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士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士族

 魏晋以来,在地主阶级中有士族和庶族的划分,形成士族制度。士族又称世族、“势族”、“甲族”,是各地的大姓豪族。东汉时,士族已逐渐形成。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保证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三国以后,士族势力不仅垄断仕途,并有合法荫客之权。高门士族世世代代担任重要官职。士族以外的地主列入庶族。庶族只能担任低级官吏。士族与庶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彼此间不得通婚、共坐,不穿同样的衣服,甚至不相往来。士族依靠其特殊地位,极其腐化。他们不懂“战阵之急”、“耕稼之苦”、“劳役之勤”,对于人间事务一窍不通。只知崇尚清谈,纵情声色,肆意游荡,一个个“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到南朝,士族已丧失部分权势,庶族地主逐渐取得统治地位。梁武帝后期,庶族出身的朱异累官至中领军兼中书舍人,居权要,威震内外。北朝士族由于少数民族贵族长期掌权,势力不及南朝强大。隋朝实行科举制,取消九品中正制,进一步限制士族势力。又经隋末、唐末农民战争的打击,五代以后士族制度彻底衰落,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士族

也称“世族”、“势族”。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大姓豪族。在政治、经济上均享有特权。《晋书·许迈传》:“家世士族,而迈少怡静,不慕仕进。” 《北史·裴让之传》:“河东士族,京官不少。”《宋书·恩倖传序》:“郡县掾史,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

士卒;士族;氏族;世族

◉ 士卒shìzú  甲士和步卒,后泛指士兵。〈例〉~争勇/ 身先~/ 吴广素爱人,~多为用者/ 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近〉兵士/ 士兵。〈反〉军官。
◉ 士族shìzú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姓,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例〉~出身/ 豪门~/ 河东~,京官不少。〈近〉豪族。〈反〉庶族。
◉ 氏族shìzú  也叫“氏族公社”。原始社会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他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没有特权,人人平等。〈例〉~社会/ 母系~/ 父系~。
◉ 世族shìzú  封建社会中世代相传的官僚地主家族。

士族

❶ 东汉以后在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大姓豪族。《晋书·许迈传》:“家世~,而迈少怡静,不慕仕进。”《北史·裴让之传》:“河东~,京官不少。”
❷ 泛指读书人。《颜氏家训·文章》:“近在并州,有一~,好为可笑诗赋。”

大族

大族

大姓
豪族大姓:鼎甲
豪门大族:巨族 巨望 豪宗 豪族 强宗 强姓 强族
有权势的豪门大族:强宗右姓
有名望和地位的世家大族:名门大族 名门巨族 名门右族 名门旧族 名门豪族
有声望的名门大族:族望
世代有名望的大族:右姓 右族 巨室 世族 士族
世家大族:衣簪 故家 族性 世族大姓
有声望的世家大族:显族
名门世族:令族
豪门望族,世家大族:豪望
高贵的世家大族:清甲
显贵的豪门世族:冠族 贯族
富家大族:银屏金屋
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豪右
(人口多、分支繁的豪门家族:大族)

☚ 望族   贵族 ☛

士族

以血缘、门生、依附等关系为纽带联结而成的宗法性豪强,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前半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即迁强宗12万户至都城咸阳附近,以加强控制。汉武帝手订刺史监察六条,其第一条即为督察强宗豪右。东汉光武帝以豪强起家。东汉政权对豪强势力采取较宽的政策。到东汉末年,宗法性豪强势力已大为发展。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多为世家大姓所把持。宗法豪强通过选荐官吏、交通官府,逐渐形成与中央政府保持紧密联系、并享有一系列政治、经济特权的门阀士族。两晋南北朝时,士族力量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晋书·许迈传》:“家世士族”。《北史·裴让之传》:“河东士族,京官不少”。隋废九品中正制,开科取仕。唐中央政府注意压抑门阀士族、宗法性豪强的势力。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从南北朝后期即已开始衰退的门阀士族势力至唐末,基本趋于消亡。

