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盛热
本病系指血、希拉热邪炽盛发展至单一性热病而言,亦称兴盛热。此时,热症成型力尽,由于其具有燃烧人体正精之热势,故称增盛热。本病之起因如时令、居住环境、饮食起居等,具备使血、希拉增盛之因素时遂成单一性热症; 或者在势大之未成熟热之充分成熟阶段或尚未成熟阶段,给以锐、热性之药物和饮食时,犹如火上加油,促使热势炽盛而脱离巴达干,转变成单一性热病而通过脉道扩散于脏腑,以锐利的内火侵害脏腑和七素、三秽。本病根据病势之轻重分为时疫性和骚扰性两种类型。其发病部位有心、命脉、肺、肝、脾、肾、胃、胆等脏腑。总的症状是高热,身体沉重,呼吸短促,嗜睡、剧渴、口干,食欲不振,臭汗,在固定部位刺痛,心中唯愿凉爽等。凡一般热病具有之各种症状,均显现无遗。
时疫性增盛 头痛剧烈,神志昏乱,耳重听,舌有灰黄色厚苔,尿色赤黄而味浓、蒸气大,脉象洪而有力、实而紧速。
骚扰性增盛 呼吸道症状明显,如咳嗽,呼吸紧迫,痰似烟液样呈红黄色。两者可根据上述症状判断病势之轻重。
治疗本病,病势大,增盛急者,诛戮之; 病势小,增盛缓者,用平息疗法治之。药物宜先用汤剂减弱热势,次用凉性汤、散剂与外治予以制服,最后用缓泻剂根除余热。骚扰性增盛热之恶血,多扩散于脉道和脏器,因此,宜以放血为主。时疫性增盛热之毒邪,浸染于汗,故不宜放血,宜用发汗法。为了分离骚扰热之病血和正血,应先投地丁四味汤(地丁、苦参、栀子、巴沙𠯫等分,共研细末), 水煎凉服,继而微量放血,若不宜放血者可用发汗法,药物宜冰片三味散、七味散、九味散等剂。病势较轻者,可投七珍汤,服数剂后再投冰片二十五味散、八贵散等剂。粘性增盛热则病势较重,应将漏芦十二味散、蒿本二十九味散等方剂与苦参七味汤交替服用,使之发汗,病势可减轻。如无效则可将长嘴诃子、大黄、波棱瓜子,黄连用牛奶煎后凉服,以泻清余热。
饮食起居本病宜吃大米,新鲜乳酪,饮凉开水。凡属咸味,肉类,酒类,热性菜类,以及热性及脂肪过多之饮食,均应禁忌。起居方面,居处宜阴凉通风。
分症施治 热病增盛于心,症见目赤,神志不清,谵语,多昏睡,口渴引饮,不思饮食,乳房上部刺痛,舌苔干燥而中心呈黑色。 治宜首先投栀子四味汤(栀子、巴沙𠯫、 檀香、红花等分,共研细末),心脉放血,次投冰片七味散,则发汗减轻。
热病增盛于命脉,症见神志昏乱,频频嘘气,呆视上方。其治疗除服上述汤药方剂和进行放血外,可投以沉香九味散,以白糖为引内服。外治可取头顶部及足心之小肠脉放血,并进行艾灸。羊尾骨汤加冰片、石膏、红花内服,则有镇痛清脑之功。
热病增盛于肺,症见头晕气短,胸背刺痛,剧咳不已,痰如烟汁而味咸。如病邪累及子肺,应抓紧务于七日内予以治疗,否则预后不良。对此投以沙参四味汤,肺脉放血,亦可投冰片剂、石膏剂交替服用。
热病增盛于肝,症见目赤,右胁肝部刺痛,腹胀恶心,大便秘结,痰呈黄色。治疗宜将地丁四味汤煎于铁器内内服,肝脉放血,然后可投红花七味散内服。
热病增盛于脾,症见左胁刺痛,胸胀腹满,气喘不安,口唇发黑,舌苔花斑,味觉减退,膝部肿胀,手足麻木,腰部疼痛似欲断裂。治宜投木鳖子三味汤(木鳖子、檀香、丁香等分,共研细末)内服,脾脉放血。亦可投红花七味散或诃子十味散加檀香、冰片、草乌叶内服。
热病增盛于肾,症见腰肾部刺痛,不能前俯后仰,头昏神迷,耳聋不聪,小便不利,尿赤而灼热,蒸气大。治宜投三红汤,肾脉放血。然后可投诃子十味散内服。如果尿带血则可将十七味肾热宝凤丸、黄柏八味散用生姜四味汤或三红汤送服。热势完全被制服后,可给以奇蹄动物类之肉,以补肾精。
热病增盛于胃,则症见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部作“痧症”般绞痛并伴呕吐,饮食凉、热皆疼痛,喜欢回头向后看。宜投沙参四味汤内服,肘内脉放血。尔后可投五灵脂九味散内服。如疗效不显则可用泻剂攻下。
热病增盛于胆,则症见目黄,呕吐胆液,口苦,食欲减退,尿呈赤黄色。治宜投地丁三味汤内服,胆脉放血。尔后可投地丁八味散,用开水送服。
增盛热痊愈的征象是脉象恢复正常,尿呈淡黄色,尿渣薄而气味小,局部刺痛消失,食欲增进,神志清楚等。在此阶段,易于转变为热病山滩界的三种隔化凝聚际,故须注意。
增盛热
增盛热是没有培根邪、隆邪为伴,热势自然趋于成熟的一种高热疾病。因其无并发症,性质单一,体温高热,犹如炽热火团焚烧身体正精样,故称增盛热。
