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鸨great bustard

Otis tarda dybowskii Taczanowski,又称地鵏。鸟纲,鹤形目(Gruiformes),鸨科(Otidae)。体长约1 m。头、颈和前胸深灰色。喉部近白色,雄鸟喉侧被有向外突出的细长纤羽,似山羊鬍须,因此有羊须鵏之称。上体棕色杂以黑斑,下体自前胸以下纯白色。两翼大都灰白,而飞羽黑。雌鸟较小,喉侧无须。常群栖于草原,善于奔驰。性杂食,主要以嫩绿野草为食,兼食谷类等农作物,育雏期间捕食蝗虫等昆虫。繁殖时巢极简陋,为一浅土坑,每窝产卵2~3枚,卵较大,重达130 g,雌雄鸟轮流孵卵,恋巢性较强。夏季在中国东北、内蒙古草原繁殖,秋季迁至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越冬。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大鸨

大鸨

鹤形目鸨科。体重3.5—8千克,体长约1米。头颈和前胸深灰色。喉近白色,雄体有鬓;后颈基部棕栗色,成半领状。爪黑色。具三趾。分布于塔里木河以北各盆地,多栖于干草原和砾石滩。善奔驰,杂食性。对农牧业有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鸨

043 大鸨

亦称“地鵏”。鸨形目,鸨科。温带草原的大型鸟。体形似雁,略大于雁。长可达1米,高0.6—0.7米,雄性10—15公斤,雌性稍小。体色灰黄,杂有许多黑斑。足暗绿色,只3趾,甚健壮,善奔跑。喜栖息于草原漫岗或岗间洼地,主食嫩绿野草,繁殖时尤喜食蝗虫等。春末夏初繁殖,每窝卵2—3个。雏鸟孵出后即能行走觅食,鹞是其天敌,常捕食幼雏。黑龙江、吉林以及内蒙草原为繁殖地;秋季南迁,常数十头结为一群,多飞行至华北平原越冬。偶或飞至更南地带,于汉口和鄱阳湖畔越冬。肉肥味香,卵大而富营养。曾滥遭捕杀,故数量日渐稀少。现国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 丹顶鹤   天鹅 ☛
大鸨

大鸨dabaoOtis tarda

脊椎动物,鸟纲,鹤形目,鸨科,体型较大,为狩猎鸟类中最大型的一种。雄鸟身高背宽,体长约1米,体重约6~7公斤,雌鸟稍小。头小颈短,嘴小而扁。前胸深灰色,背部淡棕色,具有黑色横行条纹。翅灰白色,腹羽白色。雄鸟颏下具有向两侧突出的须状羽,雌鸟无须状羽。两腿强健无羽毛。脚上生有3趾,善于奔跑而不善于飞翔。栖息于开阔草原和砂地上,主要以嫩绿植物为食,在繁殖期喜吃蝗虫和其他昆虫。在草地上以浅窝为巢,极为简单。性情温顺,可以饲养,羽毛可作帽檐上的装饰羽,虽然肉味极为鲜美,但也应限制狩猎,合理利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内蒙草原,冬季迁至华北一带。由于世界过度猎捕,数量已很稀少。我国已将大鸨所有种均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图348 大鸨

☚ 丹顶鹤   黑颈鹤 ☛
大鸨

大鸨dɑbɑo

俗称野雁,亦叫地鵏。属鹤形目鹤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禽类中体型最大者,重3500克~8000克,为冬候鸟。善奔跑。头部扁平,背部较宽,腿强健有力。上体棕色,并杂以黑斑,下体白色。每年冬季来渭河流域越冬,在麦地和油菜地取食,对越冬作物危害很大。

☚ 大骨节病   口镇西至嵯峨山弧形断层 ☛
大鸨

大鸨

别名地鵏。鸟纲鹤形目鸨科鸨属。栖息于开阔的河漫滩、草原或较低湿的洼地。单栖或3~5只结群活动。食物较杂,有植物嫩叶、籽种,也有直翅目、鞘翅目昆虫。候鸟。分布于陇东、兰州、河西走廊。大鸨肉味鲜美,为野味上品。翅羽和尾羽称为大鸨翎,可作饰羽用。脂肪可入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 蓑羽鹤   遗鸥 ☛

大鸨

great bustard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