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后正压性脑积水
正压性脑积水也称隐性脑积水,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交通性脑积水。即脑脊液因颅底或半球表面蛛网膜下腔阻塞,吸收循环受阻,脑室扩大,但脑脊液压力正常。形成正常颅内压的机理较复杂。观察发现,本病早期颅内压仍有增高,其后压力也有周期性升高,故引起脑室扩大;但随着脑室壁表面积相应增大,也为脑脊液提供了较大的吸收面积;同时脑室壁因长期受到牵拉而致弹性减弱,均使脑脊液压力下降,并恢复正常,在一定时期内脑室也不再扩大。颅脑损伤为本病的成因之一,可发生在伤后月余至数年之后,与损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蛛网膜炎有关。脑表面特别是矢状窦旁区的脑膜可有肥厚粘连。
脑室扩大以侧脑室前部最显,使大脑前动脉及其分支在胼胝体上方受到牵拉,导致大脑前动脉支配的额区及旁中央区的供血受阻,因而典型病例出现下列的“正压性脑积水三联症”,在数月内即可十分明显:
❶以智力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发病较快,呈进行性加重,轻者可仅有轻度记忆力及计算力减退,并常伴有迟钝、淡漠、缄默等;重者可呈痴呆。少数可有激动、易怒、哭笑无常、幻觉、谵妄等。
❷步态障碍:起步困难,行走缓慢不稳,肌张力和腱反射常增高,病理反射可阳性。有的可为轻偏瘫表现。多数在精神症状出现后逐渐开始。
❸尿便障碍: 尿便频繁、排尿困难或尿便失禁。有时仅在晚期出现。此外尚可有眩晕、一过性意识障碍、眼球震颤、巴金森综合征等。确诊主要依靠气脑造影、核素检查或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气脑可见整个脑室系统扩大,以侧脑室前部最显。侧位片可见侧脑室孔处的第三脑室顶距侧脑室上缘的距离(正常为30mm以下)增大; 前后位见两侧侧脑室上缘间夹角(正常为130~140°)缩小,常<120°,提示脑室的扩大为脑积水而非原发的脑萎缩引起。基底诸池加宽或见梗阻,脑表面蛛网膜下腔充盈不良或不能,表明有粘连而致气体上行受阻。此外,半数伤员造影后24小时摄片,脑室可进一步扩大,临床症状也有一过性加重。核素检查可自腰部椎管内注入131I、99Te或169Yb等,定时连续作头部扫描。正常人在数小时后核素进入基底蛛网膜下腔,12~24小时内出现于大脑半球凸面,成带状集中于上矢状窦附近,48小时内绝大部分进入上矢状窦被吸收;因脑脊液流向关系,脑室内无核素进入。本病则因蛛网膜下腔阻塞,核素在数小时内即逆流进入脑室,且滞留长达48~72小时,而脑表面及矢状区则很少或无核素可见。也可用以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萎缩或痴呆鉴别。
治疗主要依靠脑脊液分流术,使颅内压下降,脑室稍缩小,以脑室-心房分流术疗效较佳。疗效好的病例可在术后数小时至数日症状开始好转,数日至数周恢复正常。但有些患者恢复较慢,并有残留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