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麻栽培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麻栽培史history of hemp cultivation

大麻(Cannabis sativa L.)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纤维作物兼食用作物。原产中国,栽培历史至少已有5000年。
大麻原称为“麻”。三国以后“麻”字逐渐发展为麻类作物的总称,为了便于区别,大概在唐代便改称为大麻,以后又有汉麻、火麻、黄麻等别称。
起源、分布和发展 甘肃东乡林西曾出土大麻籽(见图),且有光泽,与现在的大麻籽近似,是距今5000年前的实物。另外在新石器时代的不少遗址中,都有纺织和缝纫麻、丝用的大量石制或陶制的纺锤、纺轮出土(见彩图),而在出土的某些陶器上还有麻织物的印纹和印痕(见彩图)。从甘肃临夏大河庄和秦魏家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被认为极大可能是大麻布纹的痕迹来看,当时每平方厘米的布纹上已有经纬线各11根。在新疆罗布泊孔雀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发现过大麻纤维,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发现过大麻籽和织物,陕西泾阳高家堡早周遗址和河南浚县辛村西周遗址中也出土了当时的大麻织物。从文字记载上看,金文中已有“麻”字,《诗经》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诗句。其他如《尚书》、《礼记》、《管子》等先秦古籍都有关于麻的记载。说明大麻栽培已有悠久历史。


