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瘕泄古病名。《难经·五十七难》:“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本病后人有数解: ❶即痢疾。《研经言》:“今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 ❷一种阴虚似痢症,由肾虚所致。《医贯·痢疾论》:“又有一等阴虚似痢者,即五泄中大瘕泄者是也。……阴已耗而复竭之,则大小便牵痛,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其证红白相杂,里急后重,悉似痢疾,必小便短涩而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脱,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治宜补肾,用附桂八味丸加补骨脂、肉豆蔻、阿胶等。 ❸即肾泄。《罗氏会约医镜·杂证》:“又言大瘕泄者,即肾泄也。每在五更天明之时。” ❹指热泄之一。《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用八正散加木香、槟榔,再用天水散。 ❺指泄而腹有瘕聚。清·怀抱奇《古今医彻·杂症》:“大瘕泻,则腹中有瘕,时作时止也。” 大瘕泄古病名。出《难经·五十七难》。证见大便频数难下,里急后重,或有阴茎中痛。 大瘕泄dàjiǎxiè古病名。出《难经·五十七难》。症见大便频数难下, 里急后重, 或阴茎中痛。后世有不同解释: 一指痢疾。清·莫枚士《研经言》: “今之痢, 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 详见痢疾条。二指一种阴虚似痢症(见《医贯》)。《罗氏会约医镜》认为指肾泄。症见大小便牵痛, 愈痛愈便, 愈便愈痛, 红白相杂, 里急后重, 小便短涩, 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脱, 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遗, 两便牵引而痛。治宜补肾。可用八味地黄丸、温肾汤( 《罗氏会约医镜》: 熟地、山药、枣皮、泽泻、茯苓、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肉桂、附子) 加减。三指热泄(见《杂病源流犀烛》)。症见便泄, 里急后重, 或茎中痛。宜用八正散、天水散等加减。 大瘕泄dà jiǎ xièdysente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