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同义】总目录 天柱山霍山天柱山 天柱山有“古南岳”之称的天柱山坐落在安徽省潜山县境内,濒临长江,属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和全国文明森林公园。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南巡,封天柱山为“南岳”,后隋文帝杨坚志在南疆,改南岳为湖南的衡山。南岳南移以后,人们仍尊称天柱山为“古南岳”。 天柱山地处大别山的东南麓,属南北交汇地带。兼具北山之雄伟,南山之秀丽。333平方公里的景区内,以雄、奇、灵、秀的自然风光著称于世。这里是峰的海洋。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4米,它浑身石骨,状若石柱,直指苍穹。在主峰的周围,有海拔上千米以上的雄峰45座,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峰海”。天柱山是石头垒成的山,越到山顶,石头越多,有的山峰本身就是一块整石,给人铁骨铮铮的感觉。天柱山的奇石就遍布在众山之中,如:鹦哥起舞、蜓蚰爬壁、娘娘晒鞋、犀牛望月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天柱山知名的山洞有53个,其中大多汇集在海拔千米以上,其中尤以被誉为“全国花岗岩第一秘府”的神秘谷最为著名。置身洞中,仿佛进入洞天世界,迂回盘绕,其乐无穷。天柱山被两河(潜河、皖河)夹岸,水资源十分丰富。由九座瀑布组成的瀑布群,令人叹为观止。飘云瀑犹如一条七色彩带飘荡在山间,全国第三大高山平湖的“炼丹湖”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群峰之中。 天柱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现有植物119科,形成了“杜鹃闹春、白莲嬉夏、红叶醉秋、黄杨笑冬”的奇特景观。由于天柱山森林茂密、植被完好,因而这里又是动物的王国,至今仍有虎、豹、野猪、小灵猫等珍禽异兽出没其间。 天柱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时期,这里是古皖国的封地。由于皖伯大夫体察民情,施行德政,皆称山为“皖山”、水为“皖水”。安徽省简称“皖”来源于此。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亦即于此。诗中主人翁焦仲卿、刘兰芝之间悲壮的爱情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自古江南出美女,三国佳丽大乔、小乔便是天柱山人。此外,天柱山一直是佛道两教明争暗夺的宝地。道家尊天柱山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佛教禅宗三祖的道场设立于此。如今,三祖禅寺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对外开发寺院之一。 天柱山自1982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基础设施粗具规模,旅游服务自成体系。境内现有宾馆108家,标准床位近万张,旅行社16家,旅游车队3个。交通十分便捷。沪蓉高速公路、105国道、318国道贯穿境内,合九铁路途经天柱山站并与京九大动脉相接轨,安庆民航、长江安庆港仅与天柱山相距53公里,区内盘山公路直达山门,两条索道可助登山。 地址:潜山县舒州西路9号天柱山管委会 邮编:246300 电话:86-556-8921373 8932218 http://www.tianzhushan.net ☚ 太极洞风景区 九华山风景区 ☛ 天柱山 143 天柱山位于潜山县境内,属大别山余脉,主峰天柱峰海拔1900余米,是安徽省内最高山峰。早在汉武帝时,被封为五岳中之南岳,名震宇内,但以后被衡山所替代,湮没于全国名山之外。天柱山旅游资源丰富,有42峰、16岩、53怪石、25洞。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景点有天柱峰、千丈岩、司元洞、渡仙桥、天池、山谷寺、觉寂塔等。新建的炼丹湖,给天柱山增添了“高山出平湖,平湖映群峰”的绝佳美景。 ☚ 九华山 琅琊山 ☛ 天柱山 天柱山位于市南约15公里处,主峰如柱,直插云端,故名。山上有白云寺,传说建于唐代,历代多有修葺。今寺有房屋90余间,佛像140余尊,碑刻40余通。山下临汉江,山水辉映,秀丽如画,历代文士题诗甚多。其中一首写道:“岿峨万仞插云中,秀拔群山第一峰。淡扫天光翳翠浓,平分日色熏芙蓉。” ☚ 香溪洞 2. 紫阳县 ☛ 天柱山位于安徽潜山县境。素以雄、奇、灵、秀著称。主峰天柱峰海拔1488米。奇峰林泉与名刹古塔、摩崖石刻融合一起,成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主峰区有飞来峰、五指峰、莲花峰、天狮峰、麟角峰、翠华峰、千丈崖等胜景。峰峦中多幽洞,总称司元洞府,为天柱奇胜之处。山谷寺区是名胜古迹集中地,有山谷寺、觉寂塔、石牛古洞石刻等。参见“地理”中的“天柱山”。
天柱山在今安徽潜山西北。因周王朝封皖伯大夫治政于此,故称“皖山”。因主峰峻拔高耸而隐藏群峰之间,故称“潜山”。参见“旅游学”中的“天柱山”。 天柱山 天柱山又名皖山、霍山、潜山,旧时也称万岁山、皖公山。位于潜山县城西北郊,距安庆市59公里。风景区面积35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82平方公里。是一座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的风景名山,1982年首批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天柱山属大别山脉,岩性以混合花岗岩为主,南麓有部分片麻岩,形成于中生代晚期,经长期自然力的作用,特别是地表流水的切割冲蚀,岩石风化剥蚀强烈,逐渐形成以雄奇、灵秀为特色的自然景观。景区内有天柱、莲花、天狮等45峰,九曲、金仙等17岭,西风、白鹿、滴水等16岩,双虹、晴雪等18崖,还有石牛、丹霞等10洞和数以百计的怪石。山间水景纷呈,有8泉、7瀑、5涧、3潭、6池、11井,山下还有潜、皖二水。诗人李白有“奇峰出奇云,秀水含秀气”之赞。 天柱山开发的历史很早,是古代中国的五岳之一,汉武帝时正式封禅。据《史记·封禅书》,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孝武帝也曾下诏遣使隆重奠祭。直到隋统一后,开拓南疆,才于公元589年改封湖南衡山为南岳,但天柱山历史文化的影响却长期流传下来。早在汉代,山上就开始有道家的行踪。《后汉书》、《神仙传》都有汉末时庐江方士左慈在山中炼丹修行、并传道于葛玄的记载。府志、县志载,南朝梁天监六年(507),国师宝志禅师和著名方士白鹤道人同时开山,分别创建了山谷寺和真源宫。自此,佛道两教并兴,在唐宋时达到鼎盛。道家尊为“洞天福地”,称“天柱司元之天”,列为天下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佛教禅宗的二祖、三祖、四祖,都曾在此传经说法,三祖神璨大师还立化、安葬在天柱。唐宋以来名人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都曾慕名来此游览,并有大量诗文题刻传世。天柱山地势险要,在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和农民起义时,曾在此攻守激战。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曾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部分。因此,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极为丰富,有28亭、12台、6馆、5阁、9祠、4堂、6墓、7关、8寨,以及唐宋以来的摩崖题刻300余处。 天柱山处于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交汇地带,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900毫米以上,冬季最低温度-2℃,夏季最高温度30℃,七月份平均气温20.3℃。山间林木繁茂,有植物1000余种,其中珍稀植物香果树、红豆杉、天女花等20多种。在海拔千米的高地上,天然成片的观赏花木珍珠黄杨与云锦杜鹃相间生长,形成特有的自然景观。珍贵动物有金钱豹、花面狸、四声杜鹃、娃娃鱼等。 