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鼠 大鼠清代寓言。蒲松龄著。《聊斋志异》: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噉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屹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 大言 大驵郦氏 ☛ 大鼠万历①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②。 适③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④,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⑤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⑥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⑦百次。众咸谓猫怯⑧,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⑨,硕腹⑩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11)顶毛,口龁首领(12),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13)。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14)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15),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16),何异鼠乎! (《聊斋志异》) 注释 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1573—1619)。②辄被啖食——总是被大鼠吃掉。辄(zhe):总是。啖(dan):吃。③适——恰好。④阖其扉——关上门。阖(he):关闭。扉:门扇。⑤逡(gun)巡——欲进又退,迟疑不决的样子。⑥几——矮小的桌子。⑦不啻(chi)——不只。⑧众咸谓猫怯——众人都说猫胆小。⑨既而鼠跳掷渐迟——过了一会儿,大鼠蹿跳腾跃渐渐缓慢。⑩硕腹——肥大的肚子。(11)爪掬——两个爪子抓住。(12)口龁首领——用嘴咬大鼠的头和脖子。龁(he):咬。(13)啾啾(jiujiu)——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叫声。(14)惰——懈怠,这里指无气力。(15)彼出则归,彼归则复——敌方出击我便退回,敌方退回我又出击。语出《左传》鲁昭公三十年。(16)匹夫按剑——这里指单凭个人勇气而不讲策略的人。按剑:按着剑把,准备拼斗的姿态。 赏析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但用今天的文体学观点看,所收近500篇作品并非全属小说,有不少是寓言体杂文,《大鼠》就是其中之一。 这篇杂文生动地描述了狮猫战胜大鼠的过程。先写狮猫同怒奔而来的大鼠周旋,躲上躲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终于把大鼠拖得精疲力竭。然后写狮猫变被动为主动,奋勇进击,当大鼠“蹲地上少休”,狮猫抓住时机,“口龁首领”,直到把鼠头嚼碎。避敌之锐,而伺敌之惰,这就是狮猫战胜大鼠的策略。 作品传神地描绘了狮猫的外貌、神态、动作,把一只可爱的狮猫活现在我们眼前。为了表现狮猫的奋勇和智谋,在描写狮猫抓获大鼠之前,先写了大鼠的硕大和猖獗: “大与猫等”,“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在描写狮猫抓获大鼠的过程中,先写大鼠的凶猛: “见猫怒奔之” ,“猫避登几上,鼠亦登”,肆无忌惮,不可一世。这都是正面衬托。而写大鼠的硬拼正反衬出狮猫的用智。衬托,犹如“烘云托月”,使所要表现的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最后几句议论,画龙点睛,点明这则寓言的寓意。他告诉读者:对付强大的敌人不能靠硬拼,要用智谋战而胜之。拖住敌人,与其周旋,等到把敌人拖垮,乘其疲惫之际,奋勇出击。而那种单凭自己的勇力,鲁莽行事的人,与这只大鼠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大鼠
