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栽培史history of garlic growing大蒜(Allium sativum L.),自古就是中国北方不可一日或缺的食品,是汉代从西域引入栽培的,古代又名葫。 早在1世纪,已有大蒜的商品性生产。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到明清时期,大蒜的商品性生产也日益活跃。如: 江苏松江府所需的大蒜仰及于崇明,湖南攸县的大蒜运销至湖北省; 河北昌黎的大蒜远销辽宁营口。清末,山东平度的大蒜经由铁路运销远方。到民国年间,浙江梅里、广东开平等地的大蒜更成了出口货,远销南洋。 南北朝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栽培的大蒜主要是紫皮蒜;山西省北部栽培的基本上都是小瓣蒜,据说即使将河南北部生产的大瓣蒜引种至山西栽培,仍然长成小瓣蒜。到了清代,北方栽培的大蒜,鳞茎外皮的色泽一般都有红皮与白皮两类,蒜瓣也有大瓣和小瓣两种类型,红皮种辛辣味浓厚,适于春播;白皮种适于秋播。 古人认为栽培大蒜应注意土壤的选择: 选用“白软地”,长出来的大蒜味甜,蒜头也大; “黑软地”次之;坚实的地里长出来的大蒜味辛辣,蒜头也小。大蒜的播种期一般在农历八月或九月。播种前将地耕翻3遍,作成沟垄,按2~4.5寸的株距点播。生长期中勤加中耕锄草,使根际洁净疏松,并加强肥水管理,否则长成的鳞茎瘦小。北方在严寒的冬季,宜用谷稃覆盖于大蒜的行间,以免发生冻害。抽生的蒜薹应在出现弯曲时及时采收,否则影响鳞茎的发育,形成独瓣蒜。蒜头应在蒜叶发黄时及时采收,采收过晚则蒜头易开裂,出现炸瓣。蒜头采收后,可藉叶鞘编成辫,悬挂在凉爽通风的室内横木上。早在南北朝的时候,人们就发现大蒜的气生鳞茎可以用来繁殖,第一年长成独瓣蒜,第二年则长成分瓣的蒜头,而且较用一般鳞茎繁殖长成的蒜头硕大。 古代大蒜除作为蔬菜食用外,也以之入药。王祯《农书》曾指出大蒜是食疗的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