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太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太冲

袁福征,字履善,号太冲,明华亭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左迁南阳王长史。与王元美(世贞)、李于麟(攀龙)并驰海内。文法颜延之,诗宗杜工部(甫),行草仿苏端明(轼)。

太冲tài chōng

(字)黄宗羲,号梨洲,明末清初思想家。


太冲tài chōng

(字)崔颐,后魏人,封清何侯。


太冲tài chōng

(字)孙道夫,宋代人,官礼部侍郎。


太冲tài chōng

(字)左思,晋代文学家。


太冲tài chōng

(字)朱谋难,号鹿洞,明代画家。


太冲tài chōng

(字)吴熙,号石帆,清代文人,乾隆举人。


太冲tài chōng

(字)吴仲举,南唐人,官池阳令。


太冲tài chōng

(字)邹世任,号宗山,清代人,康熙进士。


太冲tài chōng

(字)韩滉,唐代大臣、画家。

太冲

太冲

见“左思”条

☚ 太仙   太冲 ☛

太冲

太冲

见“黄宗羲”条

☚ 太冲   太冲 ☛

太冲

太冲

见“韩滉”条

☚ 太冲   太朴 ☛

左思约250—约305

字太冲,一作泰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西晋文学家。为文辞藻壮丽。武帝时妹芬入宫,遂移家京师,官秘书郎。构思《三都赋》长达十年,赋成,洛阳为之纸贵,齐王司马同命为记室督,以疾辞。后迁家冀州,数岁而卒。原有集五卷,已散佚,后人辑有《左太冲集》。
索引:左思、太冲、泰冲。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梨洲、梨洲先生、证人堂长、双瀑院长、双瀑院住持,学者称南雷先生。余姚(今浙江余姚县)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学者。“清初三遗老”之一。父尊素为东林名士,因劾魏忠贤下狱死。宗羲受遗命从学于刘宗周。十九岁入京讼冤,用铁锥毙伤仇家。曾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阉党斗争,抨击权贵,几遭残杀。明亡,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军抗清,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兵败后隐居著述,清廷屡征不赴。卒,私谥文孝。著有《南雷文案》二十二卷、《明儒学案》、《宋元学案》、《明夷待访录》、《明文海》等。
索引:黄宗羲,太冲,梨洲、梨洲先生、证人堂长、双瀑院长、双瀑院住持,文孝,南雷先生;续钞堂。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太衝
太衝  tàichōng

足厥陰肝經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太,大也;衝,指衝盛。因其爲肝經之原,又當衝脈之支别處,兩脈相合而盛大,故名。主治頭痛,眩暈,泄痢,崩漏。始載於先秦典籍,達於當代。《靈樞經·本輸》:“太衝,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爲腧。”明·張介賓《類經圖翼》卷八:“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内間陷者中,動脈應手。一云在足大指本節後,行間上二寸,内間有絡亘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罅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所注爲腧,即原也。刺三分,留十呼,灸三壯。”《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太衝主治腫脹滿,行動艱辛步履難,兼治霍亂吐瀉證,手足轉筋灸可痊。”

太衝

(《醫宗金鑒》)

太冲

经穴名,代号LR3。出 《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 (土)、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并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通过。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以及肝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 或艾条灸5~10分钟 (图19)。

图19

太冲

太冲

中医腧穴名。属足厥阴肝经,原穴。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胁痛,遗尿,崩漏,痛经,月经不调,呕吐,呃逆,疝气,癫狂痫。操作:直刺0.5—0.8寸。

☚ 行间   天枢 ☛

太冲T'aich'ung

系足厥阴肝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第一、二蹠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施针时直刺0.5寸或向上斜刺0.5~1寸。主治崩漏、疝气、面神经麻痹、头痛、眩晕、癫痫、精神分裂症、小儿惊风等。

太冲

经穴名。属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位于足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痛,胁痛,黄疸,呕逆,目赤肿痛,下肢痿痹等。直刺0.5—0.8寸;可灸。

太冲

太冲

足厥阴肝经穴。取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间隙中(见图2-1-3)。主治:头痛、头昏、口、失眠、胁痛、疝气、崩漏、遗尿、惊厥。刺灸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胀或麻电感向足底放射。可灸。

☚ 行间   蠡沟 ☛

太冲tàichòng

经穴名。代号LR3。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俞(原) 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主治头痛, 眩晕,失眠, 癫痫, 高血压, 胁痛,黄疸, 疝气, 月经过多, 滞产, 小儿惊风等。直刺0. 5 ~0. 8 寸。灸3 ~5 壮或5 ~10 分钟。

太冲

太冲Liv3Taichong

足厥阴肝经穴。首见《灵枢·本输》。为本经的俞穴、原穴,又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
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约当行间穴直上2寸。正坐或仰卧取之。 相当于𧿹长伸肌腱的外侧缘; 有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侧动脉;并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的足底内侧神经。
一般直刺0.5~1寸。针后局部痠胀。艾炷灸3~5壮;艾卷灸5~10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肝肾、少腹、前阴、神志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难产,乳痛,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小便赤,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飱泄,头痛,眩晕,头昏目痛,口中烂,喉痛嗌干,口,厥心痛,筋挛,腿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脊疼痛,瘰疬等。现又多用以治疗高血压,肝炎,胆囊炎,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血小板减少症,乳腺炎等。肝病严重时,太冲穴处可以出现以结节为主的阳性反应物。
实验研究表明: 对施行胆囊切除术和胆总管探查术的急性胆道疾病患者,针刺太冲或足三里等穴,观察到能使皮下注射吗啡后胆道压力不仅停止上升而且迅速下降。针刺太冲对缓解奥狄氏括约肌痉挛的效应,大于足三里和阳陵泉。针刺太冲、足三里,还可使大多数胆道造瘘患者胆汁流量明显增加。

太冲

☚ 行间   中封 ☛

太冲

犹言太虚、太和,高度协调。《淮南子·诠言训》:“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高诱注:“冲,调也。”意谓人虽通过耳目接触认识外界事物,但必须精神内守而不受外物和情欲惑乱,这种高度协调状态就叫太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