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魔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魔舞

天魔舞

长篇小说。李劼人著。1947年5月6日至1948年3月18日连载于成都《新民报》。共29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整理出版。作品广泛地描写抗战时期四川社会的黑暗现实。通过奸商老金、马为富、陈登云、陈莉华、白知时、唐淑贞等一群投机者在官商中心“八达号”、娱乐中心“归兮山庄”和黑市交易所等地的活动,揭露了官僚资产阶级、军警特务与美军人员内外勾结,贪污贿赂,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勾勒出一幅投机“天魔”恣肆狂舞的群丑图。与此同时,作者把笔触向两面伸展,一方面是投机家们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广大人民在鬼魅世界里的痛苦挣扎,从而展现了大后方政治腐败、特务横行、经济凋敝的一片黑暗景象。作者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手法刻画社会众生相,在构思和布局上颇见功力,并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 结婚   长夜 ☛
天魔舞

天魔舞

舞名。本唐时舞蹈。王建 《宫词》: “十六天魔舞袖长。” 《元史·顺帝纪》载有其舞形式: “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珠奴一十六人按舞,名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刺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

☚ 金张甲第   霓裳舞 ☛
天魔舞

天魔舞

元代宫廷乐舞,即《十六天魔舞》。创制于元顺帝至正十四年。舞者为十六位宫廷舞伎,头梳发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穿大红绡金长短裙,每人手拿一种道具,或为昙花,或为铜铃,或为法器,扮成菩萨形象。舞时双臂左右开合、上下翻舞,姿势优美,体态婀娜。以龙笛、纂、筝、琵琶、响板等伴奏河西礼佛的曲子。元代以此舞用于宫廷赞佛、宴享,禁止民间演出。善此舞者有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

☚ 舞鲍老   圣武雅 ☛
天魔舞

天魔舞

唐代王建《宫词》即写有: “十六天魔舞袖长。”元代著作中屡屡提及此舞,由宫女十六人,配珠缨之饰,扮佛菩萨之相,歌王建宫词。《元史·顺帝纪》: “以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珠奴一十六人,按舞各为十六天魔。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袄云肩合袖,天衣绶带鞋袜。各执加巴刺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杵奏乐。”例第五十五回西门庆进蔡京府,“隐隐听见鼓乐之声,如在天上一般”,翟管家道: “这是老爷教的女乐。一班共二十四人,也晓得天魔舞、霓裳舞、观音舞。”

☚ 张生游宝塔   霓裳舞 ☛
天魔舞

天魔舞

元代宫廷乐舞,又称 “十六天魔舞”。元顺帝于至正十九年 (1354年) 创制的赞佛乐舞。顺帝 “怠于政事,荒十游宴” 命宫女三圣奴、妙乐奴、文殊奴等十六人扮演天魔女,“首垂发数辫,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大红绡金长短裙,金杂衭,云肩,合袖天衣,授带鞋袜,各执加巴剌般之器,内一人执铃杆奏乐”。另外还有十一个宫女组成的乐队,他们身着普通服装或唐帽窄衫,梳槌髻, 勒帕 乐器有龙笛、 头管、小鼓、𥱧、 筝、琵琶、笙、胡琴、响板等,以宦者长安选不花管领。此舞在宫中遇有赞佛之时才能扮演,是一个色彩艳丽、富于宗教神秘色彩的舞蹈。元人张翥描述;“十六天魔女,分行锦绣围,千花织布障,百宝帖仙衣,回雪纷难定,行云不肯归。舞必挑转急,一一欲空飞。” 该舞表现佛家思想,属密宗派,表演时“宫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顶”。元统治者禁止该舞在民间流传。元之后,该舞也随之消失。

☚ 佳人剪牡丹舞   圣武舞 ☛

天魔舞

见“十六天魔舞”(10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