本文描写的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老鼠和猫的故事。狮猫是作者歌颂的正面形象;大鼠则是贬斥的反面角色。但二者都非同一般。作者为了突出这只罕见的鼠,把它置身于皇宫,让它打败国内名猫;为了表现猫,则故意渲染它是从国外进贡来的,连名称也威猛非凡。文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描绘这场猫鼠之战。战斗的经过和场景又通过宫中人“谮窥之”这一特定视角反映出来,包含着观者的感受、认识和判断,这就更增加了情节的曲析性。 本来,按照生物圈中的关系,当然是猫吃鼠,鼠避猫。然而,这场战斗却是以鼠攻猫,猫避鼠拉开序幕的。 由于这只大鼠以前曾多次“噉食”“民间佳猫”,这种强弱的颠倒便有了一个可信的前提。战斗开始时,“猫蹲良之”,复“避登几上”而又“跃下”的表现,更使观者“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为故事的发展增添了悬念。直到鼠“跳掷渐迟”时,形势才发生变化,“猫即疾下,爪掬顶毛, 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一场惊心动魄的搏斗被作者如此简练传神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出来。 通过这场猫鼠之战, 人们看到狮猫之所以能战胜强悍的对手, 不只是凭勇猛,更依靠智慧。狮猫用智,表现在它采取了巧妙的战略战术以改变强弱对比。猫起初的蹲、避和登上跃下“如此往复, 不啻百次”,都是为了麻痹对方, 消耗其精力,为最后拼搏作准备。它打的是疲劳战, 持久战。“猫之避, 非怯也, 待其惰也。彼出则归, 彼归则复, 用此智耳。”这是原来“咸谓猫怯”的观者得到的认识,也是作者点明寓意的笔墨。作者认为, 同邪恶势力作斗争, 既要敢于斗, 又要讲究策略,善于斗。故事中的大鼠豢养在“宫中”,“为害甚剧”,显然是暗指得到最高统治者庇护的邪恶势力。要清除它们, 光有匹夫之勇是不行的。作者强调用智, 特别是创造有利条件, 选择进攻时机, 后发制人, 一击致胜。这对人们是有启发的。 同时从策略思想本身来看, 这场猫鼠之战可以说, 也是《孙子兵法》中“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军争篇》)战术的形象演示。 本文作者为什么不用“狮猫”而以“大鼠”为题呢?仔细思索,不难看出作家讽喻的矛头所指。此篇没有常采用的“异史氏曰”的议论,但最后一句,仍是“异史氏”的慨叹:“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这充分说明了作家采用“大鼠”为题的用意。当时,虎狼当道,鼠辈称雄,作家深恶痛绝,因此,要狠狠刺一刺这些鼠辈。“狮猫”,是作家理想中的英雄,期待他们以韧劲和机智来惩罚邪恶势力;而向人民耀武扬威的“大鼠”们,虽专横跋扈于一时,到头来只能落个“啾啾”哀鸣的可耻结局。 《大鼠》
清·蒲松龄 万历间1,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辄被啖食2。 适异国来贡狮猫3,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4,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5,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6。众咸谓猫怯7,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8,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9,口龁首领10,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 匹夫按剑11,何异鼠乎! 1万历:明神宗年号(1573-1620)。2辄:即。啖(dan):小吃。3适:适逢。4阖:关。扉:门。5逡巡:迟疑不决的样子。6不啻(chi):不止。7咸:皆。8硕:大。9掬:抓取。10龁(he):用牙咬物。首领:头颈。11“匹夫”句:形容有勇无谋之人拔剑准备拼命的样子。 【析点】 讲一个道理,使人信服,难;由一个人人皆知的道理,演绎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样难。难得的是这则小文,理趣兼得,耐人咀嚼。 作者用墨,从“奇”字上下功夫,以奇事引出不奇之理。猫以鼠为食,本是常规常理,但宫中有鼠却能制猫,奇;从“民间”筛选出的“佳猫”不仅无法奈何此鼠,反而全然被鼠“啖食”,更奇。若此时有一猫能捕食这宫中鼠,这猫可真是神猫了。作者开头将宫中鼠的奇凶奇猛一笔笔重墨渲染后,“异国”“贡”来的“狮猫”终于出场了。 