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大司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大司马dà sī mǎ(号)见景度。 大司马 大司马官名。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西汉时常以授掌权的外戚,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也有不兼将军号的。东汉初为三公之一,不久改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东汉末和魏晋多用以授权势极重之大臣。 ☚ 有穷后羿 西安 ☛ 大司马 大司马官名。上古时设司马以掌军政。周代以司马为夏官。春秋战国时楚也置大司马以掌兵。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大司马又与大将军合称为大司马大将军,常用以授掌权外戚。成帝末,大司马不再联以大将军之号,和丞相、大司空并列为三公,仍以大司马居首位。东汉建武二十七年 (公元51),改大司马为太尉。汉末魏晋南北朝,或与太尉两置,或罢省,多用以授掌军政大权的高官,或也用为赠官。隋以后罢。 ☚ 御史大夫 大司徒 ☛ 大司马官名。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除掌军政外,还兼掌制赋,教军旅等,是治军的最高长官,其佐称为少司马。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与常和将军,骠骑将军联称。东汉光武帝时常与太尉迭置,至灵帝末又别置大司马。北周时为夏官,称大司马卿,掌国政。从隋代始,不再设大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马。 大司马dà sī mǎ朝廷掌握军务的大臣:王子腾升了九省都检点, 贾雨村补授了~,协理军机,参赞朝政。(五三·1229) 大司马/大戎/本兵/司武/都头 ☚ 小仪 大司马 ☛ 大司马 大司马亦称“司马”。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明·申时行《题清秋出塞图》诗:“忆昔筹边赞庙谟,桓桓司马杰丈夫。” ☚ 兵部尚书 大戎 ☛ 大司马dà sī mǎ〖名词〗 大司马官名。主管军事、征伐之长官。《周礼·夏官·司马》:“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故为“政官”。其长曰“大司马”,卿一人。其贰曰“小司马”,中大夫二人。军司马下大夫四人,舆司马上士八人,行司马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府六人,史十有六人,胥三十有二人,徒三百有二十人。 大司马 大司马官名。西周时期始置。掌主武事统领军队。西周后历代或置或改不一,直至清代是兵部尚书的别称。《周礼·夏官司马》: “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 以佐王平邦国。政官之属: 大司马卿1人,小司马中大夫2人,军司马下大夫4人,舆司马上士8人,行司马中士16人,旅下士32人,府6人,史16人,胥32人,徒320人。凡制军: 12500人为军,王6军,大国3军,次国2军,小国1军,军将皆命卿; 2500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 500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100人为卒,卒长皆上士; 25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 5人为伍,伍皆有长。”《左传纪事本末·宋公族废兴》:“(鲁昭公二十二年) (公元前520年) 宋公使公孙忌为大司马,边卬为大司徒,乐祁为司城,仲幾为左师,乐大心为右师,乐輓为大司寇,以靖国人。” 《吕氏春秋·勿躬》: “管子复于 (齐) 桓公; 曰: 平原广城,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若王之城父,请置以为大司马。” 《晋书·职官志》: “大司马,古官也。汉制以冠大将军、骠骑、将军之上,以代太尉之职,……而大司马、大将军各自为官,位在三司上。晋受魏禅,因其帛,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自义阳王望为大司马之后,定令如旧,在三司上。……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 ☚ 大将军 大鸿胪 ☛ 大司马 大司马官名。《周礼·夏官》中记有大司马之官职,主要职掌武事。春秋、战国沿置,掌管军政与财赋。秦及汉初设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 (前119) 废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没有印绶和官属。宣帝时授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之职辅佐皇帝,兼录尚书事,实际在朝内掌握全部政务。丞相只是具名例行公事。成帝绥和元年 (前8) 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哀帝时废丞相之名,改为大司徒。而大司马仍位居其上。大司马与大司徒、大司空成为共同负责之政务长官,并称三公。至东汉大司马复改为太尉,仍与司徒、司空总称三公。“灵帝末,以刘虞为大司马,而太尉如故,自此则大司马与太尉始并置矣” (《通典》 卷20《职官二》) 魏晋以后,有时也设大司马,多半授予权势特重之大臣,以大司马大将军为 “二大” 明、清时则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侍郎称少司马 ☚ 司空 前后左右将军 ☛ 大司马官名。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全国军政首脑。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联称。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上。明清时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官名。《周礼》有大司马,主兵。汉武帝改太尉为大司马,常与大将军联称为大司马大将军。东汉初为三公之 一,不久改为太尉,末年又别置大司马。魏晋时位在三公之上,为上公之一。南朝刘宋及北魏曾置,陈为赠官。明清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古代高级武官名。