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剧 壮剧壮族戏曲剧种。按流行地区不同,可分为二支:❶广西壮剧。清同治、光绪年间已有演出。其中文分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渊源于德保一带的民间歌舞,最初为“双簧式”演唱形式,后发展成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等县。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北路壮剧系在当地民歌、唱诗和“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唱腔有正调、平调、过场调等。主要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田林、隆林、西林、百色等县。 ❷云南壮剧。其中又分富林壮剧和广南壮剧。富林壮剧原名“土剧”,是在土族民歌、小调、歌舞基础上,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逐步发展而成。流行于富林县一带。广南壮剧原名“沙剧”,系由沙族歌舞受汉族戏曲影响发展而成。流行于广南一带。 ☚ 邕剧 调子 ☛ 壮剧 壮剧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清末在壮族民间歌舞与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的壮族聚居地区。因流行地区的不同,有广西南路壮剧,广西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 云南的广南壮剧、富宁壮剧等。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靖西、德宝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同时受木偶戏影响,逐渐发展而成。主要唱腔有平板、叹调、采花、喜调; 快喜调、高腔; 哭调等,用壮族南方方言。剧目有《百鸟衣》、《双状元》等。北路壮剧流行于隆林、百色、西林等地,是在当地“板凳戏”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主要唱腔有正调、平调、哭调、哀调等。剧目有 《小牙》、《牛郎》、《侬智高》等。用北部壮语方言。壮族师公戏是傩戏的 一种,也称“木脸戏”、“壮师”等。主要唱腔为打水、行游等,属联曲体。云南广南壮戏流行于云南广南一带,又名“沙剧”,主要唱腔有正调、悲调和小调。曲调灵活多变。剧目有《侬智高》、《瞎子闹店》等。富宁壮剧流行于富宁一带,原名“土剧”,是在本地壮族歌舞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唱腔有“哎伊呀”、“哎伪呶”、“乘嗨咧”、“咿荷嗨”四种。剧目有《螺丝姑娘》、《换酒牛》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 桂剧 彩调戏 ☛ 壮剧壮族戏曲剧种。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三种。师公剧主要流行于桂中桂北一带,它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一带,它是在民歌和民间杂耍一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南一带,它包括壮族木偶戏和马隘壮戏。壮剧已有100多年发展历史,形成了健康、朴实、活泼的艺术特色,唱腔丰富多彩,表演技艺独特,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深受壮族人民喜爱。传统剧目有《莫一大五》、《白马姑娘》、《侬智高》、《十牙》、《张四姐下凡》、《刘二打番鬼》等等。 壮剧 壮剧壮剧是广西壮族人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壮族有七种传统戏剧: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德靖木偶剧,流行于靖西、德保、那坡的马隘壮剧,流传于田林、凌云、乐业、百色等桂西一带的田林壮剧,流传于隆林的隆林壮剧,流传于文山富宁县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流传于武鸣、河池、宜山、来宾、贵县等地的师公戏。 壮族人酷爱壮剧,早期和宗教信仰有关。马隘壮剧的唱腔来自舞蹈,舞蹈也与巫舞有关。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戴木面具或纸画脸谱,穿长红袍,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题材多反映本民族生活内容,如《布伯》、《侬智高》、《张四姐下凡》、《宝葫芦》、《金花和银花》、《莫一大王》和《百鸟衣》等。 