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推进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推进理论英国伦敦大学的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aul N.,1902—1985)于1943年提出的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大规模投资的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认为: 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市场容量小,小量的投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大规模投资,通过投资大推动,才能冲破市场狭小的障碍,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社会固定资本的不可分性、储蓄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即社会固定资本规模宏大,投资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才能形成生产能力;只有收入增长越过一定限度后,储蓄才可能迅速增加。投资必须达到足以保证收入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才能使储蓄迅速增加,为投资提供来源。各个部门的产出和需求是相互联系的,投资规模必须大到建立起一系列工厂、各个工业部门相互购买、形成充分有效的市场,才能克服市场需求的不足。在各个部门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必须同时进行,并按同一比率进行,使各工业部门之间比例均衡、协调发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Ragnar,1907—1959)认为: 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性是产生贫困和恶性循环的关键原因。要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投资,实现平衡增长战略;只要对广大范围的各种工业或多或少地同步投资,就可使市场全面扩大,使经济从僵局中摆脱出来。 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The Big Push Theory又称大推动理论。主张以全面、大规模投资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停滞不前问题的经济发展理论,由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 (P. N.Rosenstein-Rodan,1943) 在 《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一文中提出。这一理论强调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目标,说明了大规模的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囚徒困境 刘易斯模型 ☛ 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the theory of big push发展中国家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经济面貌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特别要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持这种看法的是发展经济学先驱人物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他提出的有名的“大推进”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是人口相对或绝对过多,农业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低下和投资规模过小,要摆脱这种落后状态,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如他所说,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速度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收入,从而使各个地区收入分配较为均等的惟一方法。他还把工业化定义为: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中日益相对地少使用劳动而多用资本的过程。显然,大推进理论的基本思想既是“唯工业化论”,又是“唯资本论”。 ☚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普雷维什和辛格假说 ☛ 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指关于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中心力量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经济的起始发展阶段要有足够的投资和建设规模,并在各行各业得到平衡发展。这一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在落后地区以高于富裕地区的速率增加收入,是改善世界不同地区分配不均情况的最适合的办法。而只有“大推进” 工业化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三种“不可分性”: (1) 资本供给,特别是社会分摊资本 (即基础设施) 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有一个最小规模,若达不到这个规模,则资本并未形成,经济也无增长。(2) 储蓄的不可分性。人们为了保证一定的生活标准,除非收入大幅度增加,否则储蓄就不能急剧上升,增大投资规模就无法成为可能。(3) 需求的不可分性。如果投资只集中于某一部门或行业,则产品得不到充分的市场需求,这些投资将无法得到社会承认。只有形成广阔的产品市场,让许许多多的工厂生产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得以变换,使各个厂商有利可图,这些投资才可见效。罗森斯坦—罗丹认为,采用“大推进”的办法有以下好处: (1) 各业平衡发展,可互相服务、彼此提供市场,使供求趋于平衡; (2) 许多厂商形成的亲和力将会降低单个厂商的成本,促成外在节约; (3) 可迅速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 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发展极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