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货郎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货郎儿 货郎儿元代说唱形式。《元典章》五七“杂禁”:“在都唱琵琶词、货郎儿等人,聚集人众,充塞街市,男女相混……蒙都堂认得,拟令禁断,送部行下合属,依以禁行。”大抵为源于流动小贩叫卖声调的一种沿街说唱的形式。元杂剧《货郎旦》第四折有张三姑说唱货郎儿的情节,用〔九转货郎儿〕曲调叙唱,间以说白。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第七十四回,描述燕青扮作山东货郎唱〔货郎太平歌〕,为一手摇动串鼓,一手打板说唱。〔九转货郎儿〕在明清戏曲中时有应用,如明朱有燉《义勇辞金》杂剧、清初洪昇《长生殿》传奇“弹词”一折均用之。 ☚ 驭说 词话 ☛ 货郎儿 货郎儿杨显之 《潇湘雨》 ![]() 全曲六句:7△,7△,7△。3,3△,7△。此曲独用者,仅见杨剧及朱凯《黄鹤楼》;他处均用为转调套第一曲。《黄鹤楼》第五句后、末句前有增句,附录如下:“你过的这乞留曲律蚰蜒小道,听说罢官人你记着:你过的一横涧搭一横桥,更有那倒塌了的山神庙,破墙框,草团瓢,转山坡,过岭桥,河里鱼儿水不着,春夏秋冬草不凋,贪看云中鹘打雁,你可休离俺这山庄可便错去了。”计增三字四句、七字三 句。末句前增句亦见〔转调货郎儿〕。《北词广正谱》谓借入〔仙吕〕,原注“缺”。《货郎旦》剧以〔九转货郎儿〕套夹入〔南吕·一枝花〕套内,《太和正音谱》注云:“入〔南吕〕转调。”详“转调货郎儿”。 ☚ 黑漆弩 转调货郎儿 ☛ 货郎儿 货郎儿民间说唱形式的一种。形成于宋代。又名“说唱货郎儿”、“货郎平歌”、“货郎转调歌”。因其起源于挑担小贩卖货时的吆喝腔调,故名。这种说唱形式已无脚本流传,在杂剧《风雨家声货郎担》里尚可看到它的轮廓。说唱时一般伴以小锣或蛇皮鼓。 ☚ 依拉嗬 岳飞的传说 ☛ 《货郎儿》
货郎儿,背着柜子遥街串,鼓儿摇得欢。 生意虽小,件件都全,听我声喊: 喊一声,杂色带子花红线,博山琉璃簪; 还有那,桃花宫粉胭脂片,软翠花冠; 红绿梭布,杭州绒纂,玛瑙小耳圈; 有的是,木梳墨篦,大朝钮扣,玉容香皂擦粉面,头绳似血鲜; 新添的, 白铜顶指,上鞋锥子,广条京针,时样高低梅花瓣,并州柳叶剪。 ——清·华广生辑《白雪遗音·马头调带把》 本篇描写了一个背柜货卖的货郎儿,人物和题材皆很新鲜。身背货物柜,串街走巷,摇鼓叫卖,这种被称为货郎儿的个体流动商贩,在文人作的诗中是没有一席地位的,只有在民歌中才能受到如此热情的歌颂。作者不是把他们的劳动看得很卑贱,而是看得很荣耀。从“鼓儿摇得欢,生意虽小,件件都全”的描写中,从他那对众多商品的喊卖声中,皆可看出作者对他们的劳动充满赞美之情。 这首民歌不仅表现了对货郎儿的赞美和歌颂,而且从货郎儿叫卖的各式商品名目中,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人们对商品的崇拜之情。这些商品并非都是当地土产,而是经过专门加工制造和长途贩运的,如“博山琉璃簪”,产自今山东淄博市, “杭州绒纂”,产自今浙江杭州市, “并州柳叶剪”,则产自今山西太原市。不仅产地相距很远的各式商品荟萃,而且这些商品的质量高,色彩美,样式新,如“玛瑙小耳圈”, “头绳似血鲜”,“时样高低梅花瓣”,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惹人爱不释手。商品是人的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创造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达的标志。对商品的赞美,实际上也是对人的劳动的赞美。 同时,这首民歌还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发达的史料。 货郎儿 货郎儿元代说唱艺术。由宋代像生伎艺发展而来,像生是以模拟叫卖之声为特征的一种表演,至元代,这种像生仍在民间流传,因其主要是模仿担担货郎的吆喊声,所以元代直接称这种像生为 “货郎儿”。元代货郎儿在民间曾被禁止演唱,因而无文字(脚本)和曲谱传世,但后来其曲调被元杂剧吸收,某些元杂剧的剧目中还保留有其曲名,特别在 《风雨像生货朗担》中还保存了一套较完整的形式,从而间接地反映了当时民间演唱货郎儿的情况。货郎儿是以有说有唱的方式来说唱故事的,而且能说唱较长的篇幅,说是话白,唱是以 “货郎儿” 为基本曲调,一曲多次重复,为了表现不同内容,可以在每次重复时变化唱腔,构成较丰富的曲调变化。从元代一些其他记述中可知,货郎儿在民间有着较广泛的影响。 ☚ 嘌唱与叫果子 词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