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壮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壮歌

壮歌

清壮族民歌小曲选集。原作“僮歌”。见于《粤风》卷四。卷首署有“四明黄道原辑”、“罗江李调元鹤洲辑解”字样。共录“歌”八首。第一首为踏歌之辞,十分难得。西南少数民族多在祭日、节庆、丧礼上行“踏歌”。这一首是进山踏歌之词,十分生动。另七首亦为情歌类。歌中广用比兴,体式多为五言,略有衬字。壮歌虽与苗歌相类,但苗歌如律诗,少一句不行,壮歌却可长可短,有四句、七句、九句、十一句等多种。参见“粤风”。

☚ 苗歌   僮歌 ☛

悲歌←→壮歌bēi gē ← → zhuàng gē

悲歌:悲伤哀痛的歌曲。
壮歌:雄壮激越的歌曲。
【例】 必须痛哭怒号,摩拳擦掌,令人被这扰攘嘈杂所惑乱,闻悲歌而泪垂,听壮歌而愤泄,于是那“东征”即“西征”的第一步,也就悄悄的隐隐的跨过去了。(鲁迅:《二心集·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

《壮歌》

摄影作品。蒙明国1990年7月摄。作品展示了武警消防官兵抢救爆炸起火的油罐列车的惊险场面,画面展示出英雄的官兵们同心同德,竭尽全力,与烈火搏斗的大无畏姿态,颇具感染力。获1990年中国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览银牌奖。

壮歌

又称“俍歌”,即壮族民歌。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文山、广东连山及贵州、湖南的壮族聚居区。唐宋时已有“刘三姐”,是唐初壮族民歌手的传说。刘三姐被誉为歌仙,至今还有“如今广西歌成海,都是三姐亲口传”的说法。壮歌可分为叙事诗歌、劳动歌、生活歌、诉苦歌、情歌、盘歌等多种。叙事歌(诗)中以《嘹歌》影响最大,由三月歌、日歌、夜歌、入寨歌、离乱歌、建房歌和散歌七部分组成,共1.6万行。《布伯》亦是典型的叙事歌。《嘹歌》控诉了封建统治阶段的罪行;《布伯》歌颂了布伯对雷王的斗争。生活歌《达隐之歌》反映了封建婚姻给妇女造成的悲剧。情歌更丰富细腻,可以用情歌恋爱交友,描述男女相恋的整个过程。壮歌形式多样,可分为“欢”、“西”、“师”、“加”等。“欢”是五言四句,腰脚韵和头脚韵互押,故又称“勒脚欢”或“勒脚歌”。壮歌的各种曲调有一千多种,可以独唱、重唱、领唱、合唱,丰富多彩。

壮歌

亦称“俍歌”。壮族民歌。唐宋时已盛行传说刘三姐系唐初壮族民歌手。以善于触景生情, 托物取喻为特点。有诉苦、叙事、叙史、农事和情歌等内容。五言四句的,称“欢”,七言四句的,称“歌”。因均押腰韵和脚韵,故又称“勒脚欢”或“勒脚歌”。清李调元(1734—?)所辑民歌集《粤风》一书,曾收《壮歌》、《俍歌》(用汉文音译)各一卷,保存了壮歌的原始资料。

壮歌zhuang ge

folk song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壮歌

壮族传统民歌。亦称俍歌、浪花歌。流行于广西、云南、广东、贵州等地。以即兴创作、边编边唱为主。其中《叙事歌》、《叙史歌》、《民间故事歌》多有传统歌本,为汉字记音的手抄本。即兴创作以情歌为最著名。有五言四句、七言四句、不定句等。五言四句者称“欢”,唱歌称“讲欢”、“讲比”、“讲西”;七言四句者称“歌”,唱歌称“讲歌”。均押腰韵与脚韵,故称“勒脚欢”或“勒脚歌”。其历史悠久,汉刘向《说苑·善说篇》曾记下一首《榜枻越人歌》,据考同现代壮族“勒脚欢”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押韵方法上完全一致,为壮歌最早见于文献记载者。相传唐初歌仙刘三姐为壮族,(光绪)《浔州府志》载,传为刘三姐所唱的一首歌,亦属“勒脚欢”形式。明黄道原辑、清初李淇、李调元相继补辑的《粤风续九》、《粤风》,均把“壮歌”分为“僮歌”、“俍歌”二种,实为“勒脚歌”和“勒脚欢”,为至今能见到的汉语记音法的最全面的壮歌歌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3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