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琉璃建築雕塑。長四五·五米,高八米,厚二·○二米。影壁坐南向北,由基座、壁身、屋頂三部分組成。底坐高二·○九米,以藍緑兩色琉璃瓦磚砌築,束腰部位雕象、獅、虎、麒麟等動物形象。中部九條巨龍聯成壁身,間以山崖、水草;正中主龍,龍頭向前,四爪分置,龍身向上蜷曲,龍尾向後擺動;左右八條,形像各異,曲折翻轉,升降自如;九龍色彩斑駁多變,紫釉、黄釉並施,海、天、雲以藍緑釉相襯。上部覆蓋木構廉殿頂,正脊脊筒兩側高浮雕蓮花與游龍圖案,兩端爲龍吻,飛椽、額枋雕刻細緻。壁由四二六塊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建於明洪武二五年(公元1392年),傳爲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之照壁。此壁色澤純樸厚重,構圖生動靈活,氣勢雄偉,刻工精細,爲明初琉璃製品之代表作,亦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大之龍壁。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大衛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