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内治法
外科内治法基本与内科相同,都是运用四诊八纲,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但外科疾病多有局部症状,这与内科有别。因此,在疮疡的局部病理变化和发展中,一般分为初起、酿脓和溃后等三个阶段。其内治原则可分为消、托、补三大法。然其他外科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局部的病理变化和症状,亦可应用消、托、补的治则,随证灵活运用。
消法 是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的肿疡或肿块得到消散,是疮疡初起的治疗总纲。正如《太平圣惠方》谓: “一切毒肿,悉能内消。”凡疮疡未成脓者,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肿块,均宜采用此法,以达到消散的目的。但具体的应用是极其灵活的,必须针对不同的病因和证候,采用不同的法则和方药。例如: 有表邪宜疏表,里实者通里,热毒蕴结者清热,寒邪凝聚者温通,痰凝者祛痰,湿阻者理湿,气滞者行气,血瘀者活血祛瘀等。同时还须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病变部位所属的经络等进行辨证施治。凡疮疡未成脓者可以内消,即使不能内消,亦可转重为轻。如已成脓者,则不可滥用内消之法,以免毒散不收,气血受损,反使邪毒扩散,内攻脏腑,或溃后难敛,不易速愈。
托法 用补益气血和透托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正如《太平圣惠方》谓: “治痈疽一切疮肿,托里排脓方。”《外科精义》谓: “凡为疡医,不可一日无托里之法”。此法适用于外科疾病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疮形平塌,根脚散漫,难溃难腐的虚证。如毒邪盛而正气未衰者,可用解毒透脓的药物,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以免脓毒旁窜深溃。对于已成脓者,应予及时切开排脓,不要等待其自溃,以免延缓病程,增加组织损害和耗伤气血,并配合内托法,收效益彰。
补法 用补益的药物,恢复正气,以助组织收复生新,使疮疡早日愈合,即《内经》谓: “虚则补之”。常用于疮疡或其他外科疾病后期,毒邪已去,气血虚衰,脾阳不振,肝肾不足;或溃疡脓水清稀、腐肉难脱、疮口难敛者。
消、托、补是治疗疮疡的三大法,由于发病原因不同,病情的变化有别,临床辨证时可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内治法则。
解表法 用解表发汗的药物,使留连于肌腠的邪毒随汗而泄。适用于疮疡、皮肤病初起有表证者。解表法一般可分为辛凉解表和辛温解表,辛凉解表适用于外感风热,如疮疡焮红肿痛,或皮疹色红,恶寒轻而发热重,伴汗少,口渴,舌苔薄黄,脉浮数者等症。选用银翘散、牛蒡解肌汤等;辛温解表适用于外感风寒,如疮疡肿痛或皮疹色白,恶寒重发热轻,伴无汗,头痛身疼,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紧者,用荆防败毒散。《内经》有“汗之则疮已”的说法,古人谓“疮”是指小疮疖及某些皮肤病,常用解表清热而取得疗效。但对较重的疮疡而有表证,解表可减轻寒热,必须重用清热解毒而取效。又《伤寒论》有“疮家不可发汗,汗出则痉”。这里的“疮家”是指金疮以及脏腑病变所致疮疡,反复发作者,气血阴津均受损,虽有表证,不应再发汗以重伤其津液,否则变生他证。这是前人实践所得,实属可贵。
清热法 用寒凉的药物,使内蕴之热毒得以清解,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治法,实质上是一种解毒的方法,是外科临床常用的和主要的治疗方法。疮疡无论初起、成脓或溃后,只要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有阳热证候的均可使用。具体运用时应辨别邪毒之轻重,病在气分、营分而分别采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清营解毒、凉血清心等,如清热解毒用五味消毒饮;苦寒泻火用黄连解毒汤;清营解毒选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心开窍选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若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宜养阴清热,选用增液汤、清骨散等。
