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龙湫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馀,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馀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 “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 ① 掉: 动荡。这里指由于惊恐而心脏剧烈跳动。 ② 谽谺(hān xiā 酣瞎): 山深貌。这里指山的高险。 ③ 东崦: 东山。 ④ 著: “着”的本字,附着,附上。 ⑤ 诺讵那庵: 罗汉庵。诺讵那,一译诺讵罗,为佛教十六罗汉(另两位佛典中无据)之一。传说晋穆帝永和年间,有四川高僧东来雁荡,于大龙湫抱膝观瀑时坐化。后人为他砌塔建庵,并尊为开山祖师。 ⑥ 南山公: 指老先生。“南山”为其号,“公”是对他的尊称。此人的具体情况不详,当是李孝光很尊敬的长辈,故一再尊称为“老先生”。从现知的李孝光交游情况来看,此人可能是达兼善的父亲。他曾任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录事,其后即在台州安家。

大龙湫与灵峰、灵岩被称为雁荡山风景三绝。雁荡山位于浙江东南乐清县境内,以山水奇秀著名,号称东南第一山。在雁荡诸景中,大龙湫尤为著名。它是我国著名的大瀑布,从高约一百九十米的连云嶂凌空而下,宛如银河飞泻,十分壮观。随着季节、晴雨和风力的变化,大龙湫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李孝光为元代浙江乐清人,曾长期隐居雁荡山五峰下。这篇《大龙湫记》是他《雁山十记》中的一篇。

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作者在秋冬两季游大龙湫的见闻。第一部分写其初游时的感受。在这一段中,作者具体描写沿路的见闻。其写水声之大,撼人心魄,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的写法相似。只是苏文是实写,而此处则是虚写,借水声之大来渲染水势,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接着又从视觉的角度对沿路山景进行描摹,种种奇山异石令人目不暇接。作者用新奇的比喻为奇异纷披的山石传神写照,描写颇为精彩。人俯、相倚、大楹、屏风、蟹螯等,巧妙地表现出了山石的千姿百态,而且动静相间: “作人俯势”是动,“如大楹”是静;“两股相倚立”是动,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则为静中之动。动静相间,所表现出的意象更为纷繁多姿。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对大龙湫进行侧面的烘托之后,就对瀑布进行直接描摹。先极写瀑布之高,仿佛从天而降,再状瀑布的夭矫凌空之态,然后写它迸落深潭,发出如殷殷雷声般的震耳声音: 视角自高而下,由仰望至俯视,极有层次地写出了眼前瀑布那种盘旋飞舞、轰然迸落的神姿。“震霆”二字,极言瀑布落深潭时轰鸣声音之大。瀑布凌空飞下,激起横射的山风,水沫随风飘洒,犹如暴雨骤至。这是瀑布将落未落时的雄伟气象。接着写瀑布入潭,用一“捣”字,非常传神地表现出瀑布的雄劲之势,体现了作者炼字之精。瀑布捣入深潭,轰鸣声犹如万人奋击鼙鼓那样惊天动地。先写瀑布,继写水声,仍是从视、听两方面落笔。水声给作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文中先后三次予以强调: 先是“闻大声转出谷中”;继而亲临其境,感受到它“如震霆”、如“万人鼓”那样雄壮;最后又以“人相持语,但见口张,不闻作声”来进行反衬和渲染,淋漓尽致地突出了大龙湫飞瀑的磅礴气势。

以上所写,是作者追记初游龙湫时的见闻,描绘了秋雨霪霪的雨季所见到的大龙湫奇景,下面则转而描写旱季的大龙湫。雨季的大龙湫,其基调是“雄奇喧腾”,而旱季大龙湫的基调则是“明丽幽静”。瀑布不再是那种夭矫凌空、声震山林的雄姿,而是呈现出“渤渤如苍烟,乍小乍大”的飘缈变幻之状;水声也变得回环潺湲,需要走上邻近的石桥,方能聆其清音。虽然不复能看见雄奇之景,却别有一番情趣,吸引游人留连忘返。这一段,侧重描写大龙湫四周的景物,与上一段突出描写瀑布本身不同。这里作者描绘出一幅明丽幽静的画面,以展示大龙湫旱季的美丽。围绕着瀑布,他从动静两方面来写景: 潭上清石与水气相映,红如丹砂;山石之间树木葱茏,碧绿细润,如翠羽凫毛。红绿两色,交相映衬,使这些静态的景物,更为生色。又以鱼和猿两种动物来写这里环境的自在悠然,远离尘嚣。鱼的闲暇逍遥点出山中景致令人心情怡然,同时也写出了潭水的清莹透澈。猿猴“窥人而啼”这一场面,着力渲染的是山中的静谧。猿猴啾啾而啼,更打破了山中的岑寂。作者承袭前人以声写静的手法,通过动静两组画面的相映照,突出了旱季大龙湫清雅如画的美。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的游兴到薄暮还未尽,直至月出东山,依然徜徉在洒满月色的曲径上。这是诗的意境。这诗意盎然的结尾,使文章余味无穷。

这一篇游记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记叙了两次游历,通过不同季节的所见所闻,全面地展现了大龙湫的风姿。二者互补,将大龙湫的奇伟变幻尽收笔下;二美合璧,将大龙湫的奇丽景象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在结构上通篇用对比法: 上一段写大龙湫的雄奇喧腾,展现出的是壮美的画面;下一段写大龙湫的明丽幽静,展现出的是优美的画面。雨季出游,着重写沿途的见闻及瀑布的磅礴气势;旱季重来,着重写瀑布四周的景物。上一段的描写是线状的,下一段描写是点状的。上一段详写的,下一段则一带而过;而上一段所略者,下一段则工笔细描。犹如秋冬两季大龙湫景色的不同一样,文章的上下两段也迥异其趣,充分体现出作者文笔的腾挪变幻之妙。

