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心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天心公园内。阁建于古城墙上。古城墙为汉高祖五年(前202),吴芮封为长沙王的都城遗址。据清光绪《湖南通志》、《长沙县志》载,自汉初以来,城垣范围与建筑材料均有发展。原城门为长沙城南门,位于今长沙市南门口。由汉至宋,城垣范围朝东至北扩展,现已位于长沙市东南方向。由汉至元,城垣“筑以土”,明初才“垒址以石”,清初加高加厚,并增筑内外两城,“甲于他郡”。清乾隆十二年《长沙府志》:“天心阁,城东南堞上”,可见阁建于乾隆以前。天心阁地势高峻,旧时为攻守要地。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阵亡于阁下。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描述该阁风光:“冈形演迤,遥与岳麓对”,“左右凝睇,则澄波环绕,沙岸参差,帆影樯风,与黛色烟霞,如列户牖。”辛亥革命后,长沙老城墙大都倾毁;抗战时大火,几毁全城房屋,此城阁成为市内幸存古建筑。1983年重修,除保持三层楼的主阁原貌外,南北两端又增建两层楼附阁,城墙内花木浓荫,为市区著名公园之一。 ☚ 贾谊故居遗址 白沙井 ☛ 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东南角,与岳麓山相对峙,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建于何时,尚待考证。据清乾隆《长沙府志》和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冈形衍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振以其势。”由于地势高拔,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湘江。旧时阁有匾曰:“楚天一览”,并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到眼,万家灯火最关心”。阁两旁门额写有“居高明”、“远眺望”,楼上前后有明廊,三楼设有警钟。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部在此歼灭清兵甚众,城垣几被攻破,萧于此役殉难。辛亥革命前夕,陈作新等在此商讨光复计划。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军攻入长沙,曾在此召开会议,布署战斗。1938年11月,天心阁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修,保持了主阁原貌,并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辅阁,像鹏鸟的主体与两翼。天心阁阁楼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撑,主辅阁饰以用花岗和其他高级石料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阁上32个高啄鳌头,32只凤马铜铃和10条吻龙,造型别致,古香古色。天心阁1950年辟为公园。 ☚ 桔子洲 开福寺 ☛ 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天心公园西南角。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象征之一。地居城区最高处龙伏山,与岳麓山遥相对峙。战国时期或更早长沙已出现城市 (临湘故城)。汉高祖五年(前202),长沙筑城,系有大型古城墙之始。据清光绪《湖南通志》载: “长沙府城,滨湘江之东,汉长沙王吴芮筑,迄宋俱仍旧址。” 由汉迄宋,城池随社会发展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至元代已成定局,但所筑土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洪武五年 (1372),垒址以石,使之 “上下完固”。清顺治十一年 (1654),洪承畴经略湖南,驻长沙,拆运明诸藩王府之藩城砖石,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康熙十八年 (1679),清政府从吴三桂手中收复长沙。历任官员对长沙城池多次续建,设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以致 “城池崇屹,甲于他郡”。清咸丰二年(1852) 太平军攻打长沙后,抚台骆秉章等再度重修加固。天心阁之由来有诸多考究,说法不一。旧称昭勋亭,系原城之谯楼。清乾隆初,在长沙东南城墙上有天心(又称天星)、文昌两阁,分列左右。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称: “会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崇垣跨其脊。青乌家所云: ‘巽龙入首,文治之祥也。’ 冈形衍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以振其势。后乃额天心于文昌,而省其一焉。” 阁名源于《尚书》 “咸有一德,克享天心” 之意。历经多次扩建修葺,至同治年间阁已 “崇五丈,广倍之,舒其外为行廊,缭以扶栏”,卷角起翘,四周空旷,尤显其雄伟。1923年拆除长沙城墙,唯天心阁段得以保存。1924年辟城南公园,修缮旧阁,并仿北京文澜阁样式,于左右增建二轩,接以复道,更为壮观。1938年长沙 “文夕大火”,天心阁成为一片瓦砾,仅城堞一角峙立如故。1983—1984年重建。1998、2003年维修。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主阁三层,同时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辅阁,形似鲲鹏的主体和两翼。三阁以通廊相连,呈弧状布局,浑为一体,使矗立于雉堞之上的主阁更加壮观。主阁楼高出城墙面17.5米,坐东朝西,砖木结构,用60根木柱支撑。抬梁式构架,三重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梁柱施彩绘。主辅阁均饰以用花岗石等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阁上32个高啄鳌头、32只凤鸟铜铃和10条吻龙,造型古雅别致。主阁南额题“天心阁”; 北额书“楚天一览”。楹联刻 “四面云山都入眼; 万家烟火总关心”。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湘江,楚天风光尽收眼底。阁内以图片、实物等陈列形式,全面展现古阁沿革和百年长沙变迁史。阁北侧原文昌阁遗址留为广庭,青砖地面、筑以拉弓山墙和腰门,依旧嵌“雄镇”、“壮观”、“居高明”、“远眺望”等门额。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合称旧天心阁 “四景”。阁下现存古城墙长249.7米,高13.4米,面宽6.1米,雉堞173垛。城墙上置铁炮、插旗帜、立兵勇,再现清代兵勇守城旧貌。墙基为花岗岩,墙体为青砖砌就,分内外两城。外城又筑南北两月城,内有藏兵洞、炮洞,留清代铁炮4门,使古城墙呈半球拱式内双城格局。“天心阁” 和 “天心阁古城墙” 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心阁又是长沙近现代史的见证。清咸丰二年九月,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攻夺长沙城,直达南门和天心阁下,主帅萧朝贵不幸殉难,留下了一段悲壮历史。清末湖南维新派组织“南学会” 和同盟会湖南分会曾以此为活动场所。1911年辛亥革命湖南起义和1930年工农红军攻打长沙,均在阁内作军事部署。城墙前有 “太平军魂”纪念群雕,1993年10月立。天心花苑有 “文夕大火”警世钟雕塑,2005年11月置。 ☚ 天心公园 白沙古井 ☛ 天心阁 天心阁在湖南省长沙市东南,又名南门或黄道门。传始建于汉,明初垒石筑墙,有城门9座。南门地势险要,为入城通道。辛亥革命后,城墙拆除,仅存此处,阁上有“天心”额楹。1950年辟为天心公园。城堞嵯峨,檐角高翘,均吊风马铜铃,三层楼阁如大鹏展翅,气势非凡。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1905-1911年间,黄兴及同盟会曾在此活动。1930年彭德怀率工农红军,由此攻入长沙。 ☚ 橘子洲 贾谊故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