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推进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推进理论

英国伦敦大学的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aul N.,1902—1985)于1943年提出的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大规模投资的平衡增长理论。罗森斯坦-罗丹认为: 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市场容量小,小量的投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大规模投资,通过投资大推动,才能冲破市场狭小的障碍,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社会固定资本的不可分性、储蓄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即社会固定资本规模宏大,投资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才能形成生产能力;只有收入增长越过一定限度后,储蓄才可能迅速增加。投资必须达到足以保证收入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才能使储蓄迅速增加,为投资提供来源。各个部门的产出和需求是相互联系的,投资规模必须大到建立起一系列工厂、各个工业部门相互购买、形成充分有效的市场,才能克服市场需求的不足。在各个部门进行的大规模投资必须同时进行,并按同一比率进行,使各工业部门之间比例均衡、协调发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纳克斯(Nurkse,Ragnar,1907—1959)认为: 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性是产生贫困和恶性循环的关键原因。要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必须大规模投资,实现平衡增长战略;只要对广大范围的各种工业或多或少地同步投资,就可使市场全面扩大,使经济从僵局中摆脱出来。

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The Big Push Theory

又称大推动理论。主张以全面、大规模投资持续作用于众多产业,从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停滞不前问题的经济发展理论,由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 (P. N.Rosenstein-Rodan,1943) 在 《东欧和东南欧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一文中提出。这一理论强调了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和目标,说明了大规模的资本形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持有新凯恩斯主义 (Neo -Keynesianism)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把储蓄率和投资率最大化就可以使国民产出和就业增长最大。从这一论点出发,在一些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中,派生出了以形成国内储蓄和外汇为重点,把尽可能多的投资用到不断增长的产业部门中去的观点。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就是强调资本积累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
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显著特征是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剩余,工人工资收入低,资本投资规模小。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困、失业和收入不均等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但是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贫困,工业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劳动生产率低下,收入水平低,市场容量狭小,投资规模极小,而小量的投资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更谈不上工业化了。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进,来冲破经济贫穷落后和停滞的困境和束缚,推进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迅猛发展,从而迅速实现工业化,达到经济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收入水平提高并且均等化的目标。
罗森斯坦—罗丹还进一步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的三种不可分性: 其一是资本供给,尤其是社会分摊资本的供给具有不可分性。社会分摊资本即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必须有一个最小规模才有生产能力,不一气呵成使投资项目达到这个最小规模,则资本事实上并未形成,经济增长得不到丝毫促进。因而,基础设施这些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项目必须同时建成才能发挥作用,这样一开始就需要有最小限度的大量投资作为创始资本。其二是市场需求的不可分性。众多关联产业在投资决策中实际上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彼此都在为对方提供着要素投入的能力和需求市场的容量,如果没有关联产业的互补效果,则不确定性和市场销售的困难将会使单个投资项目具有较大风险。因此,如果投资只集中于一个工业部门或行业,那么,即使这个部门建成了,也只是一个孤零零的单独部门,由于别的工业部门都没有建立,它的产品只有被本部门的工人购买而没有其他的消费者,造成市场狭小和需求不足,最终这项投资将无法产生效益而告终。因此,为了形成广大的市场和多样的商品都各有有效的需求,必须使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在一定空间并具有相当的规模,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并按同一比率进行投资。其三是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作为投资来源的储蓄,是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的剩余部分。储蓄的增长是有阶段性的,不是随着收入的增长而持续地增长。在国民收入增长到某一高水平之前,为了保证一定的生活标准,消费的相对减少非常有限,增长储蓄是非常困难的,因而储蓄处在缓慢增长的低水平阶段。只有当国民收入的增长达到并超过某个限度后,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使储蓄急剧上升,并达到一定的高水平阶段,才能使更大规模的投资成为可能。所以,每一阶段的投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大到足以保证国民收入的增长达到一定限度,使储蓄能够充足地迅猛增加,为下一期更大规模的资本形成准备足够的资本来源。否则储蓄将不够充分,为发展经济而进行的投资将会受到 “储蓄缺口” 的阻碍。
罗森斯坦—罗丹还特别强调了 “大推进”式的投资对厂商和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企业规模狭小,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尤其是缺乏 “外在经济” 效益。而孤立的、小规模的投资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从而无法迅速发展经济,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贫穷落后面貌。因此,只有实行“大推进”式的投资,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社会获利能力,最终实现迅速的经济发展。
“大推进” 理论强调了工业化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一种典型的惟工业化论。但是,这种理论对于人们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找出其摆脱贫穷落后的道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大推进”理论与美国经济学家利本斯坦 (Leibenstein) 在其名著 《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中提出的 “临界最小努力” (Critical Minimum Efforts) 的命题有异曲同工之处。与罗森斯坦一罗丹有相近主张的经济学家,还有W·A·刘易斯 (Lewis,W.A.),纳克斯 (R. Nurkse) 以及普雷维希(R. Prebisch) 等。他们都既强调资本积累的重要性,又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大推进一是可以促成外在经济,二是可以避免孤立地、小规模投资的弊端,能迅速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状况。但是,后来的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也对大推进理论提出了批评。

☚ 囚徒困境   刘易斯模型 ☛
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the theory of big push

发展中国家要迅速改变自己的经济面貌必须全面地、大规模地进行投资,特别要重视基础设施的投资。持这种看法的是发展经济学先驱人物之一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an,P.N.)。他提出的有名的“大推进”理论系统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特征是人口相对或绝对过多,农业劳动力过剩,收入水平低下和投资规模过小,要摆脱这种落后状态,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如他所说,工业化是以快于富裕地区的速度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收入,从而使各个地区收入分配较为均等的惟一方法。他还把工业化定义为: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中日益相对地少使用劳动而多用资本的过程。显然,大推进理论的基本思想既是“唯工业化论”,又是“唯资本论”。

☚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普雷维什和辛格假说 ☛
大推进理论

大推进理论

指关于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中心力量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在经济的起始发展阶段要有足够的投资和建设规模,并在各行各业得到平衡发展。这一理论是由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在落后地区以高于富裕地区的速率增加收入,是改善世界不同地区分配不均情况的最适合的办法。而只有“大推进” 工业化才能得以实现。这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着三种“不可分性”: (1) 资本供给,特别是社会分摊资本 (即基础设施) 的不可分性。基础设施有一个最小规模,若达不到这个规模,则资本并未形成,经济也无增长。(2) 储蓄的不可分性。人们为了保证一定的生活标准,除非收入大幅度增加,否则储蓄就不能急剧上升,增大投资规模就无法成为可能。(3) 需求的不可分性。如果投资只集中于某一部门或行业,则产品得不到充分的市场需求,这些投资将无法得到社会承认。只有形成广阔的产品市场,让许许多多的工厂生产的各种各样的产品得以变换,使各个厂商有利可图,这些投资才可见效。罗森斯坦—罗丹认为,采用“大推进”的办法有以下好处: (1) 各业平衡发展,可互相服务、彼此提供市场,使供求趋于平衡; (2) 许多厂商形成的亲和力将会降低单个厂商的成本,促成外在节约; (3) 可迅速改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 贫穷的恶性循环论   发展极理论 ☛
000101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