甘肃东乡林西出土大麻籽


据考察,中国东北某些森林和平原地带,至今仍有野生大麻分布。瓦维洛夫(Н.И.ВаВилов)则认为中国的华北可能是大麻的原产地之一。大概在公元前已经中亚传至欧洲。其在中国古代的分布和发展,大致分四个时期。
秦以前 据《尚书·禹贡》记载,当时全国九州中的青、豫二州是大麻的主要产区,并作为贡品。《周礼》还记载周代曾设置“典枲”的职官,管理全国麻织物的生产。说明先秦时期大麻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越绝书》记载了越王勾践为伐吴国,曾在会稽麻林山种麻,说明当时浙江一带也有种植。
秦汉至隋唐 此时期大麻有很大发展。《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代齐鲁一带是盛产大麻的地区,且有“齐鲁千亩桑麻,……其人与千户侯等”的说法。北魏时,以大麻布充税的地区更广泛,主要在今甘肃、陕西、河北、山东、山西及江淮等地区。此时南方也有发展,据《僮约》、《汉书·地理志》和《华阳国志》等记载,汉代在今四川和海南也有大麻种植。南朝宋时曾大力推广大麻。唐代在长江流域发展很快,据《元和郡县志》和《新唐书·地理志》等记载,在今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都有大麻分布,长江流域成为大麻的另一个重要产区。又据唐代《蛮书》记载,当时云南的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也种植大麻。东北地区也有发展,据《新唐书·北狄传》记载,当时靺鞨人所建的渤海国已种植大麻,显州大麻布远近闻名。
宋元 此期间大麻生产虽然在黄河流域仍较普遍,但在南方却明显缩减。原因是宋末元初棉花已发展到长江流域,并开始向黄河流域推进。元政府还大力推广棉花,对大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长江流域不少地方已为棉花所取代,以至王祯《农书》说“南人不解刈麻”。这话虽然有些过分,但也大体上反映出南方大麻栽培大幅度减少的趋势。
明清 大麻生产曾有一些发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就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不种麻及木棉,出麻布、棉布各一匹。”这无疑对大麻的生产有一定推动作用。清代,南方的《补农书》、《三农纪》、《齐民四术》和《抚郡农产考略》等就反映了在江、浙、皖、赣、川等不少地方还保留着较多的大麻生产。
此外,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种植大麻,野生大麻也很多,当地人民常把野生大麻拔起,移栽到住所附近。
栽培技术 大麻栽培技术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轮作和间作套种 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指出“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和“田欲岁易”,否则会引起“点叶、夭折之患”而“不任作布”,即大麻不宜连作而宜轮作,如连作会发生病害而影响纤维质量。从《齐民要术》的记载看,当时大麻有和谷子、小麦、豆类等轮作的习惯,还认为大麻是谷子的较好前茬。《补农书》谈到浙江嘉兴的“东路田皆种麻,无桑者种之,盖取其成之速,而于晚稻、晚豆仍不害也”,又说“春种麻,麻熟,大暑倒地,及秋下萝蔔。萝蔔成,大寒复倒地,以待种麻,两次收利”,介绍的是大麻与水稻、豆类和蔬菜轮作。《山西农家俚言浅解》有“麻地玉茭好玉茭”的农谚,说的是与玉米轮作。
间、套、混种的历史也很早。《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不少经验。一是在大麻田内套种芜菁,一是在种谷楮时与大麻混播,目的是“秋冬仍留麻勿刈,为楮作暖”,即起防寒作用。一是在种槐时“和麻子撒之,当年之中,即与麻齐,麻熟刈去,独留槐”,至“明年剧地令熟,还于槐下种麻,三年正月移而植之,亭亭条直,千百若一”,还说这是根据“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原理。该书反对在大豆地内间种大麻,以免导致“两损”而“收并薄”。不过清代《农桑经》却说“豆地宜夹麻子,麻子能避虫”,二者看法相反,可能所说的具体条件不同。
浸种催芽和冬播 《齐民要术》中已记载了大麻的浸种催芽方法: “取雨水浸之,生芽疾,用井水则生迟。浸法,著水中如炊二石米顷,漉出。著席上,布令厚三四寸,数搅之,令均得地气,一宿则芽出。水若滂沛,十日亦不生。”总结了以雨水浸种比用井水出芽快,水量过多不易出芽的经验。这是大田作物浸种催芽方法的最早记载。并指出,如土壤含水量多时可浸种催芽后播种;如土壤水分少时则只浸种不催芽即行播种。
大麻一般为春播和夏播,可是中国古代还利用大麻耐寒的特性,实行冬播。如元代《农桑撮要》就指出“十二月种麻”,并说“腊月八日亦得”。这是大麻生产上的重要创造,直到今天仍在生产中应用。
多次追肥和提高灌溉水温 汉代以前,一般不施追肥。《氾胜之书》首次提到“种麻,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树三升。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树一升”。这是中国有关施用追肥的最早记载。陈旉《农书》提出要“间旬一粪”,即隔十天就要追肥一次。其他如《农桑撮要》、《三农纪》等都主张多次追肥,且要以蚕粪、熟粪、麻子饼等和草木灰配合使用,这和今天大麻追肥以氮为主,辅以钾肥的原则是一致的。
关于大麻的灌溉,《氾胜之书》提出“天旱以流水浇之,树五升。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这是因为井水温度低,须经曝晒提高水温后才能使用。
去雄 早在《尚书》、《诗经》、《周礼》、《尔雅》等古籍中就有专指雄麻的“枲”字,专指雌麻的“苴”字,专指麻子的“黂”字。也有称雄麻为“牡麻”,称雌麻为“苴麻”的。《氾胜之书》还指出要在雄麻散发花粉后才能收割。《齐民要术》进一步指出“既放勃,拔去雄”,如“若未放勃,去雄者,则不成子实”。所谓“放勃”,就是指雄株大麻开花时散发的花粉。在雄株“放勃”,雌株受粉后,拔除雄株可利用其麻皮,并有利于雌株的生长和种子的发育成熟。如果在“放勃”前拔去雄株,雌株就不能结实。《齐民要术》还指出“未勃者收,皮不成。放勃不收,即骊”。就是说雄株未“放勃”前即收,因未长足,会影响纤维质量,如“放勃”后不及时收获,麻老后,皮部会累积很多有色物质而降低品质。这种对植物雌雄异株的认识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是世界生物史上的一项突出贡献。
沤麻时发酵程度的掌握 中国的沤麻技术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等介绍了沤麻所宜的季节、水温、水质、水量等等经验。同时认为在沤麻过程中如何掌握好发酵程度是极为重要的关键。《齐民要术》提出“生则难剥,大烂则不任”,要沤得不生和不过熟才行,否则会影响纤维质量。清代《三农纪》介绍了当时老农沤麻的好经验:即将麻排放入沤池后,“至次日对时,必池水起泡一两颗,须不时点检。待水泡花叠,当于中抽一茎,从头至尾撂之,皮与秆离,则是时矣。若是不离,又少待其时,缓久必泡散花收而麻腐烂,不可剥用。得其时,急起岸所,束竖场垣。逢暴雨则麻莹,晒干,移入,安收停,剥其麻片。”还强调“老农云: 吃了一杯茶,误了一池麻。”这种视水泡多少来判断发酵程度的方法相当可靠,当水泡已起花而重叠满布时,表明麻已发酵,可试剥检查,如皮和秆容易剥离时,说明麻已沤好,要立即起池。否则,如至泡散花收时,则已沤过了头,会导致麻皮腐烂而不能用。起池后要成束竖立,遇雨时不致受淹而使麻皮变黑或腐烂,至晴天再剥皮。“逢暴雨则麻莹”也有道理,因暴雨一般时间不长,因麻捆竖立、雨势急,等于进行一次冲洗,可除去污物和杂质,故可使纤维洁白精莹而提高质量。
利用 中国古代对大麻的利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利用其纤维织布,也用来制毯被、雨衣、绳索、牛衣和麻鞋等。大麻子则曾作为粮食食用。《诗经》中就有“九月叔苴,……食我农夫”之句,“苴”就是大麻子。不少先秦文献还有将大麻子列为五谷之一。大麻子供食用到宋以后已少见,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曾对此表示怀疑。其实现今广西瑶族还保留食大麻子的习惯。大麻子油的利用,大约在汉代以前就开始,主要是用来油物及燃灯。麻子饼是古代重要的饼肥之一。大麻子还是很好的饲料。《农政全书》指出用来饲猪,可“立肥”,饲鸡可“日常生卵不菢”。此外大麻子及花还是药材,这在《神农本草经》、《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本草书中均有记载。明代《救荒本草》将大麻子的嫩叶作为救荒食物。明代《种树书》指出麦子晒后乘热收贮时“用苍耳叶或麻叶碎杂其中,则免化蛾”,说明大麻叶有防蛀作用。最突出的是中国从汉代开始就用麻纤维作造纸原料。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