天柱山共规划为8个景区:三祖寺、虎头崖、九井河、马祖庵、主峰、大龙窝、后山和龙潭河,另在茶庄设中心接待区。 三祖寺景区 在天柱山南麓,邻近县城,是南路登山的第一个景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前临潜河,背依天柱,古人视为据山扼水的风水宝地,遗存古迹较多,环境优美。三祖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503—526),原名山谷寺,唐乾元元年(758)赐名乾元禅寺,因为是禅宗三祖的道场,通称三祖寺。寺南有立化亭、立化塔,是三祖合掌立化处和化身处,都为一千多年的古迹。古寺西侧有石牛溪,两岸岩壁陡峭,松竹相映,景色秀丽。溪畔石牛古洞周围,有著名的“山谷流泉摩岩石刻”。古洞内外、溪岸峭壁以至溪水漫浸的底岩上,分布着唐宋以来历代题刻共300余件,诗、文、题、记、图各类,真、草、隶、篆、行各体,一应俱全。其中唐代长庆年间(821—824)李翱及宝历二年(826)李德修等人的题名石刻和宋代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名家的题记、留诗,尤为珍贵,前人有“石牛洞里诗无数,尽在烟云缥缈间”的赞叹。这批石刻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牛溪一带还有普同塔、三高亭、传衣亭等古迹。古老的汉武祭岳台、真源宫、卓锡井等遗址也在附近。 虎头崖景区 位于三祖寺以东,玉镜山南端。雄峰突兀,势若猛虎昂首,嶙峋的峭壁恰似虎纹,更显威严。因常有云雾缭绕,时隐时现,也称白云崖。崖上怪石千姿百态,或如飞禽走兽,或如老僧、仕女,或如曲壶、金钟,或如层塔、孤舟,形态生动。半山间有石窟“铁笛龛”,远望如屋,外圆内方,洞口门楣路槛、洞内桌凳床灶,巧合天成。更为奇妙的是,声音在洞内会变得悦耳动听,萦回悠长,相传有鲁道人常坐龛内吹奏铁笛而得名。在此还可仰望天柱耸立,俯看田园风光,别有情趣。虎头崖也以题刻众多而闻名,仅次于石牛古洞。 九井河景区 位于三祖寺以西,在九井河口至琼阳川之间,有深潭9处,因水深如井,习称九井,由天柱高山区多股泉水汇聚琼阳川注入潜河的途中长期冲击而形成。九井两岸,群峰竞秀,花木丛生;河中巨石杂陈,水激浪飞,景色迷人。月夜小坐听泉,琮悠扬,美妙动听。大雨后山洪奔泻,如银河倒悬,空投入潭,声震数十里,水珠浪花在日光下五彩缤纷。琼阳川是观瀑最佳处。“九井西风”是又一自然奇观。自古有“西风每夜从此起,松吟竹韵,谷应山鸣,自子至卯方息”的记载,为天柱10景之一。九井河一带处于天柱山区的一个谷口,整个山势西高东低,风向到了谷口总是顺势东吹,形成特定的“西风”,不分季节,不论阴晴,风向皆然。又因山高谷深,日夜温差大,空气流动加剧,形成了“西风每夜从此起”的景象。白天愈热,入夜温差愈大,西风则更烈。由此,又带来“夏凉”的感受,“西风夜吼夏如秋”,古人视为避暑佳境。 马祖庵景区 南距三祖寺6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处于山腰地段,兼有高山的奇峰怪石、低山的飞瀑流泉,林木繁茂,景色清幽。马祖庵又名佛光寺,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天柱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周围林木蔽翳,花草芬欣,有屏风山、木鱼石、洗钵池、滴翠桥、卧龙岗等景。景区内有许多著名的巧石和岩洞。寺右方的马祖洞和黑虎洞,分别是马祖道一坐禅和汉末方士马湘修道的遗迹。附近有霹雳石,巨石中豁,上裂下连,犹如斧劈雷击,俗称雷打石。石下一组洞群,大大小小,上下相通,左右相接,洞内涧泉潺潺,洞外苍萝古藤,引人入胜,传为左慈炼丹房,也称左慈洞。上行约1公里,有望岳亭遗址,古亭正在复建,可以观日出、赏晚霞,也可眺望天书、降丹、天蛙、石龙、香子诸峰,亭下江野山川,一望千里,雄宏壮观。 主峰景区 是以天柱峰为中心的高山景观精华部分,面积7.5平方公里。奇峰迭起,怪石嵯峨,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有23座,还有神秘峡谷、高山平湖、宋代关寨和云海、宝光等景观。天柱峰又名朝阳峰、司命峰,海拔1488.4米,孤峰突起,通体石骨,峰顶平石如盘,上立巨岩峭拔如柱,高约40米,柱壁刻“孤立擎霄”、“中天一柱”8个大字,每字约3平方米。