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痼疾
本病系大肠病迁延而成的痼疾,又称“大肠枯”。病因由于巴达干、希拉余邪长期滞留于大肠,使之功能衰弱,或因上消化道之邪下移大肠,大肠火衰失养而酿成本病。凡饮食不节,过用生冷、难消化之品,外感寒冷等,为诱发之因素。临床表现为腹胀肠鸣,脐周疼痛,口干,头晕,形体羸弱等症状。治宜以驱邪扶正为原则。先用舵手十味散加少许叉分蓼、茜草、阿魏为主剂服1~2次,以驱顽邪,而后再以红糖水送服冬青七味散,以助火辅身。外治主要以针灸为主,一般取大肠弯曲部、小肠上穴等穴位。饮食宜温柔之品,忌用重凉性及刺激性食物。本病若热盛,则症见口干渴,脐周绞痛,大便秘结。治宜辅以清热,先用止泻子四味汤或白狮十五味丸,均白开水送服;寒盛者,腹胀肠鸣加重,脐周钝痛,偶见泄泻。治宜辅佐祛寒,主剂之后予服石榴五味散。
本病后期,宜巴萨木油剂以滋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