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稱“天津”。位於河南洛陽西南洛水上。隋煬帝大業元年遷都洛陽,以洛水貫都,有“天漢津梁”之氣,故用大船連以鐵鎖爲浮橋,而以“天津”爲名,長一百三十步,南北起重樓四所,各高百餘丈。唐始改建爲石橋。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志》:洛水溢,浮橋輒壞,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更令石工壘方石爲脚,成石礎橋。然洛水泛濫,橋梁亦受損,唐天寳十年(公元751年)、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及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不斷予以修建。唐·李白《扶風豪士歌》:“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亂麻。”唐·白居易《和友人洛中春感》詩:“莫悲金谷園中月,莫歎天津橋上春。”宋·張耒《和周廉彦》詩:“修禊洛濱期一醉,天津春浪緑浮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