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声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声类

声类

具有二义:一指声母。等韵书中通称字母,清钱大昕、陈澧以字母之名,袭取梵文,用在中华文字上,实为不顺,故陈澧作《切韵考》,改作声类。二指韵而言,如清孔广森《诗声类》、严可均《说文声类》,都是研究古韵的书。

☚ 七音   声纽 ☛

声类

声类

韵书。❶三国魏李登撰。《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并作十卷,为我国最早之韵书。其书今佚,有清马国翰、黄奭的辑本。清梁章钜《退庵随笔》云:“至魏时李登,始取其声之同者而分聚之,名曰《声类》,如‘东’、‘中’、‘通’、‘同’为一类,‘支’、‘忌’、‘脂’、‘之’为一类,但取声之相类者而聚于一处,故曰《声类》,然而犹无四声也。”
❷清钱大听所著,共四卷,分古音为二十二门。

☚ 韵海镜源   四声类谱 ☛

声类

❶指声母。 等韵书里通称字母, 清陈澧作《切韵考》改称声类。
❷指古韵。 如清孔广森 《诗声类》、 严可均 《说文声类》都是研究古韵的。


《声类》

三国魏李登撰。 后人皆以此书为中国韵书之始。 但唐代封演 《闻见记》载: “《声类》10卷,凡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既然不分韵部,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韵书。《闻见记》也列入文字类书籍中。 已佚。

声类

声类

(一)音韵学术语。指声母的类别,实际上是指反切上字的类别。陈澧《切韵考》用系联方法归纳《广韵》所用的反切上字,凡反切上字中可以系联的字,声母都相同。如用“多”“得”“德”“丁”“都”“当”“冬”做反切上字所切出的字,声母都是“端”[t];用“他”“滔”“土”“吐”“通”“天”“台”“汤”做反切上字所切出的字,声母都是“透”[t‘],等等。系联的结果,共得出《广韵》的四十个声类,就是《广韵》的四十个声母类别。后人用同样的方法继续研究,得出《广韵》有四十一个或四十七个声类,也就是四十一个或四十七个声母类别。
(二)音韵学术语。指韵。孔广森《诗声类》是研究《诗经》韵部的书,严可均《说文声类》是研究谐声字古韵分部的书,这两部书中所谓“声类”,都是指古韵的分部。也指韵尾相同,主要元音相近的若干组韵,相当于等韵学的“摄”。戴震《书<广韵>目录后一》:“切韵之大要有三:双声,一也;区别等呼,二也;声类异同,三也。所谓声类异同者,就二百六韵之次第考之,亦不远。东、冬、钟,一类也,刘鉴《切韵指南》别之为通摄。江则古音同东、冬一类,今音同阳、唐一类,《切韵指南》江摄。”戴氏从等韵学出发,分《广韵》二百零六韵今音为十五类,古音为十三类。前者相当于等韵学的“摄”,后者相当于古音学的韵部。

☚ 子音   纽 ☛

声类

声类

韵书名。三国魏李登撰。十卷。潘徽《韵纂·序》说:“《三苍》《急就》之流,微存章句;《说文》《字林》之属,惟别形体。至于寻声推韵,良为疑混;酌古会今,未臻切要。李登《声类》、吕静《韵集》,始判清浊,才分宫商。”封演《闻见记》:“魏时有李登者,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今亡佚。现在看到的是清代的辑佚本,只偏重字义,极少涉及反切。从辑佚本看,《声类》在训诂上是有贡献的。如《说文解字·口部》“吹”“嘘”两字互训。李登指出:“出气缓曰嘘,出气急曰吹。”说明两字并不完全同义。《说文解字·车部》:“轩,曲辀藩车也。”这是从形制上说明“轩”是一种车辕弯曲、车厢四周有遮蔽物的车。《声类》注为“安车”,就是一种坐乘的车,古代只有妇女和七十岁以上的大夫才可以用。说明“轩”和一般的车不仅形制不同,乘法上也有区别。

☚ 十、重要的语文著作   韵集 ☛

声类

(一)指声母的类别,传统习惯以字母相称。清人钱大昕、陈澧等认为“字母”借于梵文,用以称汉语声类不够恰切,所以把字母直接改称声类。(二)指韵。如清人孔广森《诗声类》、严可均《说文声类》均为研究古韵之作。(三)书名。我国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韵书。魏·李登著。十卷,共收11520字。已佚,后人无从明其体例。封演《闻见记》谓其以“五声命字”。“五声”有人认为指声调,有人认为指声母。清人任大椿从引用过《声类》原文的各书中搜集210条编入《小学钩沉》中,据辑文知其有反切注音和简略释义。

声类

❶ 一卷。魏李登撰,龙璋辑。李登,三国魏人,字、里不详。《北史·江式传》称李登官左掖令,与孙炎同时。炎注《尔雅》盛用反切。登著此书,以声音比类相从,故名《声类》。唐封演《闻见记》谓《声类》凡十卷,收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是书大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类聚辑反切或直音相同之字为一处的字书,《闻见记》在 “文字类”中叙述《声类》,姜亮夫亦谓绝非韵书。然是书对于韵书的产生有所影响,潘徽曰:“李登《声类》,始判清浊,才分宫商。”《隋志》及《新旧唐志》并加著录。后代著作多所征引,如“吅,此古文讙字也”,顾野王《玉篇》引之;“夔音人周反,或作猱。《诗》曰无教猱升木”,颜师古《匡谬正俗》引之;“菹,藏菜也”,虞世南《北堂书钞》引之;“峐,犹屺也”,陆德明《尔雅音义》引之; “轓,车之蔽也”,颜注《汉书·高后纪》引之; “拳或作捲”,李善 《文选注》之 《报任少卿书注》引之;“俗三里”,僧行均《龙龛手鉴·谷部》引之;“犛, 羌中牛名”, 丁度《集韵·三钟》引之; “䅡,头胅也”,陈彭年《广韵》引之; “蝗音横”,宋庠《国语补音》引之; “闚,小视”,董真卿《周易会通》引之。《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可见此书为历代诸儒所援用。历元尚有传书,至明初修《永乐大典》时,始未载及。则其亡逸,必在元明之间,可断言矣。”龙璋所辑虽有漏略,即此断简残篇,亦弥足珍贵也。是书有民国间攸县龙氏铅印《小学搜佚》本。
❷ 四卷。清钱大昕撰。钱氏生平见 “恒言录”。钱氏发明 “古无轻唇音”,谓“凡轻唇之字古皆为重唇”。又谓“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认为“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以今音读之,与照穿床无别也,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钱氏是清代研究古声纽最有成就的学者,其说见于《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文集》等。《声类》一书搜辑古籍中之异文别名音训等,以声纽贯通之,略依《尔雅》类别编辑而成。凡古今异纽等皆注明之,颇精审。是书收入《潜研堂全书》、《粤雅堂丛书》(初编第四集)、《江氏聚珍版丛书》(第四集)、《丛书集成》(初编语文学类) 等。

声类

字书,十卷。三国魏李登撰。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韵学专著。久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