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调曲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曲艺曲种。据说清初已流行于河南开封,后传入洛阳、南阳等地。原名“鼓子曲”、“鼓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洛阳一带取其中一部分曲牌作踩高跷演唱的曲子,称“小调曲子”(后发展为河南曲剧),为加以区别,遂称曲艺演唱为“大调曲子”。旧时多为闲时的自我娱乐,演出于茶馆、地头,有一人、两人和多人等表演形式。五十年代始有职业演员。联曲体,曲牌有二百多个,可分为大牌、昆牌、杂牌三种。大牌的曲子较长,每曲在一百板以上,有〔满江红〕、〔劈破玉〕、〔码头〕等;昆牌源于昆曲曲牌,有〔哭皇天〕、〔石榴花〕、〔叠断桥〕等;杂牌源于明清俗曲,有〔阳调〕、〔汉江〕等。曲牌联缀时以〔鼓子〕、〔越调〕、〔垛子〕作曲头、曲尾,各种曲体可穿插运用。也有单曲演唱小段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两人和多人演唱时,可增以其他乐器,如琵琶、月琴、扬琴以及檀板、八角鼓等。传统曲目大多取材于《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摘其中片段编为短篇曲目。 ☚ 联珠快书 兰州鼓子 ☛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曲牌联套体类曲艺。清初期流行于河南开封、洛阳、安阳、南阳等地。乾隆至嘉庆年间称“八角鼓”。清末曾有“鼓调”、“鼓曲子”、“曲子”等名称。辛亥革命以后,豫西南始有“大调曲子”之名。洛阳流传的曲子又称“小调曲子”,后发展为戏曲剧种。南阳流传的曲子,一直称为“大调曲子”。早期演唱类似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主要是一些文人和富家子弟,组织书社,借以消遣取乐。后在市镇茶馆、农村演唱,吸引一些带针线活来听唱的妇女,故被称为“活笸箩曲子”。 ☚ 聊城八角鼓 福州伬艺 ☛ 大调曲子原称“鼓调” 、“鼓子曲” ,是河南省的主要曲种之一。它是在明中叶到清乾嘉年间以流行在中原一带的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南北多种时尚杂调而渐趋形成的。曾以开封为中心,逐渐发展到河南各地。演唱形式有独唱,也有多人坐唱,还有双唱,俗称 “抬曲子” 。在弋阳腔盛行时,还发展了帮腔,由乐手和声,增强气氛。 大调曲子 大调曲子原称“鼓子曲”。曲艺曲种。初盛行于河南开封,后流传于洛阳、南阳等地。约有二百年的历史。至清末民初,唱鼓子曲的艺人将旋律简洁、易于上口的各色杂曲小调用来作民间踩高跷时伴舞、歌唱,时称小调曲子,即河南曲剧的前身。其时,开封、洛阳一带的鼓子曲即因小调曲子的兴盛而渐渐衰落,而南阳一带的鼓子曲不但保留了下来,而且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发展至今的大调曲子。它的曲牌有二百多个,可分为大牌、昆牌和杂牌三种。曲体结构有单曲和曲牌联套两种。伴奏乐器以弹拨乐器为主,如三弦、琵琶、筝,打击乐有檀板、八角鼓等。旧时无专业艺人,多是业余爱好者们休息时围桌演唱,互相切蹉技艺。解放后培养了专业演员,并走上了舞台。 ☚ 工人文化宫 山东快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