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天人三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天人三策 又名《举贤良对策》。政治、哲学著作。一卷。汉董仲舒撰。约成书于汉元光元年(前134年)。(撰者事迹参见“《春秋繁露》”条)。 汉元光元年,汉武帝让全国各地推举贤良文学之士一百余人,探讨治理国家之大事,董仲舒也是被推举人之一。汉武帝对董仲舒一连提出了三个问题,即三次策问。基本内容为天人关系问题。董仲舒根据自己的“大道”之理论,结合当时的国情,谨慎地向汉武帝献策三篇,后人称之为《举贤良对策》或称为《天人三策》。 《天人三策》一书,是按问答的形式编排的,由汉武帝首先提出问题,说明自己的想法和担忧之处。然后董仲舒由理论到现实地讲明自己的见解,说服汉武帝采用自己的治国之道。 汉武帝策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历代君主治理国家的办法无外乎两种方式,一是改革制度,二是创作乐章。而近几百年来的历届君主都是效法前人而行事的,却没有使国家的政治、经济好转。由舜到纣,大道反而一天天变坏。许多参政人士都没能改变这种状况,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天命注定的吗?董仲舒回答说,天下是否安定在于君主自己,并不是天意不可挽回。国家不得治是由于君主的所做所为非常荒谬,是他把先王的治国之道全都丢光了。还说,君主若淫荡安逸,道德败坏,不严肃地、全身心地治理国家,那就会众叛亲离。君主对百姓的教育应以德教为主,不要轻易使用刑罚。秦王朝却不是这样。秦始皇不讲道德,不让人看书学礼,不继承先王的治国之道,而是想用自己的胡做非为来管理国家,这是完全不可能的,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像秦王那样以乱治乱的君主。董仲舒还说,一个国家在发生变异前是有先兆的,“天”会发出信号警告君主。如果君主不知,“天”就会发出第二次警告。若君主还不改邪归正,那么就会有灾难降临了。 汉武帝策问之二为:同是治理国家,为什么有的君主忙忙碌碌,有的君主游手好闲,有的施以仁政,有的重于刑罚。我自己尽力想以身作则,影响农民去耕作,救济孤独之人,尽力去施以仁德,为什么效果却不显著呢?董仲舒回答说,先王治理国家,凡是有成效的,不论他是忙碌的,还是闲散的,都必须任用贤人,驱逐奸党。现在有许多官员不是用君主的仁德的恩惠去教育人民,而是对百姓任意迫害,为了自己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什么缺德的事都干。这非常不符合皇帝的意愿。他们使人民不能安定地生活,他们只为钱财而活着,绝对不是贤德之人。董仲舒还指出,任用官吏,要看他自己的本事,不能看他的“工龄”之长短及原位之高低。进而鼓励武帝办学堂,办教育,并从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中间选拔“干部”。他认为,君主若不办教育,虽然自己早起晚睡地起“带头作用”,还是达不到治理好国家的愿望。 汉武帝又说:你们做大夫的写文章总是以天比人,以古论今,理论上写了那么多的原则和方法,但实施起来并不很具体,你能更详细、更具体地讲述一下吗?董仲舒就这个问题谈了四个方面的意见:一、春、夏、秋、冬为天之本,喜、乐、威、怒为处世之道,何时该喜,何时该怒,君主不能乱用。二、君主应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三、继承先朝君主在治国方面的合理部分。四、以“天道”比“人道”讲明官吏的“廉政”的重要性。他说,“天”对动物给予了不同的生活方式,给了上牙的,就不能再给角,给了翅膀的,就不能给四支足。古代的人类也是这样,有官职、给奉禄者就不能再去经商。这也是“天”意。现在有些官吏却不是这样。本来皇帝已经赐予他许多牛、羊、钱财,而他们却还仗着自己的权势和财气,与百姓争利益,百姓能争得过他们吗?他们以已有的财力夺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种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那些富人奢侈浪费、作威作福,平民百姓日益贫困,这就是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最后,董仲舒还提出了统一理论的建议:“春秋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诸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记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就是他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本书的特点是在答问中,以“天道”比“人道”,用“天意”二字来约束汉武帝做善事、用贤人,为百姓创造基本的生活条件,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的最终目的。汉武帝采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孔子之儒学捧为圣典,冷落旁学。使理论统一到儒学上来,从而使儒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天人三策》一书,现只载于正史《汉书·董仲舒传》中。 天人三策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一说在元光元年(前134),举贤良方正,董仲舒应诏对策,共三篇,后称“天人三策”。文见《汉书·董仲舒传》。其内容是发挥先秦儒家思想,杂以阴阳五行之说,以“天人感应”为君权神授提供理论根据。强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世界万物均按其意志存在和变化,统治者应顺从天意,改制更化,以道德教化人民。又援引《春秋》大一统之义,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所论适应了巩固封建皇权的需要,也有利于维护大一统封建帝国的统治秩序,因而得到武帝的赏识。是为中国考试史上第一篇最著名的答卷。 天人三策(见“举贤良对策”条。) 天人三策即“举贤良对策”。因多论述天人关系,故名。 天人三策董仲舒对答汉武帝策问的三篇文章。亦称“举贤良对策”,见于《汉书·董仲舒传》。武帝三次策问,围绕如何治理封建统一国家提出一系列问题。董仲舒对策依据公羊春秋学,以天人相与的观点发挥儒家政治学说。对策一认为,王者受命于天,以道治理天下。天道以阴阳为大。阳为德,阴为刑。阳居盛夏,以长养生育为事;阴居隆冬,积于空虚而不用。由此可知“天意”“任德不任刑”。王者承顺“天意”行事,治理国家亦应“任德而不任刑”。王者积善垒德,感应于天,天便会降下符瑞。王者废德教而乱施刑罚,刑罚不中而生邪气,邪气感应于天,天便为降下灾异。王者治理天下应从“贵始正本”做起。“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民受王者政教陶冶,正教优劣决定民的品德寿命,“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故王者治天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见闻博而智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对策二着重阐述三王之治异同的道理。认为三王治天下之道相同,而劳逸不同,是“时异”所致。尧舜之时有“众圣傅德”,所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文王之时殷纣在上而昏乱,贤智伏隐而百姓散亡,所以“日昃而不暇食”。圣王制度不在崇奢与崇俭,文采玄黄之饰目的在明尊卑、别贵贱、劝有德,以刑罚惩处作恶。成康之治,刑错四十年,囹圄空虚,不仅是惩恶的效果,更是教化的效果。因而建议兴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对策三进一步论述天人相与关系,提出古今许多事例作为验证。认为国家衰亡或昌盛都是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的结果。尧舜与文王小心翼翼,兢兢业业,积善积德,因而名显身尊,这是“明昌”之道。桀纣暴逆不仁,谗贼并进,因而恶日显国日乱,这是“微灭”之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是针对各自时代的弊病救溢扶衰,道则不变。道万世无弊,弊病都是失道造成的。“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对策三还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提出两项建议。其一,针对“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而造成的社会不安,建议“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受大者不得取小。其二,针对当时“百家殊方,指意不同”,不能适应统一政治局面的状况,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天人三策中包含着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观点,被汉武帝接受,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 天人三策亦称“举贤良对策”。西汉董仲舒答武帝策问时的三个对策,文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从“天人感应说”出发,论证了“王者承天意以从事”的一套治国方法。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武帝采纳,开创了以后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