字数:2643
李修生,李鸣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古典文学作品《大龙湫记》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大龙湫记

 大德七年秋八月〔2〕,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3〕,苦雨积日夜〔4〕。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馀,闻大声转出谷中〔5〕,从者心掉〔6〕。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7〕。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8〕。而其颠谽谺〔9〕,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10〕。转缘南山趾〔11〕,稍北,回视如树圭〔12〕。又折而入东崦〔13〕,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14〕,忽迸落如震霆〔15〕。东岩趾有诺讵那庵〔16〕,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馀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𢭏大潭〔17〕,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18〕,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19〕,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渤渤如苍烟〔20〕,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21〕,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22〕,反碧滑如翠羽凫毛〔23〕。潭中有斑鱼廿馀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24〕,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25〕欲争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26〕,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27〕。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1〕《大龙湫记》是李孝光《雁山十记》中的一篇。雁山,即雁荡山,分南雁、中雁、北雁三部分,在浙江乐清、平阳县境内,是著名风景区。 大龙湫,又名大瀑布,在雁山西谷,有记载云:“泻下望若悬布,随风作态,远近斜正,变幻不一。”李孝光(公元1285~1350),字季和,号五峰,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少博学,曾隐居雁荡山五峰下,慕名从学者众多。 其诗与扬维祯齐名,是铁雅诗派的中坚。至正三年以秘书监著作郎召入北京,受到元顺帝赏识,官至文林郎秘书丞,他的文章取法秦汉,不趋时尚。 著有《五峰集》。
 〔2〕大德七年:即公元1310年。 大德,元成宗铁木耳年号。
 〔3〕老先生:本文末作者说:“老先生谓南山公也。”南山公即泰不华,蒙古人,其父任职台州录事,举家定居台州。 泰不华好学重士,能诗文,举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出为台州路达鲁花赤(官名,蒙古语意为判裁者,盖印者,转而有监领官,总辖官之意)。 元末,方国珍起兵反元,泰不华被杀。
 〔4〕苦雨:久下成灾的雨。
 〔5〕转:震动。
 〔6〕心掉:心因震惊似掉落。
 〔7〕楹:厅堂前的大柱子。
 〔8〕树:树立。
 〔9〕谽谺(hanya):谷中空廓的样子。 又写作“㟏岈”,《汉书· 司马相如传》言:“岩岩深山之谾谾兮:通谷豁乎𧮰谺。”㟏,同“𧮰”。
 〔10〕兀兀:惊恐不安而小心翼翼的样子。
 〔11〕山趾:山脚下。
 〔12〕树圭:树立的玉珪。 圭,同“珪”,古玉器,上尖下方。
 〔13〕东崦(yan):东山坡。
 〔14〕盘桓:徘徊,形容瀑布未奔泻前在山顶潭中徘徊。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5〕震霆:响雷。
 〔16〕诺讵那庵:罗汉庵。诺讵那是佛教罗汉十六尊者之一。
 〔17〕𢭏:击撞。
 〔18〕相持语:彼此握着手谈话。
 〔19〕石矼(gang):石桥。
 〔20〕渤渤:水气上升,喷溢四散的样子。
 〔21〕洼石:低凹不平的石头。
 〔22〕瘠:干枯。
 〔23〕翠羽凫毛:翠鸟和野鸭的羽毛。
 〔24〕洋洋:舒缓摇尾的样子。《孟子·万章》:“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25〕扼掔(wan),用手紧紧握着腕,表示激动或惋惜的情绪,掔,同“腕”。
 〔26〕偃木:横卧的树木。
 〔27〕宛宛:仿佛。故人:老朋友。
 
 《雁荡十记》是系列风光游记,描绘了浙东南雁荡山的雄奇瑰丽及作者的感受。作者在本文中选取了游大龙湫的两次经历,对瀑布周围的生态环境、自然奇观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绘,将秋雨后与秋冬之际大龙湫的不同特色呈现于读者面前,表现了他观察景物的细腻与准确。文中采用比喻,新颖生动,白描与映衬相得益彰。其中,自然景物与作者感受的交织,更有生活的情趣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大龙湫记

《大龙湫记》

元李孝光撰。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选自李孝光游览雁荡山后写下的一组游记——《雁山十记》。雁荡山位于浙江乐清、平阳县境,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其中的大龙湫瀑布更是名闻天下的奇观。作者曾长期隐居于雁荡山下。本文记述了作者游览大龙湫的见闻和感受,生动地描述了大瀑布的神奇壮美,抒发了对故乡山水的爱恋与赞美之情。文章按时间顺序,记述了两次游览大瀑布的见闻。第一次时值连绵秋雨初霁,景色清新明丽,雨后瀑布,更具气势。先闻其声,始见瀑布,飞流直下,声若雷霆,似暴雨倾泄。作者用“仰见”、“堕”“进落”、“横射”等形象的字眼,使瀑布呈现了一种飞动、激烈、壮观的气势。第二次是作者在冬季所见到的大龙湫景象。作者以悠缓的笔调,描述了瀑布及景物的幽美。此时、瀑布水气蒸腾,迷蒙飘渺和淡淡青烟,飘然而下,潭中斑鱼悠然游动,而家僮争接瀑布之水的喧笑,更给文章增添了生气。游记虽然写了两次间隔很久的游览,但结构上并不脱节,无游离之感。

☚ 陟亭记   观石梁记 ☛
0000688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3: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