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栽培史history of barley cultivation大麦(Hordeum vulgare L.)是中国古老的粮食兼饲料作物之一,迄今已有5000年的栽培历史。 1985~1986年甘肃民乐县六坝乡东灰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五种作物的炭化籽粒,其中有炭化的大麦籽粒,与现在西北地区栽培的青稞大麦形状十分相似,经测定该遗址的年代距今已有5000年。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大麦遗存。 自7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多次对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的野生大麦进行联合考察,发现青藏高原几乎存在包括野生二棱大麦在内的世界上已发现的各种近缘野生大麦,及其一些变种。表明青藏高原应是世界大麦的起源中心之一。特别是裸大麦,中国可能是主要发源地。 商代甲骨文中有麦字,可能包括小麦和大麦。《诗经》中常常来牟并称,如“贻我来牟”“于皇来牟”等,“来”指小麦,“牟”为大麦。 大麦分有稃大麦和裸大麦两大类,通常所称的大麦,主要指有稃大麦。裸大麦因地区不同名称各异,如北方称麦、米麦,长江流域称元麦,淮北称淮麦,青藏高原称青稞等。 大麦和小麦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见小麦栽培史)。《齐民要术》以前的古籍,如《吕氏春秋》、《氾胜之书》等都把它们放在 一起叙述。《齐民要术》以后的农书,对大麦和小麦的植物形态、地域分布、生育期、耐贮性等方面的差异,已有明确的认识。例如《齐民要术》说大麦的生育期为250天,小麦的生育期为270天,二者相差20天。由于大麦生育期较短,有利于调节茬口矛盾,所以在南方的稻麦两熟制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明清之际,在岭南地区更成为稻—稻—麦三熟制中的冬作谷物。 大麦的用途,除作食用外,还可用作饲料和医疗。《三农纪》说它“喂牛马甚良”。《吴氏本草》、《唐本草注》等说它有治消渴、除热益气、消食疗胀、头发不白、令人肥健等功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