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外婚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外婚制

亦称“族外婚”。内婚制的对称。原始社会禁止在某一社会集团内选择配偶的婚姻形式。外婚制一词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麦克林南提出。通常指氏族外婚。原始公社时代由一个血缘体分裂成的两个集团(男子结婚组和女子结婚组)禁止互相通婚,而只能分别同外族通婚。由于外婚制的出现而直接导致了氏族的产生, 成为氏族制度存在的前提和识别的标志。其目的在于排除血亲通婚,有助于人类的发育蕃衍,加强通婚氏族间的联系。氏族的外婚和部落的内婚往往结合在一起。其初级形式是一种两合组织,后又包括胞族、地域集团间的婚姻。我国的鄂伦春、赫哲、达斡尔、鄂温克、独龙、白、阿昌、德昂、畲等民族皆有外婚制形式,汉族宗法制度下的“同姓不婚”,亦属此种形式的残余。

外婚制

亦称“族外婚”。一种从自己所属社会集团之外选择配偶的制度。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发展演变流行至今。外婚制是氏族产生的前提和标志。最初由于分工和生存的需要,在自然选择作用下,原始血缘群体逐步由近及远排除直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开始分裂为二个互相通婚的氏族,并共同组成一个内婚部落。形成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后随着部落内婚界线被打破,还出现部落之间通过婚姻关系以达到结盟的目的。由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之后又产生同村不婚、同家族或宗族不婚等禁婚规例。不同阶段的外婚是人类的一大发明和进步,有利于提高人类素质和繁衍,有利于增进通婚各族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促进人们共同体的发展。《礼记·杂记疏》:“诸侯不内取,舅女及从母不得在国中”。即周天子行内婚,诸侯行外婚。近现代汉、满、蒙、畲、锡伯、德昂、苗、黎等族的同姓不婚,纳西、白、水、布依、裕固、撒拉等族的同宗不婚,均系氏族外婚的遗迹。20世纪40年代,我国一些尚残存氏族组织或残余的民族,如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佤、布朗、门巴、珞巴等民族,仍实行氏族外婚制。台湾高山族布农人则严格实行氏族和胞族外婚。侗族有的行宗族外婚,有的行村寨外婚,即使同寨不同姓,也不得婚配。外婚制形成的原因众说纷纭,主要有:自然选择作用;避免血亲婚配;因抢婚而发生;因图腾禁令而发生;为避免群内冲突等。

外婚制

一称“族外婚”。原始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通常指氏族的外婚制。当人类社会演进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柳江人到山顶洞人,即晚期智人(新人)的时候,血缘家庭内兄弟姐妹间的通婚被禁止,同一血缘家庭的男子必须外出婚配,形成了外婚制。它是与氏族同时产生的。氏族内不得通婚是氏族制的根本原则。避免近亲繁殖对人类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9: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