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纵深目标监视技术dazongshen mubiao jianshi jishudeep depth target-surveillance technology
对战场大纵深地带敌方战术/战略行为进行监视的技术。
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战场概念起了很大变化。所谓“前线”的概念已不复存在,现代战争是分散的、多维的、机动的、纵深结合的和非线性的作战体系与体系的对抗。战场纵深的广延性更是前所未有的。现代战争的陆战,可以在40~800km的范围内通过发射导弹来进行火力杀伤;海战可以在100~200海里的海域内通过发射“超视距”导弹来攻击对方的舰船;空战可以在相距200km的空中通过发射“远程拦射”空空导弹来攻击敌机。这就是说,过去那种偏重火力、强调前沿防御的战术思想行将过时,而应代之以火力和机动并重,强调纵深打击的积极进攻的战术。美国的“空地一体战”理论和苏联的“大纵深立体战理论”,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初步的实践,并验证了它的可行性。
对于现代战争的这种“空地一体战”战场和可以想像得到的21世纪的那种遍及陆、海、空、低轨道的近地空间和高轨道的远地空间的多层次、大纵深的四维空间战场,以往的那种准平面式部署的防空目标监视系统已经不能满足战争的要求。美国及其盟国依据“空地一体战”的理论,已经研制和部署了一批高性能的战术侦察和监视系统,可以对敌方纵深形成立体覆盖。其中之一为美国空军和陆军的联合项目——联合监视与目标攻击雷达系统。该系统由机载部分和地面部分及武器接口装置组成。机载部分包括安装在E-8A飞机上的多功能雷达、高速数字信号和数据处理设备、通信设备、显示器和操作控制分系统等。整个系统可以在己方领空监视距前线150km处的敌方第二梯队的活动,将搜集到的情报实时地传送给指挥中心,从而指挥炮兵、机动部队和攻击飞机打击敌纵深目标。因此,该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用于地面作战的机载警戒与控制系统”。
纵深监视和纵深打击将影响到未来整个战区。鉴于地球曲率限制,要想实现包含地面、水面(乃至水下)在内的全空域大纵深监视,应采取以下措施:
❶升高探测器(主要是雷达)平台,发展气球载(或飞艇载)雷达、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有效利用各种探测器技术的优势互补,通过有源和无源探测器的综合一体化,组成多种探测方式和多频谱的系统;进行雷达单基地/多基地探测方式综合,实现雷达组网化;
❷将多种不同的雷达功能综合于一体或一个平台上,构成一个功能全面、反应迅速和效费比高的系统。例如,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一般可以完成多种或多部雷达才能完成的功能。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有时还能完成某种连续波设备所能完成的功能;
❸实现机载对空警戒、指挥系统与实时精确战场侦察的一体化,这种系统具有超低空、全高度和大空域的监视能力,米级的位置分辨能力以及精确目标识别与定位功能,是未来大纵深立体化作战中的重要装备。其功能的实现,是将动目标显示技术、合成孔径雷达、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功能与监视雷达的功能融于一个系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