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简称 《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是一部类传体佛教史著作。2卷,唐代释义净撰成于691年。各汉文大藏经均收入,另有金陵刻经处等单刻本。1894年译成法文,1942年又译成日文出版。
 义净 (635—713),俗姓张,齐州 (今山东历城)人,一说范阳 (今北京西南) 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由海道前往印度求法,巡礼鹫峰、鸡足山、鹿野苑、祗林精舍后,入那烂陀寺学习大小乘佛教。历时20多年,游历30余国,于证圣元年 (695) 带梵本经、律、论约400部回到洛阳,武则天亲自迎接。此后便从事译经,曾先后译出经、律、论61部239卷,成为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之一。在从印度归国途中,写成《南海寄归内法传》4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2卷。本书是在室利佛逝国 (今印度尼西亚苏门达腊岛) 撰成,委托大津送回长安的。
 本书2卷,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记载自唐初玄奘西行回国(645年)以后,到本书撰成为止46年间中国僧人和朝鲜、越南僧人,以及中亚细亚僧人西行求法56人(实为60人) 的具体事迹。卷首有作者自序,卷末有作者自传。据自传,作者撰书目的,主要是为了表彰西域求法高僧以法显、玄奘为榜样,“轻生殉法”的崇高精神。所记高僧,如玄照、佛陀达摩、大乘灯、无行等,是作者在那烂陀寺的同学,所以记事较详。其他如道希、慧业等则早已去世,作者在那烂陀寺见到他们的住所或遗物而得知事迹。其他大多得之传闻,如质多跋摩、隆法师、义朗等,故记载也较略。上述共56人,依西行年代先后编排,大多每人一传,或二、三人合传。每传篇幅自数十字至千余字不等,部分传后还附有四言或五、七言感叹、赞颂的诗偈。卷末附有永昌元年 (689) 作者重返室利佛逝时随他同去的贞固等4人的传。作者本人游学的事迹,则分别记述于玄逵传后及无行、大津、贞固等传中。本书记述了60人的籍贯乡里、西行路线及在各国学习佛法的情况,保存了不少佛教史资料和其他方面资料。本书记载了有关西行僧人学习佛法的内容、朝拜佛教圣迹的范围,以及求取梵本、翻译经典的情况,此外还记载了当时印度佛学重镇那烂陀寺的规模和制度。作者是继玄奘之后赴印留学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位佛教学者,有关作者的经历的记载,则是研究他的重要资料。书中所提供的有关印度及南海各国历史、地理、风俗,是研究中世纪这一地区情况的重要资料。当时高僧出国西行的路线,已因中国与邻国人民之间来往频繁,交通知识的丰富而有水陆不同的路线。陆路方面,唐僧前往印度已有三条道路,所谓东路 (即由长安贯通西藏地区经尼泊尔而往印度)、中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南道越帕米尔高原经阿富汗入印巴次大陆)、北路(即由天山迤南的戈壁北道经帕米尔高原北面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而入克什米尔)。本书所载,泛海西行的多于陆路前往的,说明当时海上交通已有长足的发展。海路也有多条,但主要以由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斯里兰卡而抵印度。西行不同路线的记录,保存了古代中国和亚洲各国陆海交通的历史资料。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教史传。2卷,唐义净撰。此书所记,大略有三: 一为唐太宗、高宗、武则天三朝西行求法60名僧人的事迹,并义净本人自传; 一为当时西行的五条主要通道,除沙漠绿洲路天山北、中、南三道和海上丝路南海道外,还有吐蕃道,即由西藏出尼泊尔、达北印度的道路; 一为印度当时一些著名寺院的情况,如那烂陀寺、新寺等。唐代西行求法运动出现高潮,汉地僧人舍身求法者甚多,故义净说 “西去者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则其湮没未彰者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义净的这本书便显得十分宝贵,它为研究唐代西行求法运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 往五天竺国传   开元录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教史传。2卷,唐义净撰。此书所记,大略有三: 一为唐太宗、高宗、武则天三朝西行求法60名僧人的事迹,并义净本人自传; 一为当时西行的五条主要通道,除沙漠绿洲路天山北、中、南三道和海上丝路南海道外,还有吐蕃道,即由西藏出尼泊尔、达北印度的道路; 一为印度当时一些著名寺院的情况,如那烂陀寺、新寺等。唐代西行求法运动出现高潮,汉地僧人舍身求法者甚多,故义净说 “西去者盈半百,留者仅有几人”,则其湮没未彰者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义净的这本书便显得十分宝贵,它为研究唐代西行求法运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 往五天竺国传   开元录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067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教传记。唐义净撰。成书于唐天授二年(691),2卷。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撰述自唐初以来到印度求法60余僧人的事迹,卷末附作者本人自传。书中记录几条主要入印通路及中国僧人留学印度的主要寺院。不仅为研究唐初佛教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而且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和南亚一带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 汉文大藏经   金陵刻经处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教史传,二卷,唐代僧人义净撰。