字词 | 太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学 太学中国古代笑话。余邑太学罗汝鹏善谑。初游京师,值早朝,时百官已露立甬道,诸部郎尚处庑下,其侪相语曰:“百官业已露立,我辈何为藏此?”汝鹏曰:“这是子平书上载的:“官要露,露则清高;财要藏,藏则丰厚。’”闻者皆大笑。 ☚ 五百年夫妻 尤箭 ☛ 太学古学校名,即国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书·董仲舒传》:“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之士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太学之始、东汉太学大为发展,顺帝时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房。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 (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汉书·武帝纪》:“兴太学,修郊祀。”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太學 太學 tàixué 亦作“大學”。古代的高級學府。西周已有太學之名,《大戴禮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泮宫。”西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對賢良策》)和公孫弘等“爲博士官置弟子”(《史記·儒林傳序》)的建議,於元朔五年爲五經博士置弟子員,是爲封建王朝中央官學太學建立之始。至王莽執政時,“起明堂、辟雍、靈臺,爲學者築舍萬區。”(《漢書·王莽傳上》)《三輔黄圖》:“太學在長安西北七里。”東漢光武初,“起太學博士舍,内外講堂,諸生横巷,爲海内所集。”(《後漢書·翟酺傳》)又置博士祭酒一人,統領十四家博士,實爲太學的首長,此時太學始成爲一個有校舍有組機領導的機構,博士弟子通稱太學生。《後漢書·蔡邕傳》注引《洛陽記》:“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二丈。”魏晉南北朝時,政局紛亂,太學時興時廢。西晉於太學之外,另立國子學,規定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國子學,太學則成爲六品以下官員子弟求學之所。此爲九品中正制實行後,士族享有政治特權在教育上之表現。北魏太學、國子學和四門小學並立,又開皇親之學。唐宋時代之太學與國子學、四門學等同隸國子監,唐時規定太學收文武四、五品中級官員的子孫;宋代等級限制放寬,凡七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得入國子學,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民之俊秀者得入太學。宋代王安石曾改革太學制度,實行三舍法,擇優授官。元、明、清時期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 太学【同义】总目录 太学璧海有发头陀寺 太学tài xué〖名词〗 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后汉书·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遂通五经,贯六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古代的学校 古代的学校泮(泮乡;泮宫) 黉(黉学;黉序;黉舍;黉门;黉室;黉宫;黉校;黉堂;黉塾) 庠 党序 锱坛之宫 ☚ 讲学之所 考场 ☛ 太学tài xué国家设立的高级学校。《大戴礼记·保傅》:“帝入~~,承师问道。”也作“大学”。《礼记·王制》:“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在郊。” 太学学校名。周始置,为王公贵族子弟学府,即大学,高于小学一级。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束发受教,学习成年人各种礼仪。西汉置为最高学府。汉武帝用董仲舒建议,传授儒家经典,以造就官僚人才。以博士为师。东汉沿置,顺帝时有学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时在学太学生达三万。三国魏亦置。西晋初太常所置国子学,亦习惯称为太学。东晋复置,又别立国学。南朝宋、齐等仅置国子学,隶太常,于国子学置太学博士,为国子诸学之一。北魏、北齐等与国子学、四门学并置,地位低于国子学。北周置,而罢国子学。隋唐五代为国子诸学之一。隋炀帝时,太学生达五百人。唐代太学生分五经为业,每经百人。宋代沿置为最高学府。庆历四年(1044)置内舍生二百人,熙宁元年(1068)增置外舍生一百人。四年推行三舍法,自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北宋亡,太学废,南宋重建。