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壺壺(壶)Hú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春秋)晋大夫邑也,因以为氏。其地,今潞州黎城东壶口关是也。”(按: 在今山西长治东南。) 壺hú器名。深腹,斂口,用以盛酒漿或糧食。揚雄《酒賦》:“鴟夷滑稽,腹大如壺。”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壺 《玉篇》:“壶,盛饮器也。”壶,古代盛饮食的器具。《诗·大雅·韩奕》:“显父饯之,清酒百壶。” 通“瓠” hu [例一] 《诗·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传:“壶,瓠也。”《通训定声》:“壶,假借为瓠。”壶,瓠瓜,也叫葫芦。壶通“瓠”。 [例二] 《鹖冠子·学问》:“中河失船,一壶千金。”陆佃注:“壶,瓠也。佩之可以济涉。”壶,葫芦。 壶,匣母、鱼部;瓠,匣母、鱼部。匣母双声,鱼部迭韵,属双声迭韵通假。
壺“壶”的繁体字。 上一条: 壶 下一条: "> ![]() ![]() 壺壶(1次) 通“瓠”。一种大葫芦。玄蠭若~些《魂》 壺梱。《詩經·大雅·既醉》: “其類維何,室家之壺。” 毛傳: “壺,廣也。” 鄭玄箋: “壺之言梱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壺,若本反,鄭梱致也。”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蔬實部 > 菜 > 匏 > 壺 壺 hú 即匏。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擊樂器部 > 鑼鼓 > 瓦鼓 > 壺 壺 hú 指瓦鼓。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宴飲部 > 貯酒器 > 壺 壺 hú 盛液體的容器。初為陶製,形仿瓜瓠,故名。商代出現青铜壺,多作酒器。亦用於盛水、注水等,如春秋時有自銘為“盥壺”者。青銅壺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漢代以後仍有。其形狀多為深腹、汹、廣肩、圈足,或有兩耳,圓形或方形,變化多樣。商代壺形多圓腹長頸,圈足貫耳,有蓋,亦有椭圆而細頸者。西周前略承其制,亦有腹前有鼻者。後期則少貫耳,多獸耳銜環或雙耳作獸形,間有無耳者,下腹大而頸粗,亦有體呈長方形而圓其角者。春秋戰國時期,蓋多裝飾成蓮瓣形,如蓮鶴方壺。春秋末期以後多無蓋,耳多蹲獸或獸面銜環,體有圓、方及瓠形。漢代稱圓形壺為“鐘”、方形壺為“鈁”。《周體·秋官·掌客》:“壺十四。”鄭玄注:“壺,酒器也。”《詩·大雅·韓奕》:“清酒百壺。”戰國時有一種壺,器扁平而圓,橢圓口,方圈足。《博古圖》稱之為“匾壺”,傳世器中自銘為“區”,如斜方雷紋區。晉代行瓷壺,多盤口長頸,壺身飾羊首或鷄頭為流,有柄,肩部兩側有繫。至唐宋壺式又變,有“注子”、“偏提”等,參見本類該條。 青瓷羊頭壺(東晉)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酒器 > 壺 壺 hú 古代盛酒漿之器。形似瓜瓠,斂口曲頸,兩耳圓腹,足有底圈。初爲瓜壺、陶壺,商代晚期出現銅製。《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高子執簞食與四脡脯,國子執壺漿。”亦爲陳設於廟堂之上的禮器,與尊等同,備斟酌之用。《儀禮·鄉飲酒禮》:“尊兩壺于房户間。”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測算部 > 計時用具 > 壺 壺 hú 亦稱“銅壺”、“金壺”、“漏壺”、“壺漏”等。古代滴水計時之器。歷代形制不一,如清乾隆時所製漏壺由三個方形的播水壺與一個圓形的受水壺組成。上面的播水壺稱日天壺,中間的稱夜天壺,下面的稱平水壺。水由日天壺依次漏進受水壺中。受水壺上有銅人,抱漏箭,下端置箭舟。水長舟浮,漏箭隨之上升,以箭上之刻度指示時辰。《詩·齊風·東方未明》序:“東方未明,刺無節也。朝廷興居無節,號令不時,挈壺氏不能掌其職也。”孔穎達疏:“人君置挈壺氏之官,使主掌漏刻,以昏明告君。”《周禮·夏官·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鄭玄注:“縣壺以爲漏。”《禮記·喪大記》:“君喪,虞人出木角,狄人出壺,雍人出鼎,司馬縣之,乃官代哭。”鄭玄注:“壺,漏水之器也。”唐·戴叔倫《早春曲》:“博山吹雲龍腦香,銅壺滴愁更漏長。”唐·劉禹錫《初夏曲》:“銅壺方促夜,斗柄暫南歸。”唐·李白《烏棲曲》:“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宋·蘇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詩:“秋風吹雨涼生膚,夜長耿耿添漏壺。”宋·米芾《詠潮》詩:“勢與月輪齊朔望,信如壺漏報晨昏。”《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壺漏聲將涸,窗燈夜已昏。”參閱《初學記·漏刻》、《清會典·欽天監·職掌》。參見本類“刻漏”。 古代名物 > 穀蔬類 > 蔬部 > 瓜瓠 > 瓠 > 壺 壺 hú 同“瓠”。《詩·豳風·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斷壺。”毛傳:“壺,瓠也。” 壺hu89D8 壺kun89DA 壺húH062 壺壺,甲骨文作 壺(hú)“ 壺 壺(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