所收皆为唐时曾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僧人传记,兼及义净本人旅行情况,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 洛阳伽蓝记   马可·波罗游记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中国佛教史书。略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二卷。唐义净撰。义净(635—713),俗姓张,名文明。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地区)人,一说范阳(今北京西南)人。翻译家,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十四岁出家,后从慧智禅师受具足戒。义净曾精研道宣、法砺两家律部的文疏五年,并至洛阳学《对法》(《集论》)、《摄论》,至长安习《俱舍》、《唯识》。唐咸亨二年(671)十一月间,由海道往印度留学求法,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前后于那烂陀寺留学十年,光宅元年(684)携梵本三藏五十余万颂归国,中途于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停留四年,从事译述。证圣元年(695)夏,携带梵本经、律、论约四百余部,归抵洛阳。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此后,一度参加实叉难陀译场译《华严经》八十卷。久视元年(700)以后,自行组织译场,译出经、律、论二十部,一百一十五卷。旋又在洛阳、长安主持译事,译出经、律、论三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总计先后十二年共译经、律、论五十六部,二百二十九卷。主要有《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孔雀咒王经》等。
此书为义净于天授二年(691)在室利佛逝撰成,遣大津送回长安。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全书依西行年代先后编次,记述唐贞观(645)至此书写成为止的四十六年间,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的“既虔诚于东夏,复请益于西天”的六十名僧人之略传。其中,有中国僧人玄照、道希等四十四人,朝鲜僧人阿离耶跋摩、慧业等八人,越南僧人运期、木叉提婆等六人,中亚细亚僧人佛陀达摩、僧伽跋摩二人。多数为每人一传,亦有几篇是两人或三人的合传。卷末附有义净本人的自传。
此书各传篇幅一般多是数十字乃至一千多字的短文。某些传后附有四言或五、七言感叹或赞颂的诗偈。各传大都记述各人的籍贯乡里、西行所经的路线和在各国留学求法的情况。所叙僧人及其行迹,较为清晰。泛海而行者,较陆行者多,足见当时西行求法之盛和海上交通已因航海术的进步而相当发达。书中记录的中印往来主要通道有:天山北路;天山南路;经高昌、焉耆、疏勒、于阗,度葱岭以达印度;吐蕃道,即由西藏经尼泊尔,以达印度;由广州出海至室利佛逝,或至诃陵洲(爪哇),再经麻六峡至耽摩立底国(在恒河口),或师子国(斯里兰卡)转印度。而诸僧游学的范围与所到之国,除印度外,尚有现在的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阿富汗、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诸僧所学内容主要有《因明》、《对法》(俱舍)、戒律、瑜伽、中观等五科。此书《慧轮传》还详记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的规律、制度等,惜原附于此书的寺图已不传,难以窥其全貌。
此书系古代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僧人留学海外的重要记录。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中国境内政权统一,经济文化有所发展,与邻近国家友好使节往来相当频繁等情况。此书所载诸僧西行游学和西行路线,是研究唐初佛教史和当时中国与邻国陆海交通史之重要史料。有关古印度、南亚和东亚地区的历史、风俗等情况的记载,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收录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单行本有金陵刻经处本。1894年刊有法语译本,1942年又有日语译本行世。

☚ 因明入正理论疏   南海寄归内法传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唐)释义净编著。2卷。收录唐代曾赴西域、南海、印度等地僧人60余人的事迹,及义净本人旅行情况。为研究当时中西交通的重要资料。

☚ 续高僧传   禅林僧宝传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简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或《求法高僧传》。传记。义净著。凡2卷。原题“沙门义净从西国还,在南海室利佛逝撰寄归并那烂陀寺图”。书记唐初至义净时到印度求法的佛僧56(实为60余)人的事迹,最后附有义净本人的自传。求法僧中有不少新罗人。所记入印度道路有通过西藏、尼泊尔者。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和南亚一带历史的宝贵史料。

☚ 大刚和小兰   才性说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佛教书名。2卷。唐义净撰。记唐初至义净时到印度求法的56名佛僧的事迹,最后有义净本人自传。为研究唐代中外交通和南亚一带历史的宝贵资料。

☚ 大丹直指   万寿宫 ☛
0000523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