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夏日绝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宋诗篇名。五绝。一题《绝句》,又题《乌江》。李清照作。见《李清照集校注》卷二。作于南渡后。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借古讽今,以项羽战败宁愿自刎而“不肯过江东”的豪壮气概,讥讽南宋君臣怯懦苟安的可耻行径与其所奉行的屈辱投降政策,见出作者之民族气节与爱国思想。此诗善于从熟典中发掘新意,寄慨遥深,笔力遒劲,格调昂扬,脱尽其前期词章的闺阁气,也迥然有别于其后期悱恻忧伤的词风,而具阳刚之美。陈衍评该诗云:“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过也。”(《宋诗精华录》) ☚ 病牛 襄邑道中 ☛ 夏日绝句〔1〕这是一首借古讽今之作。题目一作《绝句》,又《乌江》。(李清照生平,见宋词部分) 项羽兵败,乌江亭长欲用船送他回江东,他以“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易安居士对项羽的赞美。赞美那种决不屈辱偷生的凛然可敬的英雄气概,也是对南渡后苟且偷安、醉生梦死、认敌作父的南宋统治集团深刻的讽嘲。诗中慷慨激扬的英雄主义精神,对坚持恢复中原的志士,也是有力的激励。易安的词风婉约,而诗风大不同,不乏慷慨激扬、发抒悲愤之作。 《夏日绝句》《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大意】 活着时应当作人中的豪杰,死去后也要当鬼中的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着项羽,因为他战败后宁死也不愿回到江东。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讽今兼述志的诗篇。借歌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来讽刺南宋王朝妥协求全的丑态,并表达个人高超的人格。秦亡后,项羽与刘邦争雄,最后在垓下一战中被刘邦打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暂避江东,俟机卷土重来。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 为理由自刎而死。关于项羽的这一行动,有一种看法,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项羽应从大局着眼,忍辱负重,等待时机。不应一死了之。杜牧的《题乌江亭》表达的就是这种意思: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李清照这首诗主要不在说明项羽乌江自刎的是非得失,而是写出他的这一行动中所包含的壮烈的英雄气概,用这一点来同诗人当时以宋高宗赵构为首的妥协投降派相对比,并正面提出了一个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生死观的问题。 首二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既是对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的表述,也是女诗人的自我要求,这是她所认为的人生最高的价值标准。“鬼雄”一词,出自 《楚辞·九歌·国殇》,其作全篇描写的是为国英勇献身的战士,歌颂他们在战争中的崇高品质和坚强斗志。女诗人以“人杰”、“鬼雄” 来称许项羽,表明她有超世俗的眼光,不以成败论英雄,同时也是借咏赞历史人物来表现她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宋人写诗往往爱发议论,有的失之枯淡。但这二句却超出了一般议论,而是一种抒怀,并达到表现一种哲理性的世界观的高度。因而读来只令人感到精神振奋,而不觉其枯索寡味。紧接着三、四句举出项羽来作为上述高尚品格的活生生的例子,表明女诗人对古代英雄人物无比颂扬之情,也使得她首二句的论断具有了生动的内涵。与李清照同时的另一女诗人朱淑真在《咏史》中也写了《项羽》 二首,把项羽的失败完全归之于天命,实在有些迂腐。李清照之作与此相对照,更可看出这首 《夏日绝句》 的难能可贵。 这首诗的风格同她的词作大不相同,显得雄放道劲。清人陈衍曾评此诗说: “雄浑悲壮,虽起杜、韩为之,无以过也。” ( 《宋诗精华录》) 《夏日绝句》xia ri jue juPoem on Summer Days→李清照 (Li Qingzhao)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