唐白居易有诗赞为“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神秘谷在飞来峰与五指峰之间海拔1100米的峡谷中,全长330米。其间层岩参差,有13道洞口洞窟相连,四通八达,周回曲折。如果误入,就会往返回复,如入迷宫。洞内景观各异,有的嶙峋幽深,有的平整如厅,有的回音缭绕,有的上通如井,奥妙有趣。洞外青松黄杨、古藤芳草,景色优美。在道家眼里,这里就是“司元洞府”,传说很多,更添神秘。炼丹湖,在主峰东南的良药坪,海拔1084米,群峰环抱,中开一坪,相传为汉末左慈炼丹处,故名炼丹湖。湖面2.26公顷,汇水面积0.44平方公里,是一座人工湖,1988年4月动工,1989年9月建成。在我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这是海拔高度仅次于新疆天池的又一座高山平湖。良药坪原以盛产优良药材和多生奇花异草而闻名,湖面碧水如镜,沿岸山色葱茏,有游艇供水上游览。西关,位于良药坪北,地势险要,是宋代关寨遗址。南宋末年,北兵南下,潜山人刘源率众在天柱山立寨自保,据守十余年。山上立有东南西北四个关寨,并在飞来峰下设总关寨门,有百步云梯、牛马城等遗迹。西关寨是刘源大营所在地,寨口右壁上留有当年刘源自题的保寨纪事石刻,已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王朝建立后,刘源仍坚守了多年,后被害,明宣德七年(1432)被追封为护地大王。后山百花崖有刘源墓,是后人所建,墓碑刻“刘大王之墓”,有挽诗“千峰绝一英雄,兵马堂堂百战功。护地丹心终不死,刚风长吼是王风。”西关险峻,多奇峰怪石,附近有登仙、石楼、石灯、丹霞诸峰。夕阳西下时,在西关远眺,余晖正落潜水,绚丽如霞。丹瓮岩上的试心桥,绝壁如削,一线中开,上架二石如桥,虽一步可越,但石宽仅半尺,下临深渊,多望而却步。百花崖底的蜒蚰石,长60余米,曲尾蹴身,似在蠕动,尤其还有一对“触角”凌空翘起,最为称绝。 东关、西关、良药坪三处,都是看日出、晚霞和云海的好地方,渡仙桥则是观赏天柱宝光的最佳点。宝光也称佛光,是雨后阳光折射形成的七彩光环,几环同心的“多重宝光”最为绚丽,有时人影可投映于环内,景随人动,更觉奇妙。天柱山宝光以时间长、光环大、次数多而称著。一般早上7时左右出现,可持续1—2小时,每年约有数十次,月月可见,冬季尤多。 其他三个景区正在计划开发中。大龙窝景区在马祖庵西,是天柱山的西大门,主要景点有探海松、鹰嘴石、穿崖等,区内植被良好,环境清新,空间开阔,是计划发展度假村的主要区域。后山景区,位于主峰以东,这里有大片的林海、竹海,充满山野情趣,计划发展新颖别致的竹木屋接待区。龙潭河景区有“九曲十八弯”的龙潭河,河水清澈,时急时缓,两岸青山拥翠,计划发展竹筏等水上游览。 茶庄中心接待区,位于盘山公路和步行登山道的交汇处,是前山的客流集散枢纽。地势开阔,有停车场以及商业、餐饮、医疗和普通客房等服务设施。周围也有琼阳川、雪崖瀑、炼丹台、太子阁和天柱寺遗址等景点。将发展为风景区内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 天柱山交通比较方便,前景良好。现有公路直通合肥(198公里)、安庆(59公里),与航空和长江水路相接。正在施工的合肥至九江铁路从山脚经过,安庆机场也将投入民用。 ☚ 九华山 琅琊山 ☛ 天柱山 ☚ 幕阜山 天岳山 ☛ 天柱山 天柱山又名潜山,皖山。在安徽省潜山县西北,属大别山脉。汉武帝南巡登祭,封号南岳,又称万岁山或万山。隋炀帝封衡山为南岳,改称古南岳。主峰海拔1490米,如柱倚天,故名。层峦叠嶂,气象万千,雄、奇、灵、秀兼备。拥有42峰、16岩、53怪石、17崖、25洞等等奇绝自然风光,以及三祖寺、佛光寺、觉寂塔、炼丹台等著名古迹景点,有“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之誉。洞以仙人洞最奇;瀑布以崖陡、面宽、水急、流长为特点。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题诗咏怀,石刻诗文之多,为他山所少见。现划分为梅城、野寨、玉境、马祖、良药、东关、飞来、主峰8个景区,为游览和避暑胜地。 ☚ 小孤山 石牛古洞 ☛ 天柱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南天柱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