西夏设。金代亦置,隶于国子监,位在国子学下。明清作为国子监的俗称。 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一般设在京都,始于公元前11世纪西周所立。公元前124年,汉武帝立太学,招学生50名,考试通过后授予官职。王莽时,建房万舍,学生10000余人。东汉顺帝(124)重修,建成240房,1850室,质帝时学生30000多人。唐代太学与国子学都归属国子监。这时,太学的层次要低于国子学。元明清取消了太学,国子监为最高学府。 太学 太学Taixue汉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的教育机构。西汉初年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时尊崇儒术,为了培养儒术统治人才,采纳董仲舒“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儒家经典。最初学生有50人,叫做博士弟子,由“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汉书·儒林传》)充当。另全国各郡也保荐学生到太学受业,待遇同博士弟子。入学后免除本人徭役。每年考试一次,凡通一经者即可补为文学掌故,成绩优秀者得为郎中。以后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都逐渐增加,开设了讲解《易》、《诗》、《书》、《礼》、《公羊》、《谷梁》、《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到元帝时博士弟子达1000人,成帝时增至3000人。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万余人。太学规模空前扩大。东汉建武五年(29),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后来明帝还到太学行礼讲经。顺帝永建元年(126),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费时1年,用工徒11万2千人,建成240房,1850室。其后,太学生人数多至3万人。灵帝熹平四年(175),为了刊正经书文字,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树立于太学门外,全国各地来观看和抄录经文者,络绎不绝。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 ☚ 独尊儒术 察举制 ☛ 太学 太学官办学校。《资治通鉴·汉纪三十三》: “初起太学。车驾还宫,幸太学,稽式古典,修明礼乐,焕然文物可观矣!” 《宋史·选举志三》: “时太学之法宽简,而上之人必求天下贤士,使专教导规矩之事。” ☚ 岁贡吏员 太学生 ☛ 太学 太学古代中央官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在长安建太学,设五经博士,是为太学之始。元朔五年(前124年),置博士弟子五十员,后增为上千人。东汉建武五年(29年),在洛阳建太学,明帝曾亲临行礼讲经。顺帝时重新扩建,生员达上万人。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每一年或二年考试一次。合格者,授予官职;未录取者,允许继续学习。魏晋以后,或设太学,或与国子监并立,均为中央最高学府。唐代太学为国子监所属六学之一,生徒为五品以上文武官及郡县公子孙。天宝年间(742~756年),太学设博士三人,助教三人,学生五百人。宋初仅设国子监,招收少数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始设太学,招收八品以下文武官子弟及庶人俊秀者入学。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扩建太学,推行三舍法,上舍生一百人,内舍生二百人,外舍生七百人,三舍生员共为一千人。元丰二年 (1079年),增学舍为八十斋,生员为二千四百人,其中上舍生一百人,内舍生三百人,外舍生二千人。徽宗时,创建辟雍为外学,规定州学每三年选送一次学生入太学外舍,外舍生增为三千人,内舍生增为六百人,上舍生增为二百人,三舍生员共三千八百人,达于极盛。南宋绍兴十二年 (1142年) 重建太学,由诸路州学生或从落第举人中选拔合格者补入太学。生员最初仅为三百人,开禧元年 (1205年) 增为一千五百五十人,南宋末年增至一千七百人。学官有国子祭酒、司业、博士、学正、学录、直学、学谕等。太学生一般由官府供给饮食。通过公试、私试及年终校定,择优升舍升等,其内舍生可根据公试成绩与年终校定,或免解试,或免省试,或直接释褐授官。明代以后,不设太学而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简称“国学”,亦俗称太学。参见“三舍法”、“国子监” 条。 ☚ 南京国子监 辟雍 ☛ 太学 太学古代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它起源于西周贵族子弟教育机构的国学。国学的大学有 “太学”之名称。《大戴记·保傅》: “帝入太学,承师问道”。