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柱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柱峰 天柱山主峰,俗称万山尖,海拔1488.4米。因峰顶危崖面南耸立,故世称朝阳峰,它孤峰独峭,如拔地春笋,故又称笋子尖,《道书》以为司命真君发祥所都,称它为司命峰。它深藏万山之中,高出众峰之上,拔地500余米。如剑倚天,似掌擎露,陡若层塔,峭如柱立,通体裸露,石骨嶙峋,峰壁险绝,登陟无由。绝顶平敞如台,面积约500平方米。西南侧危崖直耸,“中天一柱”,“孤立擎霄”8个1.5米见方的大字分上下两排横刻崖壁,“顶天立地”4个1.2米方的题字竖镌于峰腰。绝顶及通体石罅中,遍生黄山杜鹃、珍珠黄杨及戽栎等花木。在它周围,有23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护卫,形成“万岳归宗”之势。宋黄庭坚曾赋诗赞美:“潜峰竞巉岏,司命最矜绝。”。 〔古诗文赏析〕 天 柱 峰
这首五言诗,作者仅用20个字,语工形肖,用夸张比拟手法,赞美天柱峰如擎天玉柱,嶙峋峭绝的瑰丽雄姿。 的瑰伟。斡维,亦作管维,转运的枢纽,即斗枢,用转运斗枢来比拟天柱峰,足见天柱峰的高大气势。 三、四两句的“只说”、“谁知”,是作者面对天柱峰的感慨遐想,把全诗推向高潮。偌大乾坤,原来就是凭借这天柱峰的“立极”支撑着。这样“斡维”与“立极”相呼应,自然有力。这种夸张的比拟,写出了“天柱一峰擎日月”的巍然壮观的恢宏气势。 (郑博文 张王根 彭学保) 〔现代散文〕 天柱峰峰奇特,森罗万象,绝不逊于黄山峰海。游人登山,总想先睹天柱峰为最大快乐。 天柱峰深藏在万山群峰之中,要观赏其雄姿,须爬过青龙背,过了渡仙桥,才能看到万丈深壑之下,一峰突起,象倚天长剑直插云霄。天柱峰通体石骨,山峰险绝,登陟无由。它独立于群峰之上,高峙于云汉之间。壑外诸峰,星罗棋布,千岩万谷,拜捐回环,犹如儿孙拱卫其侧,紧紧围绕天柱一峰。据说绝顶景物更奇,平石如盘,有天池、观音井、天柱花等。峰旁,还有一座十分秀气的花峰,它与主峰相近而不相连。如神工巨斧劈下,中开一条三四丈长,四五丈宽的夹缝,下临百丈危崖,无底深渊,此即小天门,又称一线天。峰东为北关寨,一径下垂,绝险异常。峰前有鹦鹉石、会真崖诸名胜。 观天柱峰,令游人叫绝的是绝顶之阳“孤立擎霄”、“中天一柱”八个摩崖大楷书。据旧志记载,“孤立擎霄”四个大字为清军都统李云麟屯潜时所写,由当地身怀绝技的药农贺良谋、贺良佐兄弟俩摩刻。据李云麟写的《天柱刊崖记》说:清咸十一年春,李欲登天柱峰,经人介绍找来药农贺良谋。两人来到天柱峰下,先由贺用一根六丈长的大竹竿依壁而立,腰系长绳,手攀竹竿,脚登石壁,如蜻蜒点水,似落不落登上一块岩石,然后将竿头绳索拴在一棵小树上,令李仿照攀登。李奋力向上,果然见效,如是者两次,方达山腰。再上则无竿可立。正在这时,贺解下腰绳一抛,恍如金蛇旋转空中,绳挂树上。攀绳而上,果达峰巅。回到山下庙中,李云麟亲书“孤立擎霄”四字,请贺氏兄弟刻在天柱峰绝顶悬崖之上,以记壮游。1944年,驻大别山区的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张淦游天柱山,手书“中天一柱”四字,由贺良谋曾孙贺来朝、贺来宾和岳西石工陈开谐、方启全共同合作,刻在“孤立擎霄”旁边。8个1.5米见方的大字分上下两排横刻崖壁。“顶天立地”四个大字竖镌于峰腰。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面对天柱峰高吟低唱,留下了许多妙语瑰诗,赞美天柱峰的险姿峻势。李白曾赞颂曰:“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青冥皖公山,巉绝称人意”,白居易亦称道:“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然而,古往今来,能攀登天柱绝顶者却为少数。登临其峰巅,环顾群峰,更是美不胜收。1937年10月25日,酷爱天柱山水的乌以凤老人在当地药农的帮助下登上了峰巅。他在日记中写道:“纵情四望,只见江山如画,烟云迷离。东望宁芜,北收英霍,西揽蕲黄,南尽浙赣。黄山天目耸于远天,匡庐九华伏于江隅。周围二千余里,峰岚万千,皆在脚下;而天柱高出众山之上,屹然独尊。方知汉武帝封禅南岳,为一方之镇,并非虚慕。” 黄山之险险在天都,然而游人可扶铁链、登石阶,上峰巅。天柱之险险在天柱,但游人无路可上,实在是美中不足。游人只得坐在试心桥旁的大石上,或站在它的脚下,望顶兴叹,看那白去在那山头上盘旋,鸟儿在山间上翱翔。不过,我们相信,随着天柱山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和建设,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把栈道修上天柱峰,或架设空中索首,让游人登凌绝顶而览众山,领略岳顶之大观。 (舟楫) 〔民间文学〕 相传在远古时代,天柱山还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海中的龟精鳖怪横行无忌,时常兴风作浪,危害百姓。百姓们只好背井离乡,扶老携幼,逃荒在外,这一带便成了没有人烟的荒芜之地。 这件事终被天上的玉皇大帝知道了,他差遣天兵天将,降伏了海怪水孽,退了海水,升了天柱山。不久,天柱山就变成了一个溪泉悬流,松繁竹茂的农家乐园。人们纷纷从外地迁来定居,天柱山顿时活跃起来。玉帝又怕人间的那些奸恶之徒为富不仁,就派九天司命到天柱山,专司人间的善恶之事,并规定他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上天参奏。 九天司命来到天柱山,立于天柱峰,俯瞰周围千百里大小群山,人间之事历历在目。他恪尽职守,赏罚分明,惩恶扬善,使天柱山区的百姓能勤耕精织,安居乐业。因此百姓们对他也爱戴。 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玉帝见天柱山区的百姓都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就诏九天司命返回天廷。哪知九天司命已深深爱上了天柱山,不愿再回天阙。玉帝闻奏,允许他留在天柱山,将天柱峰赐与他为专门司职之所。并封他永享人间烟火。因此直到今天,天柱山区及周围的居民,家家的厨间都供奉着九天司命的牌位,名司命真君或东厨司命,并于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晚上用香火送他回天述职,再于大年三十晚又将他接回人间,共享人间之乐。 (郑博文 张王根 徐松苗) 天柱峰在安徽省潜山县境内,为天柱山之主峰。又名司命峰。因峰陡如层塔,直如笋尖,故又称笋子尖。峭壁𡺎岩,突起为柱,万山拱卫,屹然独尊,为淮南诸峰之冠。唐代诗人白居易《游天柱峰》“天柱一峰擎日月”,即指此。 天柱峰 天柱峰位于天柱山北部。又名朝阳峰、笋子尖,距天柱山麓野人寨28公里。道教谓是司命真君发祥所都,名司命峰。方圆7.44平方公里,海拔1488.4米,是天柱山主峰。石骨峥嵘,秀出众山之上,深藏万壑之中。周围有五指、莲花、天池、含珠、飞来诸峰拱卫,势如五岳归宗。叠峰层峦,空青积翠,雄奇瑰丽,不可名状。白居易诗:“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峰顶石平如盘,广数十丈,中有圆形巨柱,高10余丈。南面峭壁上方有近人张淦题刻“中天一柱”、“孤立擎霄”,下方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李云麟题刻。西南峰腰还有“顶天立地”大字石刻。台顶有天池、灯盏、观音脚等三石池,俗称观音三井。据志书载,天柱峰是江淮天然分水岭,登顶远眺,黄山、庐山、天目山、九华山隐约浮现眼前。 ☚ 神秘谷 西关古寨 ☛ 天柱峰 天柱峰位于衡山风景名胜区岳林乡西北。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海拔1100米,奇峰挺拔,形似一柱,有撑天立地之感,故名。《九域志》载: “名山三百六十有八柱,此为第六柱也。”峰顶圆形小平台上筑八角垂檐亭阁,高4米,二层四门,花岗岩砌成,为观火警的瞭望塔。塔下石壁上阴刻楷书“南天柱石” 四字。每字高4.88米,宽4.5米。为何键书。系南岳字径最大的摩崖石刻。再下有石室,为游人驻足憩息之处。峰麓有魏夫人石坛。右侧是西岭避暑区。登塔北望,祝融峰浮于云海,东瞰玉溪一线峡谷,壑谷清涧,飞瀑流泉,麻姑仙境、玄都观、香炉峰、忠烈祠、南岳镇尽收眼底,似一幅逶迤奔放的山水长卷。 ☚ 龙凤潭 藏经殿 ☛ 天柱峰 天柱峰又称玉皇顶,为泰山最高峰。因上建玉帝观,玉帝观俗称玉皇庙,也叫玉皇殿,由此得名。周匝墙垣,院内正殿三间,原祀“玉皇大帝”,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重建。殿原址在极顶石上,明隆庆六年(1572年)万恭将殿址稍向北移,使极顶石露出,有石栏杆围绕四周,石上有“极顶”二字,是南阳王均于1921年题刻。极顶石又叫颠石,石质呈黎黄色,上标海拔高度朱红色数码1545米。玉皇殿古称“太清宫”,殿门两边对联是:“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两侧建配殿,东为观日亭,与拱北石,也叫探海石、日观峰同为泰山观日出的最佳处,可以在殿内观赏旭日东升的奇景;西为望河亭,天气晴朗的傍晚,可望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登泰山极顶观日出的美妙景象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道,留有诸多名篇佳作传世。极顶西北处有“古登封台”碑,另有“天左一柱”等石刻环列其旁。 ☚ 天贶殿 天宝梨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