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林寺桃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林寺桃花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花非花 下一篇:后宫词 → 诗词简介: 大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牯岭西面。这首诗的开始就先写了“人间”二字,这仿佛是身处仙境中的感受:在这春天早已结束,芳菲也早已落尽的时候,却在这高山古寺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一片始盛的桃花。在这一春景的触发下,诗人发出了感慨: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产生了惜春、恋春,以至怨恨之情,因此当这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诗人感到惊异和欣喜,原来春天并没有归去,只不过是移到了此寺中。这首诗把自然界的春光描写得生动可爱。构思灵巧,意境深邃而富于情趣。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初夏,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关于他写这首诗的一点情况,本集有《游大林寺序》一文,可参考。 全诗短短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一片始盛的桃花。我们从紧跟后面的“常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 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他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象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 你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 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是一首纪游诗,作于江州司马任上。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建于晋代,是我国佛教著名寺院。诗人有《游大林寺序》,言作诗缘起甚详。序云:“余与河南元集虚……凡十七人,自遗爱寺、草堂,历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翠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一世界者。因口号绝句云。” 初看此诗,似直赋其事,写“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而已。熟味则别有意趣。诗人往游大林寺,是“人间四月芳菲尽”的初夏,不但桃梨等花发较早的树木早已无花,就是花期较迟者也已绿暗红稀。他们原本是无意寻花的。而“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一个意外的发现。简直连听也未听说过。原因很简单:“大林穷远,人迹罕至。”此诗将“山寺”与“人间”对举,不惟有意无意将山寺比拟作灵境,同时也意在写出它的摒绝人迹。然而人们只要肯造险远,往往会有意外收获,这正是游历的一种乐趣。 “始盛开”三字已摸拟出游者惊叹的神情。接下去诗人没有就深红浅红的花色作具体描绘,却抒发自己的一番感慨:“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散文中的“时节绝晚”四字到诗中变成了活的形象。它很有意味,妙在将春拟人。春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诗人从山下山上时节差异着眼,以空间范畴写之,于是春天就有了生命,居然能转移自由。这也增加了此诗的情趣。晚唐王驾《雨晴》诗云:“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与此构思同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