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兴太学以养士” 的建议,遂将此原来宫廷教育机关改变成国家培养官僚后备军的学府,教育对象以官吏子弟为主。汉平帝时,规定元士子弟亦可入学。质帝时,又规定自大将军至六百石官吏均可送其子弟入学。明帝曾多次亲临太学行礼讲经。魏晋以后,开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并设,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唐代太学与国子学并隶国子监,凡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及国公子孙可入国子学,文武五品以上子孙及郡县公子孙可入太学,太学与宫廷教育完全分离。 ☚ 国学 辟雍 ☛ 太学 太学Taixue中国古代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又称大学。汉武帝时,“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东汉太学发展较快。唐、宋两代设太学与国子监。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绪科选、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首席博士称为仆射。一些朝代还为博士制造一定的衣冠,“衣博士衣而不冠”。太学的学生,历代称谓不一,或称“博士弟子”,或唤“太学生”、“诸生”等。太学生入学的身份资格,历代不尽相同,唐比宋要求严些高些。太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太学修业年限无统一规定,各朝学制亦不相同。但各都有一套考试制度、放假制度和管理制度。西汉每岁一试,“设科射策”,试而优则仕,不及格者令其退学。中国太学生在历史上曾屡次发生过反对宦官专权、反对投降卖国的事件。宋代以爱国之士陈东为首的太学生,在1126年金兵包围汴京,爱国将领李纲等被罢职,朝廷准备屈辱求和的关键时刻,陈东挺身而出,集合太学生及军民,在皇宫门外请愿,上书痛斥卖国求荣的李邦彦、张邦昌等人为“社稷之贼”,请斩贼类,“复纲旧职”,“诸军民从者数万”,“喧呼震地”。在军民的强大压力下,宋钦宗赵桓被迫恢复了爱国将领李纲等的职务,并击退了金人的入侵。中国太学其教学形式为,设置专门博士,一面采取大班上课的形式,注重自修,通过考试选仕,培养各种杰出人才。又采取高年级学生辅导低年级学生的形式。太学为繁荣学术文化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国子监 孔子 ☛ 太学中国古代的中央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太学的设立始于汉武帝时。东汉时太学大为发展,质帝后太学生常达3万人。晋武帝设国子学后,遂成为一定品级官员子弟入学场所。元明以后逐渐被国子学和国子监所代替。 太学 太学中国古代官学。见“国学”。 ☚ 国学 官学 ☛ 太学中国古代的大学。西周的大学也称太学。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刘彻采纳了董仲舒和公孙弘的建议,下诏在长安设立太学,设五经博士,配备弟子50名,太学从此正式建立。太学规模较大,学术水平较高,属于高等教育机构。太学的教师称博士,通过征聘、荐举任用之,往往都是经儒大师。学生称博士弟子、太学生或诸生,入学资格依门弟和才学,学业优异者优先选用。学习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教学重视自修、讨论、讲授,学习年限没有统一规定,有严格的考试筛选制度。汉代以后,魏晋南北朝、唐、宋均设有太学,元、明、清则不设太学,只设国子监或国子学,清代将太学并入国子监,成为既是高等学府,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太学 太学古代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之名。《大戴记·保傅》:“帝人太学,承师问道。”为了培养和选拔精通儒经并能“尊王明伦”的治术人才,西汉时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开创太学培养贤士和进行教化工作。汉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24年)设五经博士,弟子50人,为西汉太学建立之始。东汉太学大发展,顺帝时有240房,1850室。质帝时,太学生达3万人。自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但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量人才。 ☚ 五峰书院 太平清领书 ☛ 太学tai xue【旧语】Imperial College 太学tai xueSupreme School (the highest seat of learning college in ancient China) 太学the Imperial College (in feudal China) 太学亦称大汉太学。