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外科证治全生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证治全生集》是中医外科学专著。清王维德著,成书于清乾隆五年(1740),清《八千卷楼书目》、《观古堂藏书目》皆著录。主要版本有乾隆五年刻本;道光 二十五年 (1845) 瓶花书屋校刻本;咸丰十 一年(1861) 武昌节署重刻本,为精校本; 同治八年(1869)刻本;光绪三十 一年(1901)扫叶山房刻本;此外,尚有光绪四年(1878)潘氏敏德堂重订增补本,改变了原书次序,重新分门别类,重定方药名称,字句亦有较大改变,但内容基本一致。光绪九年(1883)孟河马培之对本书加以详细评注,刊行《马评证治全生》。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有影印本,1989年又以咸丰本为底本点校出版排印本。 王维德(1669—1749?),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名定定子。清代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外科医家。曾祖父王若谷精医学,善积累,曾广搜有效疡科方剂,汇集成册,作为传家之秘。洪绪幼承家学,于医书无不研读,并旁涉星命卜筮之书,学识颇广。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长于外科疾病的诊治。历临床凡四十余年,晚年将祖遗之术及毕生临证经验、有效之方、精制药石之法,汇集总结,72岁高龄时 (1740) 著成此书。自谓数十年诊治无一失误而全生,因以为名。另著有 《永宁通书》、《卜筮正宗》、《林屋民风》 等书,流行于当时。 本书4卷,6万余字。前有自序、凡例,全书共分六个部分,第1部分载论证3篇,为“痈疽总论”、“阴疽论名”、“部位论名”,综述痈疽的论治要点,详而不繁,辨而不肆。强调辨别阴阳,反对只重据疮疡部位诊治或简单地循经投药的做法; 第2部分是治法,共65条,按人体上中下3部分,分论外科各种病证的治疗,方法多有独创; 第3部分为医方,载外科有效方剂共75首,主要为王氏的经验效方; 第4部分为杂证,载王氏亲历外科以外的家传秘方48首; 第5部分是制药,共载203种药物的主要性能和炮制方法;第6部分为医案,载临床实例28则,介绍了15种外科疾病,详述其临证时的思维方法与治疗经过,以供参考。 本书的特点是以阴阳为纲辨外科诸证,所谓“凭经治症天下皆然,分别阴阳唯余一家”。他强调痈疽虽发于局部,辨治必观乎整体,反对拘执于疮肿部位或循经投药,不辨阴阳虚实的偏向。王氏以 “痈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滞;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毒凝”为理论依据,治疗上除外治法外,更重内治,尤其是其“滋阴散寒”,“阳和解凝”治疗阴症的原则,见解独到。发明的阳和汤至今为临床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他所设计的方剂及外用药治法,多出自实践经验。除“阳和汤”外,他如“犀黄丸”、“醒消丸”、“小金丹”、“梅花点舌丹”等,迄今仍为外科医生所喜用。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对外科内治法具有促进作用。 本书出版后,一时流传不广。道光二十一年后,由于本书以阴阳辨痈疽,以赤白明阴阳之法,实能补古方之不足,又兼其词简,其法易,虽不明医者,亦开卷了然,照证用药,常可取效,由是深受医患嘉许,辗转翻刻,其传始广。至清末吴庚生“重订凡例”谓“是集流行已久,缙绅之家,几于家置一编。”王氏的医学思想,续传 二百余年,对中医外科发展有很大影响,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流派,后世称之为中医外科的“全生派”。他们完全否定刀针排脓的外治法,反对使用丹药,形成了与“正宗派”、“心得派”相争鸣的局面。对于王氏学术的偏颇之处,清末马培之谓“重用阳剂,发言过激,非古人和缓之意”,因而对本书进行评注,名《马评外科证治全生集》,对原书的每一节大都予以评论,指出了其中某些理论上的谬误和证治方面的不当,还增入了自己的治疡经验心得,具有实践及理论的参考价值。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外科著作。清王维德撰。一卷。维德名洪绪,别号林屋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世代医家,幼承家学,业医四十余年,通晓内、外、妇、儿诸科,尤以疡科见长。是书乃依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而成,刊于乾隆五年 (1740)。全书六万七千字。分为六部分:一为论证,论述痈疽诊治要点。二为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述外科病证治疗。三为医方,共载外科效方七十五首。四为杂证,记有内、外、妇、儿杂病验方四十八首。五为治药,介绍二百余种药物性能及其炮制。六为治案。王氏治痈疡,反对滥用刀针,提出“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认为痈与疽病因有别,治法当殊。痈当清火败毒,消肿止痛,非溃者不可用托毒之法;而治疽则宜开腠理,散寒凝,溃者当温补排脓,兼通腠理。王氏创制的阳和汤、醒消丸等,因其疗效显著,向为后世医家推崇。