通里法 是用通下的药物,使蓄积在脏腑内部的邪毒得以疏通排出,也就是“其邪在内者,法当疏其内”的治疗原则。外科疾病的进展期间出现高热烦渴、尿少、便秘、胸腹痞满、腹胀拒按、头痛不寐、舌苔黄糙、脉数实等阳明里实证;其外证亦多焮赤高肿,疼痛剧烈,用通里法泻下燥屎,迅速减轻或消除热毒壅盛的方法。常选用内疏黄连汤、凉膈散、大承气汤、三黄丸。使用通里法是针对里实,既可排除热毒,亦是急下以保存阴津的一种方法。但过下又会伤津,反使热势益盛,甚至损伤脾胃,耗伤正气,易使毒邪内陷,故通利后阳热实证已减,则应改用其他治疗法则。对于阴虚肠燥便结者,宜润下,用润肠汤。
软坚法 软坚以散结,主要用于成形缓慢,外无红肿热痛的硬结肿物,如瘰疬、瘿、瘤等。软坚散结包括咸寒软坚、化痰软坚、散瘀软坚等。咸寒软坚有海藻玉壶汤、消核散、消瘰丸、内消瘰疬丸;化痰软坚有小金丹、二陈汤、子龙丸;散瘀软坚有大黄䗪虫丸、神效瓜萎散、活络效灵丹、鳖甲煎丸等。形成肿块的原因虽有由于寒痰凝滞,痰火郁结,血瘀,气滞等不同,治法虽各随其因,但其相同之处是要宣通。温通经络与行气开郁的作用在于宣通,因此,临床使用软坚法时,常与温通经络或行气开郁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散结的作用。
行气法 用理气开郁的药物,使气机流畅,气血调和,从而达到消肿散结,止痛的目的。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郁结肿块可得以消除。行气开郁,多与疏肝药同用,常选用方剂有逍遥散、清肝解郁汤、金铃子散等。行气药物性味多属芳香辛燥,对慢性消耗性疾病,肝肾阴虚相火易动的病人,以防助火,均需慎用。
活血法 用活血化瘀、调和营血的药物使经络疏通、血脉流畅,从而达到消肿止痛目的。它是疮疡、岩、瘤、肿块、硬皮病等得以消散的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谓: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这说明邪毒稽留、气血凝滞而致肿胀。临床实践中对肿疡的治疗,早期于清热解毒方中加入活血化瘀药,比单纯用清热解毒之法,更易使肿疡消散,减少其酿脓的机会。即使不能控制其化脓,亦可使脓肿局限,化大为小,且可使溃破之后,减少残留硬结。肿疡单用或过用苦寒清热之剂,反使血气寒凝而肿痛难消,若配合应用活血化瘀药可促使气血通畅,减少局部由于气血郁滞而产生的肿胀,且协同清热解毒药的效应。同时,对于由气滞血瘀所致的其他外科疾患,本法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除血虚、妊娠、月经期间及痰湿凝滞者外,在外科内治中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常选用方剂有醒消丸、仙方活命饮、大黄牡丹汤、复元活血汤、血府逐瘀汤、活络效灵丹和失笑散等。
止血法 根据出血的病因不同,一般有凉血止血、益气止血、祛瘀止血等法。外科常用的是凉血止血法,适用于因血热妄行而致各种出血,证见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如吐血选用十灰散、四生丸;尿血选用导赤散、小蓟饮子;内痔出血用凉血地黄汤等。
温通法 是用温通经络药物,使阴寒凝滞之邪得以祛散的一种治法。用于寒湿凝滞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如流痰初起出现外形漫肿、不红不热、微有疼痛或痛剧,舌白而润,脉迟涩等症状。常选用方剂有阳和汤、独活寄生汤、当归四逆汤等。如有邪热之象,妄投温阳通络之剂,就会助火而生变证,临床应细加辨认。
理湿法 用燥湿或淡渗的药物,以祛除湿邪的一种治法。一般来说,在上焦宜化,在中焦宜燥,在下焦宜利。外科疾病由于湿邪而致病者,多为挟热,其次挟风、挟寒,因此理湿法,必须结合清热、祛风、散寒等法。然外科疾病中,以湿热交蒸之证为多,如臁疮、委中毒、囊痈、湿毒等,治当清热利湿,常选用方剂有二妙丸、萆薢渗湿汤、龙胆泻肝汤、五神汤等。
补益法 用补虚扶正的药物,使体内气血充足,得以消除各种虚弱现象,恢复人体正气,助养新肉生长,使疮口早日愈合。适用于一切外科疾病后期出现体虚者,正如《内经》谓: “虚则补之”,“损者益之”之意。一般分为益气、养血、滋阴和助阳等法,常选用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人参养荣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益之法妄用于毒邪炽盛、正气未衰之时,往有助邪之害,若元气虽虚,胃纳不振者,应先以健脾醒胃为主,而后方能进补。
上述内治法及其常用方剂,各有其适应范围。但是在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往往数法合并使用。因此,临证时必须根据病情变化和发展,灵活辨证立法,遣方用药,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