西夏学校之一种。仁宗人庆二年(1145)设,仁宗亲自参加向先圣先师祭祀礼仪,对师生分别给以赏赐。 太学tài xué汉武帝置,为当时国家的最高学府,设学官,立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后汉书·襄楷传》:"太学,天子教化之宫也。"《后汉书·鲁恭传》:"(鲁恭)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学《鲁诗》。"《后汉书·和帝纪》:"赐博士员弟子在太学者布,人三匹。"注:"武帝置博士弟子,昭帝增员满百人,宣帝倍之,元帝更设员千人,成帝更增员三千人。"《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晖传》:"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 太学中国古代官办的大学。西周已有太学(亦称大学)之名。《大戴礼记·保傅篇》: 帝“入太学,承师而问道。”汉武帝(前140—前87)时,董仲舒建议:“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之士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经丞相公孙弘两次奏请,于元朔五年(前124),设置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五十名,为西汉建太学之始。西汉太学在长安西北七里。王莽作宰衡时,“为学者筑舍万区,作市常满仓,制度甚盛”。东汉太学发展较快,规模亦有扩大。顺帝(126—144)时,太学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质帝(146)时,太学生达三万人。太学的教师,主要是博士。战国与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掌管书籍,顾问政务。但汉代的五经、博士,则以对弟子传道授业为其主要职责。汉代选拔博士要求甚高,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担任。其选拔的途径,一般有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以他官调等形式。博士待遇优厚,西汉初博士定为四百石,宣帝(前73一前49)时增至六百石。东汉还为博士建筑宿舍,“光武初兴,愍其荒废,起太学博士舍”。据《东观汉记》和《汉书·王式传》记载,政府对博士常有酒肉束帛劳赐。太学的学生,汉代称为“博士弟子”,或称“太学生”。太学生的入学资格,或是直接由太常挑选十八岁以上的仪状端正的青年,或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青年入学。入学后有统一的学服,“俱曳长裙,游息帝学”。太学的主要教材是儒学五经,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为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由蔡邕等校正五经文字,刻召于太学门外。“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教学方法有博士个别讲授、高足弟子转相传授和集合弟子“大讲授”等,规定必须严守师法家法。注重考试。西汉每年一次,考试方法分“口试”、“策试”(特重章句师法)和“设科射策”,分甲乙两科,以区别程度的高低。考试优秀者授官,不合格者令其退学。东汉桓帝(147—167)时,取消了甲乙科,改为上、中、下三等,每年规定录取名额和授官的名义。永寿二年(156),更定课试之法,每两年考试一次,不限录取名额,以通经多寡授以不同的官职,不合格者允许继续学习。因考试甚严,又无一定的学习年限,故有的太学生,从幼童时入学,至白首时空归。这样以试取士的做法,打破了世卿世禄、任人唯亲的制度,有利于发现人才,在当时世界教育史上也属罕见。汉代太学生由五十人发展到三万余人,而博士为数不多,故教师除集中讲授以外,还特别强调自修,引导学生在课余自由研究、探讨学术。“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正是当时太学自由修业的生动写照,这不仅培养出许多大学问家,而且也诱发了汉代的太学生运动。西汉哀帝(前6—前1)时鲍宣为谏大夫、司隶,为人耿直,因批评宦官、外戚而获罪下狱。太学生王咸率领千余名同学去营救他,方得免于一死。东汉以郭泰、贾彪为首的太学生,联合官吏中的正直之士,评议朝政,抨击宦官,受到宦官的迫害,太学生被捕千余人,这就是震惊国内的“党锢之祸”。汉代的当权者十分注意对太学的控制与管理。东汉光武帝、明帝、安帝、灵帝、献帝等,都亲自前往太学,参加“太学行礼”,诏令博士宣讲经义,并在中央政府设置“太常”作为兼管教育的长官,以加强对太学的控制。 太学国立学校名。❶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置,为国家最高学府,设五经博士以讲授儒家经典。初置弟子五十人,后遂渐增多,至东汉后期有太学生三万人。三国魏沿置。