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之观察
诊明大便之常态或非常态,对鉴别整个机体有病或无病以及鉴别消化器官的种种不同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检验大便,主要是观察大便之色样、形态、干稀度、量之多少、气味、有无未消化完全之食物、有无黏性液质、血、脓、沫、寄生虫以及其他等等。健康人之大便,干稀度适中(稠稀均匀)、排泄通畅、无肠鸣、无疼痛、不费劲、色样微显黄色、气味不甚臭但不无气味、无沫、无血、脓及黏性液质和各种寄生虫,每日习惯于定时排泄一次。
大便之量 大便量的多少为有几个原因,即
❶胆道阻塞,对肠内胆液供应不定。
❷大量服用极富营养而少纤维素之食物,大部食物消化吸收至血液中,废渣减少造成大便量少,排便之次数亦少;若便量少,每日排便次数多预示身患疾病。
❸肝脏功能良好,消化食糜彻底,能完全化成乳糜,余留废物不多,同样大便量少。但是,若胃功能和肠之输导功能衰弱,大便滞留结肠和回肠亦会导致大便量少,此即结肠绞痛之初始征象。上述原因的相反状况,会导致大便量的增多。大便量多或少和奇臭,预示肝、胃和肠的气质寒性化,并其消化功能不良。
大便之干稀 食糜不能经肠道吸收,次由肠系膜到达肝脏就直接到达大肠便造成大便稀样。便秘,则泄便稠或似畜粪粒,腹泻则泄便稀或似水样。其始因有3点:
❶肝功能衰弱,无力吸收乳糜。
❷肠系膜血脉衰弱或其通过阻塞,使乳糜不能畅通于肝脏。
❸胃消化功能衰弱,大便中可见未消化食物残渣,其始因胃消化不了过量多进的食物,致使(乳糜之)饭粒混与粪便,同时由于胃内腐坏体液不能消化食物,也一同流向肠道所引起。大便忽稠忽稀,或交替出现便秘预示消化器官功能有缺陷,即消化不良。因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后尿多、出汗多、体液损耗多、补充水分不够,造成气质转变为干性或因食用油肉多,蔬菜少或因积日累月卧床不起、不活动,致使粪便滞留肠内发生便秘,或因肛门发炎,或因痔疮等,大便多成条形。
大便之色样 根据患者大便的色样,初步可以鉴别出消化器官的各种不同的疾病。如:肠伤寒患者,其大便如豆汤;霍乱患者,其大便如洗米水样;痢疾患者,其大便似鼻涕,成黏性血脓状,此即由于肠壁溃疡所致。
黄色大便 大便呈黄色偏深,预示体内胆液质亢盛,患病末期,若排黄便预示疾病将要好转;多食用奶乳食品者,排便呈淡黄色。
红色大便 便血,多因直肠溃疡、痔疮出血或肛裂所致。
黑色大便 便黑,如似柏油色,因肝内体液损坏,胃内黑胆液偏盛所致,或者因胃溃疡或前段肠道出血亦造成便色发黑,混有黑胆质的大便落至土上,即涌出水沸似的泡沫(这预示便中有黑胆质);便中有黑胆质,系脾脏衰弱之征象,或为混入便中的体液未熟之征象,黑胆质性疾病之患者,其大便呈黑色,预示致病体液已熟,疾病已进入痊愈期。
灰色大便 胆道阻塞或患有肝脏疾病、黄疸病,造成胆液质大量混入血液,均导致大便呈灰色或灰白色、陶土色。
大便之气味 大便奇臭,预示体内有大量的腐污质和微生物(细菌),肠道有强烈腐霉物;大便酸臭,预示气质趋于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