主管军事、征伐的长官。周朝有大司马之职,掌管邦政。 《周礼·夏官·司马》: “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汉武帝时罢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军号,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等联称。南北朝时置省,称大司马、大将军为“二大”,共同掌管武事。隋以后废。明、清时大司马用作对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 大司马官名。《周礼·夏官》谓掌管邦政。春秋时齐国设置,主军政。《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史记·司马穰苴列传》:齐景公“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索隐》:“穰苴,名,田氏之族,为大司马,故曰司马穰苴。”《正义》:“田穰苴为司马官,主兵。” ☚ 大谏 大司田 ☛ 大司马dà sī mǎ1、官名。唐尧虞舜时就有此官,到周朝,主要掌管军政,统帅军队。《周礼·夏官·司马》:"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夏官司马,使帅其属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国。"其属官有小司马、军司马、舆司马、行司马等。大司马除掌管军政、统帅军队外,还"掌建邦国之九法。"《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司马之职,掌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设仪辨位,以等邦国;进贤兴功,以作邦国;建牧立监,以维邦国;制军诘禁,以纠邦国;施贡分职,以任邦国;简稽乡民,以用邦国;均守平则,以安邦国;比小事大,以和邦国;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冯弱犯寡,则眚之;贼贤害民, 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壇之;野荒民散,则削之;负固不服,则侵之;贼杀其亲,则正之;放弑其君,则残之;犯令陵政,则杜之;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由此看来,大司马还负有一定的监察、司法责任。 2、到西汉,时称太尉,时称大司马,主武事。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官属。王莽时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掌征战。西汉武帝元狩四年以大司马为加官号,以冠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起初只授与功勋卓著的将帅,后多授显贵外戚,成为左右朝中政务的官号。 3、到东汉,世祖改太尉为大司马,建武二十七年又改称太尉,掌管考察四方军事的好坏,年终上奏,进行赏罚。郊祭时掌亚献。见《周礼·夏官·大司马》、《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汉书·王莽传》、《后汉书·百官志》。 4、犹将军,掌征伐。《后汉书·光武帝纪》:"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大司马吴汉率九将军击檀乡贼于邺东,大破降之。"《后汉书·孝献帝纪》:"五月壬午,李傕自为大司马。""癸卯,安国将军张杨为大司马。" 5、三国沿置,号上公,不参与政务,皆为高级将帅。魏之大司马多领兵屯驻合肥或皖以防吴。吴置左、右大司马。《三国志·吴书·朱然传》:"(孙权)遣使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蜀也置,而且位颇重,但不常置。晋和十六国,大司马多为加官。南朝多为赠官。北魏、北齐与大将军并称,常主军事,一品。北齐后主增员而授,一致冗滥。后世也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楚国中央政权的最高军事长官。春秋中期始置,其职权与原来的司马大致相同,即在楚王领导下掌管全国军事,为楚王重要辅弼大臣。其地位仅次于令尹。在古籍中,大司马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楚康王二年/前558)。下至战国时期楚怀王时仍设置此官,在大司马之外,另有左司马与右司马,当为大司马之属官,负责具体军事工作。或谓大司马实即司马。 大司马官名。❶《周礼》所载六卿之一,为夏官之长,主军政。 大司马官名。西汉建元二年(前139)罢太尉,元狩四年(前119)改置大司马,掌武事。多与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联称。地节三年(前67)置大司马不冠将军号,亦无印绶官属。绥和元年(前8)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禄比丞相。西汉一朝,常以其授掌权的外戚,东汉初为三公之一,建武二十七年(51)改称太尉。灵帝时又别置大司马。魏晋为上公之一,位在三公之上。南北朝或置或不置, 陈仅为赠官。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大司马官名。《周礼·夏官》之长为大司马,掌邦政。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废太尉,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无印绶、官属。宣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辅政,实际上即是在内朝(宫廷中)掌握全部政务,丞相只在名义上办理例行之事而已。成帝时以王根为大司马,置印绶、官属,与丞相、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而大司马仍居其上。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变为共同负责的政务长官,职务上没有大的区别。东汉时改大司马为太尉,有时仍称大司马,与司徒、司空合称三公。灵帝时大司马与太尉平置。三国时以大司马掌武事,魏蜀吴均置(吴一度分置左右)。晋、南朝与北魏、北齐大司马为诸公之一,为加官或赠官,若无兼职,仅为大臣的虚号。北周以大司马卿为夏官府的长官,掌武事,统帅军队。隋以后不设。后世以大司马为兵部尚书的通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