士族

士族shizu

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东汉世家豪族发展的延续,是士族的渊源;而魏晋统治阶级的政策是导致士族形成的直接原因。曹魏九品中正制规定门第为定品的主要条件,使当朝显贵子弟官运亨通;魏、吴给公卿客户和西晋官吏可按官品占田荫客,使显贵广占田地、佃客和奴婢。因此,魏晋士族必是当朝显贵,只有在魏晋获得政治地位,尤其是在魏晋蝉联政治地位的家族,才有资格列名士族。如琅邪王氏,王祥仕魏晋,累迁太常、司徒、太尉、太保;颍川庾氏,庾嶷为魏太仆,从子峻为晋司空;陈郡谢氏,谢缵为魏典农中郎将,子衡为晋国子祭酒等。东晋是士族势力发展的鼎盛时期。东晋政权是司马睿倚仗琅邪王氏之王导、王敦等的策划和支持建立起来的,故谚称“王与(司)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其后门阀士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轮流执政,而形成庾与马、桓与马、谢与马共天下之局。这时士族势力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演化成门阀政治。士族为维护自身利益,故修撰族谱,禁止与非士族的寒门联姻,拒绝与寒门往来。南朝刘宋时,寒门出身的中书舍人狄当、周赳并管要务,有一次去拜访士族张敷,敷命移座远客,不与接触。士族不做事繁务剧的小官,即所谓“浊官”,以标榜门第高贵。东晋以后,士族与寒门的界限基本凝固,只有极少数的寒门能够上升为士族。而士族在发展中也有分化,如清河崔氏门第高于博陵崔氏,琅邪王氏后裔的门第也有高下之别。南朝士族渐趋没落。由于皇权压抑,虽授高官而不给实权;也由于士族日益腐化,士族子弟“上车不落则著作(郎),体中如何则秘书(郎)”,生而富贵,遂不思进取,纵情声色,穷奢极欲,乃至“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在侯景之乱中,南朝士族死亡殆尽。北魏孝文帝为巩固统治,制定了严格的士族制度,依官位定士族为4个等级,据等级享受政治经济特权。士族制度在魏晋南朝是习惯上形成的,而北魏始由朝廷以法律形式规定。北魏士族也很快腐化,在河阴之变时遭到沉重打击。

☚ 占田、课田和户调制   八王之乱 ☛

士族

又称“世族”,其家世门第最高者又称“高门”。东汉以后地主阶级内部形成的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享有特权的大姓豪族。士族以外的则称庶族,又称寒门。士、庶之间不能联姻,不可平起平坐。庶族即使任高官,其社会地位也不能与士族相比。

士族shì zú

旧时指世家大族。《备急千金要方·序》:“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

士族

士族

也称“世族”。即门阀贵族。原指士大夫。东汉以后开始形成为一特殊阶层,是地主阶级中的最高阶层。士族是几代任二千石以上中央和地方高官,有名望、有功于朝的高门大族,或几代精于儒学中的某一经。如,东汉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人三公,卢植、朱儁为汉末儒学世家,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士族垄断了做高官的权利。“公有公门,卿有卿门”。东晋南朝时期士族在南方分侨姓、吴姓。在北朝有郡姓、虏姓、高梁、华腴等名称。为维护士族特权,士族与寒门庶族服舆有别,不共坐,不交往,不通婚。士族内部不同等级也不通婚,不交往、不共坐。南朝盛行“族谱学”,以防止庶族假冒。士族垄断了高官,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奴婢、部曲、佃客等劳动力,建立田园别墅,享有免除赋役、荫庇佃客宗亲等特权。士族势力在东晋南朝时得到充分发展,南朝末年逐渐衰落, 北方门阀势力衰落得晚一些, 其影响直到唐朝仍然存在。

☚ 比邻   望族 ☛

士族shi zu

influential and privileged family of scholar-officials

士族

一称“世族”。旧史所说甲族、高门、旧族、冠族、著姓和右族等都是士族。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步形成了大姓豪族,称为士族。魏晋之际士族凭借九品中正制攫取了政治特权,西晋颁布的占田制又使其获得经济特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等级森严的门阀统治,势力发展到顶峰。隋唐时期士族仍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很大的经济势力。是世官世禄的身份性地主,既重婚宦,又重名节风教礼法,不与庶族通婚,重视儒学经典,主张依门资用人,反对进士科,唐统治者对士族实行抑制或打击的政策,逐步打破了士、庶界限。经过唐末农民战争,基本上结束了士族势力。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