西晋省,东晋复置。南朝未置,但于国子学置太学博士,教授生徒。北魏、北齐置,位在国子学之下。北周复置为国学。隋初置为国子寺属下诸学之一,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改国子寺为国子学,仁寿元年(601)罢国子学,太学遂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炀帝大业三年(607)复为国子监属下诸学之一。唐、五代沿置,唐朝设太学博士三人,掌教授文武官员五品以上与郡、县公之子孙,以及从三品官员的曾孙,分五经为业,每经各学生百人。 太学位于东汉首都开阳门外,故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 太学古代学府名称。晋代始置,南北朝皆沿置。隋唐两代为国子监掌管,教师为太学博士,并设助教。唐代其学生来自五品以上官员子孙,所授课程主要为儒家经典,是贵族官僚的子弟学校。 太学官学名。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于太常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五十人。这就是最早的学太,附设于太常,以博士为太学教师,博士弟子也称为太学生。昭帝时太学生增至百人,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辅政,于元始四年(公元4年)给学生建筑校舍若干区,能容纳学生一万人。东汉光武帝建太学于洛阳,修内外讲堂和太学博士舍- 到东汉末年,太学生经常有三万人。三国时期虽然政局很不稳定,但太学教育并没有完全废弃。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立太学于洛阳,制定五经课试的方法,置《春秋》、《谷梁》博士。初入学的叫“门人”;学满两年经过考试能通一经的才称为“弟子”;不能通一经的遣回原郡。弟子经过两年学习,经过考试能通二经的,得补充为文学掌故。当掌故满二年,经过考试通三经的,提升成绩好的为太子舍人。舍人满两年考试通四经的提升为郎中。郎中满两年考试通过五经的称为高第,根据其能力随才叙用。不通的随下一年级进行复试,及格的亦叙用。蜀吴亦置太学。西晋设太学博士十九人,由太常总领。东晋偏安江左,史籍虽有设立太学的记载,但并无其实。南朝宋太学称为四学馆,文帝时置,一为教授经学的儒学馆,一为研究佛老之学的玄学馆,一为研究词章的文学馆,一为研究历史的史学馆。其性质类似单科大学,为唐代设置律学、书学、算学等专科大学开创了先例。南齐有国子学而无太学。梁太学分为五个学馆,置五经博士、胄子博士各一人,学生入学没有门第的限制,由政府供给廪食。学习五经之术,六艺之文,并有定期考试,成绩优异者,派充官职。后又置“乐雅馆”,以招致远方学者。陈沿梁制,亦置太学。北魏建国后提倡经学,在平城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迁都后在洛阳建立太学。自两汉以至北魏太学均隶属于太常。北齐时太学隶属于国子寺。隋初同北齐之制,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太学为国子监所属诸学之一,置博士、助教等官以执行教学任务。唐宋金均沿隋制置太学。唐代招收五品以上官的子孙,宋代则招收八品以下官的子弟及庶民子弟的俊秀者。元代国子监仅有国子学,此后遂无太学之名。惟明清亦称国子监监生为太学生。 太学官学名。隶国子监。 职源与沿革西汉武帝时创置(《汉书·武帝本纪》)。作为国子监所属太学,始于隋朝(《隋书·百官志》下)。北宋仁宗庆历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始立太学于锡庆院(《长编》卷148壬子)。南宋绍兴十三年七月复置太学(《要录》卷149丙子)。 编制官属有太学博士(元丰三年时十人,绍兴十三年复置太学时三人),太学正、录(元丰新制时各三人、绍兴十三年各一人)。又有非命官职事太学正、录,及学长、学谕、斋长、斋谕等。庆历四年初置时,太学内舍生二百人为额。元丰改制,凡太学生,分三舍,即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熙宁四年十月增广太学,上舍生以百员为额,内舍以二百员为额,外舍人不限(熙宁五年限以700员)。元丰二年太学生上舍生一百,内舍生三百,外舍人二千。崇宁三年上舍生二百,内舍生六百,辟雍(外舍)生三千。南宋绍兴十二年定太学生编制为二百。绍兴十五年增为八百三十(外舍生七百、内舍生一百、上舍生三十)。十六年正月定以一千人为额。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增为一千七百十六人(外舍生一千四百、内舍二百零六、上舍三十人、国子生八十人(《宋会要·职官》28之9,《长编》卷227戊辰、卷237辛卯,《宋史·选举志》3,《玉海》卷112《绍兴太学》,《咸淳临安志》卷11《学校》)。 别名❶大学。太学异写。《咸淳临安志》卷11《学校·太学》:“淳祐元年幸学诏:……临御大学,升御崇化堂。”《乾道临安志》卷1《学校·太学》:“(绍兴十四年)复幸太学,御敦化堂。”光宗朝避赵椁讳,改为崇化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