这狮猫能胜宫中鼠么? 读者心悬,作者心明。为此,聪明的作者在猫与鼠之战中,有意识地选择了“模糊”情节,引发“众”的错觉。鼠“怒”而“奔”猫,则猫“避之”,鼠追“登”,则猫“跃下”,“往复”竟“不啻百次”。这就难怪众人说“猫怯”而“无能”了。岂料,猫待鼠“跳掷渐迟”且“硕腹似喘”时,方以逸对劳“疾下”搏杀,直至“嚼碎”“鼠首”,真是奇勇、奇智;再加“猫声呜呜”、“鼠声啾啾”的渲染,笔墨声色兼有,猫鼠形神兼备。 作者用笔似信手涂抹,实以“彼出则归,彼归则复”为剪裁之则,言力可抗衡则智者为胜之理;篇末“匹夫按剑”有勇无谋“何异鼠乎”,笑讽之言,点明主旨,妙哉 大鼠·蒲松龄· 万历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反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掏顶毛,口龁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 〔选自《聊斋志异》〕 这是一幅精彩的“猫鼠斗”的图画。 作者描绘这场猫鼠斗时,采用前铺后垫的方法,把猫的形象刻划得活灵活现,精警动人。 作者未写猫时,先充分地渲染大鼠的威力。明代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鼠有猫大,在形体上已很特别了。这种鼠不仅个大,而且凶狠,能够吃猫。宫中为除鼠害,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猫却常常被鼠吃掉了。注意:以皇家的权力,寻来的民间佳猫,那么,这些猫则是不同寻常的猫了。可是这些猫不但没能制住鼠,反而丧生鼠口。由此可见,宫中之鼠实在不同凡响了。这样,就把鼠的力量描绘得相当充分了。 鼠已描绘足了,接着写猫。这猫是异国进贡的狮猫,它的个体多大?力量多强?作者一字未提,只描写了猫的毛色是白如雪。由此只写了与鼠斗时没有什么关系的毛色,便形成一个悬念:这种狮猫能制住鼠吗?将它投掷到闹鼠害的屋子,关上门,偷偷地去观察。只见猫蹲在屋里,这个“蹲”字有深意,过了好久,鼠徘徊着从穴中钻出来。徘徊两字,也有深意。它与蹲字照应,实际是写双方的一场心理搏斗。一方静,一方动,猫蹲视鼠穴,鼠徘徊不前,双方都在观察对方,猫很坚定,鼠却犹疑,在这场气势的较量,猫是赢家,鼠是败角。 在第一回合后,短兵相接了。鼠见猫,怒而奔扑。猫呢?跳避茶几上。鼠追上茶几,猫就跳下来。一攻一守,形势紧张。这么一追一躲,不止百次。于是大家认为猫很怯弱,是没有能为的。这一句评说是偷窥者的看法,进一步加深了悬念:这只猫似乎与从民间选来的佳猫一样,恐怕也是老鼠的口中食了。接着“形势直转急下:老鼠反复追猫,精力消耗不少,蹦跳的速度慢慢迟缓了,肚子胀得大大的,直喘气,只好蹲在地上少许休息。这时:“猫即疾下,爪掏顶毛,口龁首领。”猫就箭一般地从茶几上跳下来,紧紧地抓住老鼠的顶毛,用嘴咬住老鼠的脑袋,双方争持不让。作者从“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八字,从声音的角度,描绘争斗的激烈。是猫胜呢?还是鼠胜呢?也许到底是外国进贡的猫,而且毛色雪白,逗人喜爱。人们怕这种狮猫被鼠咬死了,故“启扉急视”,所见的场面是老鼠的脑袋已被猫咬碎了。 到此,人们才明白:开始时鼠追猫跑,并不是猫怯,而是猫在用智慧在与鼠斗,要把老鼠拖得精力减损,然而再战而胜之。而且当鼠气喘休息时,猫就抓住机会,将鼠擒杀。可见,狮猫不仅在力量超过鼠,而且在智慧更胜一筹。它使用的是敌疲我打,后发制人的战略。短短一篇小说,寓意如此深刻,实在难能可贵。而且,在表现上运用了抑扬的手法:对鼠是先扬后抑,对猫是先抑后扬。两者对比,使其反差更为突出。在突出的反差中,将猫的形象便刻画得十分丰满。 大鼠(《聊斋志异》) 这一篇的中心大旨与柳宗元的《黔之驴》可谓不谋而合:对于庞大、貌似“神物”者,只宜智取,而不可力敌。在具体写法上,柳文着意写虎对驴的认识过程: 由“以为神”而“觉无异能者”而“跳踉大㘎, 断其喉, 尽其肉, 乃去”。 此篇则反是。起笔即明言“宫中有鼠,大与猫等”,故“狮猫”登场,无须详察敌手之虚实、强弱,而只熟筹对策,从容应敌而已。也正因此,该篇重心放在猫、鼠交战处。初,鼠以其无物制之,其气骄,故一见猫,即“怒奔之”,而猫见其来势凶猛,“避登几上”。一“避”字,示人以情,是猫之狡狯处,也是它的高明处。鼠因盛气,故堕其术而不知,仍穷追不舍。“百次”之后,鼠气泄力竭,无能为矣。猫知克敌之机在即,乃“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首领”,不一时而“鼠首已嚼碎矣”。猫鼠交战虽着墨不多,但其声色、气势,如写一大战役,此为柳文所无而为蒲氏自出匠心、别开生面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