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大蒜病毒病carlicvirus diseases由一种或数种病毒协同侵染大蒜所致的全株性病害。1944年布赖尔利和史密斯(Brerley & Smith)在意大利首次报道,迄今世界上已报道的自然侵染大蒜的病毒约13种,其中研究较详细的有7种: 即马铃薯病毒组的大蒜花叶病毒(Garlic msaic virus,GMV),大蒜黄色条斑病毒(Garlic yellow stresk virus,GYSV),洋葱黄矮病毒(Orion yellov dwarf virus,OYDV),香石竹潜隐病毒组的大蒜潜隐病毒(Garlic latent virus,GLV),烟草花叶病毒组的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组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or mosaic vius,CMV),烟草脆裂病毒组的烟草脆裂病毒(Tobaco ratile virus,TRV)。中国已报道有GMV、GLVTMV、GYSV和GCSV等5种。 分布和为害 遍布于世界各大蒜产区,中国从1979年始先后在台湾、新疆、广东、北京、江苏、福建、上海等地有报道。其中以大蒜花叶病毒(GMV)引致的大蒜花叶病和大蒜潜防病毒(GLV)侵染大蒜不显症,发生最普遍,危害最重均为世界性病害。前者分布于中国台湾、广东、江苏、福建、四川、北京、甘肃等地,后者分布于中国北京广东、江苏、福建、浙江、山东、河南、上海等地。 大蒜病毒病主要造成种鳞茎退化,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在美国、韩国和中国的台湾和广东大蒜发病率和带毒率均达100%;中国新疆和菲律宾分别减产20%和40%~50%,法国将病毒接种到脱毒大蒜后减产25%~50%。田间主要症状是花叶、(黄化)褪绿条斑(或条纹),扭曲畸形,叶片开裂、病株矮化等。这些症状多数是由两种以上的大蒜病毒复合侵染所致。人工接种脱毒苗,GMV引致条点花叶症状,GLV引致隐症。 病因 中国已报道的5种病原病毒主要性状如下。❶大蒜花叶病毒Garlic mosaic virus,简称GMV): 粒子线状,大小为 500~750×12~13(纳米),钝化温度55~60℃, 外保毒期2~4天,人工接种的寄主范围还有苋科的千日红(枯斑鉴别寄主)和百合科的洋葱等。 ❷大蒜潜隐病毒(Garlic latent virus,GLV): 粒子线状,500~ 00纳米,钝化温度60℃,体外保毒期2~3天,侵染大蒜引致隐症,人工接种寄主有洋葱、蚕豆(褐色斑鉴别寄主)、苋色藜、昆诺藜和番杏等4科6种植物。 ❸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mosaic virus,TMV)大蒜分离到的病毒,粒子硬棒状,200~300×14(纳米),钝化温度96~97℃,稀释限点10-8~10-9,人工接种寄主有茄科、豆科、菊科、藜科、玄参科(金鱼草)、苋科和番杏科等7科20种植物。 ❹大蒜黄条病毒(Garlic yellow streak virus,GYSV):粒子线状,大小700~800×12(纳米),钝化温度55℃以上,病组织内有风轮状内含体,寄主范围很窄,人工接种寄主有墙生藜和豇豆。此病毒与洋葱黄矮病毒(OYDV)有血清学反应,属马铃薯Y病毒组。 ❺大蒜退绿条斑病毒(GCSV):线状,大小430~2100纳米,钝化温度70~75℃,体外保毒期7~8天;侵染大蒜引致退绿条斑,人工接种寄主有洋葱、大葱和苋色藜(产生白色枯斑),其归属未明,有可能包含GMV和GLV等病毒在内。 大蒜病毒的命名和归属至今仍较混乱,原因是葱属(含大蒜)病毒的形态、性状等极为相似,在田间多为复合侵染;寄主范围窄(TMV除外),且无理想鉴别寄主植物,造成病毒鉴定上的困难。 侵染过程与病害循环 初侵染源主要是种蒜鳞茎,几乎100%带1种或多种病毒。田间的传染途径除汁液摩擦传染外,多数病毒(除TMV外)包括GMV、GLV和GCSV等都由桃蚜以非持久性传毒,另据报道GMV还可由棉蚜、葱蚜和麦瘿螨等介体传染。 病害控制 在目前尚无抗、耐病品种情况下,普遍采用以消灭初侵染源为主的种蒜茎尖脱毒培养,如用热处理种蒜结合茎尖组织培养脱毒效果更佳。方法是用50℃热水处理种蒜20分钟后,切取茎尖0.5~0.8毫米;或用35℃热空气处理大蒜苗16小时后转入20℃,每天8小时,持续39天,以后切取1.00~1.30毫米的茎尖进行培养,可获得100%的无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