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天地之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天地之性

宋明理学关于人性论的重要范畴,指天赋的人所共有的纯善的本性。亦称“天命之性”、 “义理之性”、 “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天地之性”一词出自《左传》:“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昭公25年),系指自然界的本性的意思。《中庸》说“天命之谓性”,有人性论意义。张载提出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性二元论,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正蒙·诚明》)认为“天地之性”就是禀“太虚之气”的本性,这是人和物共同的本性,即“本然之性”。这种“天地之性”在人未成形之前就早已存在,并且人人具有。它是永恒的,不随人、物而生灭,是至善的。人们只要善于反省自己,就能够保存其至善的“天地之性”。程颢、程颐同意张载的性二元论观点,认为人性有二,一是“天命之谓性”,一是“生之谓性”。 “天命之谓性”是“理”在“性”中的体现,其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朱熹也采取了张载和二程的说法,认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朱子语类》卷4)。二程和朱熹把“天地之性”的来源和本质说成是“理”,这与张载说成是“太虚之气”是不同的。罗钦顺从理气为一物的观点出发,反对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王廷相提出性由气生的论点。颜元、戴震等人都反对有所谓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

即“天命之性”、“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称。语出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友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朱熹以为:“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因而,人要“存天理,灭人欲”。


天地之性

又称“天命之性”、“义理之性”或“本然之性”。宋明理学人性论范畴,与气质之性对举。北宋张载区分人性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人未生之前与万物共有之性,是善的根源;气质之性是人出生后具有的特有本性,是恶的根源。后二程(程颢、程颐)认为天地之性即是天理、义理,气质之性即是人欲,两种人性对立,据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参见“气质之性”和“哲学”中的“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

❶天地之所生,指人与万物。《孝经·圣治章》:“天地之性,人为贵。”邢昺疏:“性,生也。言天地之所生,唯人最贵也。”自孟子以下,儒家学派皆以为,具有道德观念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最贵即在于此。《孝经》又特别强调,在道德观念中孝为根本,人具有孝的观念,故人为最贵。
❷万物生来就有的本性。《淮南子·原道训》:“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蛟龙居水,虎豹山处: 天地之性也。”

天地之性

天地之性

亦称“天命之性”、“本然之性”、“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对。宋明理学关于人性的概念。指得自天理的善良的人性。由北宋张载首次提出。有四个特点: (1) 先于人存在于天地之间,但人可以通过修习而获得;(2) 主要与天理有关;(3) 纯善性,是一切善的根源;(4) 普遍性,人人俱有。

☚ 气质之性   性二重论 ☛
000013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5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