是书颇具实用价值。有乾隆五年刻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扫叶山房刻本。于文忠《王洪绪与外科证治全生集》 (《浙江中医杂志》1981.3.125),可供参考。 外科证治全生集书名。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清·王维德撰。刊于1740年。本书分6部分,即❶论证,总述痈疽的诊治要点; 外科证治全生集书名。清·王维德(洪绪)撰于1740年。1卷。本书是祖传医术和作者的临床经验整理而成。主要叙述痈疽疮疡的诊治。把复杂的外科疾患分为阴阳两大类。如痈为阳证,疽为阴证。而对阴证的鉴别和治疗特别重视,主张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的原则治疗阴证。并自创阳和汤、犀黄丸等运用于临床。对慢性炎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本书也有其守旧的一面,即也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刀、针等外科手术的应用。此书简明实用,今有影印本问世。此外尚有清末马文植的评注本。 外科证治全生集不分卷。清王维德 (1669—1749)撰。王维德字洪绪,别号林屋山人、林屋散人、定定子。吴县 (今属江苏苏州)人。世代医家,曾祖王若谷,曾广集有效之病科方剂汇集成册,作为传家之宝。王氏资质聪颖,幼承家学,博览医书,并旁涉星命、卜筮之书,学识颇广。在医学方面,通内、外、妇、儿各科。尤擅长外科。行医四十余年,临床效果卓著。此书又名《外科全生集》,自谓数十年诊治无一失误而全生,因以为名。是王氏根据家传四代外科经验编撰而成,全书六万七千字。分为六部分:论证、治法、医方、杂证、制药、医案。论证为论述痈疽诊治要点;治法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述外科病证治疗;医方共载外科效方七十五首;杂证为记有内、外、妇、儿杂病验方四十八首; 制药部分介绍了二百余种药物性能及其炮制。王氏临证善辨阴阳虚实,对阴疽的病机和辨证施治,尤有卓见。他反对当时一些医者只问所患部位属于何经,便循经投药,不分寒热,不辨阴阳虚实的偏见。因此,在本书中主张以阴阳为纲,把外科诸证分为阳证和阴证两大类,并分别对其病机、辨证和治疗加以阐发。如痈为阳症,疽为阴症等。而对阴症的鉴别和治疗,特别重视。他反对以寒凉清火之法治疗阴症。因此他创立了几个治疗阴疽的名方,如温补气血、开腠逐毒的阳和汤;开腠理、散寒凝的阳和丸;温散寒凝、解毒生肌的外敷剂阳和解凝膏和通关窍、活血解毒的犀黄丸等,用于治疗阴疽疗效甚好。这些方剂的创立是王氏在外科理、法、方、药上的一大贡献,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他以审察痈疽形色和浓汁的情况来辨别气血之盛衰、毒邪之轻重,亦卓有见识,理论阐述极为明晰。其消肿散结的小金丹,确有一定疗效,现在临床上使用的小金片即依据小金丹减味而成。王氏治痈疡,反对滥用刀针,提出“以消为贵,以托为畏”。痈当清火败毒,消肿止痛,非溃者不可用托毒之法,而治疽则宜开腠理、散寒凝,溃者当温补排脓,兼通腠理,对外科内治颇有促进作用。然完全否定刀针排脓,反对使用丹药及抨击明代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一派“尽属刽徒”之论,显示了其思想保守一面。此书见解独特,为指导外科临证的重要方书之一。流传较广,至今仍为我们研究中医外科的重要参考书,颇有实用价值。有乾隆五年(1740)本,光绪三十一年 (1905) 扫叶山房刻本。 外科证治全生集wàikēzhèngzhìquánshēngjí医书。又名《外科全生集》。1 卷。清·王维德撰。刊于1740 年。该书论述外科疾病, 主张治疗疮痈以内消之法为要, 并将人身分为上、中、下三部, 介绍外科效方75首, 内、妇、儿科杂病验方48 首及200 余种药物的性能、炮制等, 末附作者医案。内容简明实用。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此外又有清末马文植评注本。 外科证治全生集 《外科证治全生集》《外科证治全生集》系外科专书,又名《外科全生集》。4卷。清王洪绪(维德)撰。刊于1740年(乾隆5年)。卷一载痈疽的病因、症候、诊法并列症29种;卷2扼要地论述外科诸病治则及王氏家传经验,并收有内、妇、儿各科病症治疗经验; 卷3为外科常用药的炮制法及常用方百余首。本书以“痈乃阳实之症,气血热而毒滞; 疽乃阴虚之症,气血寒而毒凝”为理论依据,创用滋阴散寒、阳和解凝等治疗原则,从而为疽症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著名的阳和汤便是这一治则的代表性方剂。与此同时,再次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应是痈疽初期主要治疗原则。书中所载之犀黄丸、小金丹、梅花点舌丹等均为外科之有效方剂,迄今仍为临床医家所常用。但另一方面,王氏过分强调自家的经验,如把外症之白陷,一概作疽症论未免失于片面; 又在治疗上反对刀针排脓、反对使用丹药等,亦属偏见,反映其治疗思想保守的一面。但清·马培之注本对原书作了较为正确的评介,纠正了原书某些不足,故本书仍不失为一部有影响的外科专书。从清·乾隆到光绪年间多次刊刻,流传甚广,建国前亦屡有发行,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曾有影印本出版。 ☚ 外科大成 理瀹骈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