壮剧的剧情、唱词、道白都是壮族的方言土语,慢板中的咏叹调,中板中的喜调、采花调、高调、快板中的高腔、快喜调、快采花,散板中的哭调、寒调、诗调、扫板等等,无不来自壮族人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主要唱腔的唱词(包括五字句和七字句),都保持了壮族传统民歌的特有韵律结构:押腰脚韵形式。所谓“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末一个字 (“脚”)与下一句的第二或第三字,七字句的第五字(“腰”)互相押韵。这样的押韵,唱起来使人觉得简中有繁,同中有变,婉转起伏,连绵不断,听而不厌,韵味无穷。这在中国戏曲中是独具一格的。 南路壮剧在行腔时,还采用“一人唱众人和”的帮腔形式,演员在台上演唱,乐队在后台助唱。帮腔多用在起板首句和唱段收尾的衬词、拖腔,末句为重句全帮。这种帮腔手法,无论在制造舞台气氛,烘托剧情环境,还是对人物内心感情的揭示、渲染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北路壮剧的音乐唱腔属联曲体形式,除《正调》外,还有供不同角色使用的几种唱腔,如武士用“武公调”,老人用“老汉调”、丑角用“丑角调”等多种曲版。 壮剧的伴奏,主要乐器是马骨胡,用马腿骨做琴筒,金属弦比京胡细长,音色清脆、明亮。配器是上胡、葫芦胡和二胡、三弦、箫筒或笛子,有时吹奏木叶作为辅助,此外还有木鱼、小鼓、大钹、星锣、高边锣等打击乐器。其中以师公戏的蜂鼓最有特色,音色沉厚,音响如瓮瓮声。壮剧的伴奏音乐,采用多声部的手法,各种乐器定弦不同,在旋律上形成多种的和声关系,演奏起来饶有情趣,是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林桂剧 ☛ 壮剧 壮剧壮剧是壮族戏曲剧种的统称,包括壮族的师公戏、广西壮剧、云南的富宁壮剧和广南壮剧。 壮族师公戏是在跳神仪式师公 (巫师)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师公舞是一种祭神驱鬼的戴面具的歌舞表演。在清同治年间,发展为师公戏。师公戏的表演受到了粤剧的影响。无定型的角色行当。表演以唱为主,没有念白。所唱的曲调是在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伴奏乐器有蜂鼓、锣、钹等。表演时戴面具。剧目多以表现壮族人民生活为主,反映壮族传说的剧目《莫一大王》、《顺知犀海》、《白马姑娘》等都有较大影响。 广西壮剧又分为北路壮剧和南路壮剧。北路壮剧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产生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在当地民歌、唱诗和坐唱 “板凳戏”的基础上,接受汉族戏曲影响发展而成。北路壮剧的表演以唱为主,少念白。伴奏乐器有马骨胡、葫芦胡、牛角胡等。剧目多表现汉族故事,如《穆桂英》、《杨家将》、《薛刚反唐》、《狮子楼》、《空城计》、《长坂坡》、《宝莲灯》等。表现壮族生活的有《卜牙》、《侬智高》、《文龙与肖尼》等。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地区。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的表演方式是唱做分开的 “双簧式”。后发展为演员自己演唱。角色行当分为正旦、花旦、武旦、丑旦、正生、丑生、大花脸、小花脸。表演上有自己的一套程式,以唱为主。伴奏乐器有清胡、厚胡、小三弦等。剧目有 《解臼》、《双状元》、《双花配》、《宝葫芦》、《百鸟衣》等。 云南富宁壮剧流行于云南东南部壮族支系土族聚居的富宁县,原名土剧。是在本民族的民歌、小调、歌舞的基础上,受汉族戏曲影响而成。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各行表演均有一定的程式。在表演上注重扇子功和武功。各行表演以唱为主。伴奏乐器有土锣、土鼓、钹、和土二胡、土三弦等。 富宁壮剧的代表剧目主要有《螺蛳姑娘》、《换酒牛》、《穷山巨变》等。 广南壮剧流行于云南东南部壮族支系沙族聚居的广南县,原名沙剧。是清代末年在沙族歌舞基础上受汉族戏曲影响而成的。唱腔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清新欢快。伴奏乐器有胡琴、二胡、三弦、月琴、脆鼓等。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等行。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舞蹈性强。代表剧目有《瞎子闹店》、《李元庆舂碓》、《红灯记》、《征东记》、《侬智高》等。 ☚ 侗剧 二人台 ☛ 0000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