病因 发病内因为,人体固有的具有七种性能的生理赤巴,在各种外因的影响下发生病变,其中热、锐及臭三种性能发生偏颇,引起高烧,而发病。发病外因有3种,
❶自行形成的增盛热: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加之过食酒肉等热性有营养的饮食,剧烈活动等,饮食、起居反常,引起热、锐等性能偏激,体温升高,热散布于血等正精和大小便、汗液等秽物中。
❷病情发展而形成的增盛热:疾病进一步发展成熟,热势正在旺盛阶段。
❸外因形成的增盛热:患者处于干燥炎热的气候,属于赤巴偏盛型的人,年龄为壮年、居住在温暖地方等几种条件,再加上饮食、生活起居反常等原因,病情发展形成增盛热。
分类 按种类分为瘟病引起的增盛热、功能紊乱引起的增盛热2种;按病势分为强增盛热和弱增盛热2种;按发病部位分总增盛热和具体增盛热。具体增盛热又分为发于心、命脉、肺、肝、脾、肾、胃、胆的增盛热等8种。
症状 分一般症状及分证症状。
一般症状 脉粗洪、突滑、实紧、急数,尿液红黄、气味臊臭、蒸气大,痰液多而红黄或如烟汁色,呼吸急促,疼痛剧烈,口干舌燥,牙齿结垢,身体沉重,食欲不振,渴甚欲饮,喜凉爱寒,身有汗臭,特别是瘟病引起的增盛热头痛、睡觉多迷梦。另外,强弱增盛热,根据脉、尿象等进行诊断。
分证症状
❶心增盛热:症状如酒醉,意识不清,撕扯衣服,舌干而中心发黑,昏睡,口渴引饮,食欲不佳,乳房上部刺痛。
❷命脉增盛热:频频嘘气,神志昏乱,常用衣服擦汗,眼睛发红,瞪视天空。
❸肺增盛热:呼吸短促,胸背刺痛,头晕气喘,音哑,心动过速,入睡前咳嗽不止,面部、口唇浮肿。
❹肝增盛热:目赤,痰黄,右胁肋处和横膈膜刺痛。
❺脾增盛热:胸腹胀满,左胁肋处刺痛,呼吸急促,舌苔发白,口唇色黑,膝关节肿胀,手足麻木,腰髂疼痛欲裂。
❻肾增盛热:尿下涩艰,下肢瘫痪,肾腰刺痛,尿赤,蒸气大,头脑昏沉,耳聋不聪。
❼胃增盛热:进食不消化,胃脘绞痛、呕吐不止,不论寒热皆疼痛,眼睛斜视。
❽胆增盛热:口苦,巩膜黄染,尿液发黄,不思饮食,呕吐胆汁。
治疗 分通治及分证治疗。
通治 对于强增盛热要用威力大的锐性药方迅猛清除之;对于弱增盛热则要用温和药方缓慢平息之。药物,首先用有关汤剂抑压热势,其次用扑杀汤和凉性散剂进行围歼,最后用泻下剂和外治法根除余病。也就是说,先用凉开水冲服四味獐牙菜汤等分离汤,将正血与病血分离开来,便于进行放血治疗。然后,服用扑杀汤即三味宽筋藤汤为主药,发热高者加藏黄连,中等者加獐牙菜,较低者加鸭嘴花,凉服可清热。或者,隆偏盛者凉服五味宽筋藤汤加岩白菜;赤巴偏盛者凉服三味獐牙菜汤加岩白菜;血偏盛者凉服五味紫草茸汤加岩白菜;培根偏盛者凉服五味藏木香汤加岩白菜。扑杀的散剂,未并发疠热的增盛热,热势高者服七味君臣冰片散或《后续部》中的九味冰片散;热势中等者服八味牛黄散或八味白檀香散;热势低者服八味石灰华散或七味红花散、七味大汤散等。并发有疠热者,服用十二味翼首草散、“达斯玛保”丸、八主散;老人儿童体弱者服用石灰华安宁散、三臣散加诃子、二十五味大汤散、十五味沉香散等对症治疗。余热不出者,用泻下法治疗,如热病已成熟者、增盛热降于腑者、增盛热降于肝胆者或者疗效不显著者,脉搏有力、体质好者,可用《四部医典》中所述的泻下方剂进行下泻。
外治疗法,可用放血、汗法、水激、冷敷等疗法。放血疗法,于热邪所在的脉道上放血,但并发有疠热者禁止放血;汗法,诃子、肉豆蔻、苍耳子煎汤,热服、发汗,从毛孔引出热邪。并饮炒青稞粥、糌粑粥以压隆势。特别是瘟热,热邪存在于汗液者,不能放血,用汗法治疗最佳。水激法,令患者晒太阳,晒热后,饮一碗星水,防止热邪窜入腹内,再于全身用凉水喷激,以清除热气和抑压热势。冷敷法,在所刺痛部位用水底石、铁铧,拌和有奶酪的红景天、麻花秦艽研末等再三冷敷。饮食疗法饮米粥,未成熟青稞砸碎熬的粥、苦苣菜及新鲜黄牛奶酪和酪浆、雪水、凉水等,胃功能不强者可饮凉开水。禁止食用盐巴、肉、酒、大蒜、热性的蔬菜、牦牛、绵羊奶酪、酪浆、性热而有营养的饮食。生活起居疗法,注意在通风凉爽的地方休息,如在树荫下,水边、草地、月光下等处,身、语、意要保持平静无为,避免暴晒、白昼睡觉及体力劳作。
分证治疗 心增盛热,宜饮四味余甘子汤,服七味冰片散、九味檀香散、八味檀香散等。病情严重者于“诺嘎”脉放血。命脉增盛热,饮上述汤外,服九味沉香散,并在百会、两足小肠脉上面放血,饮羊尾骨汤,内服七味君臣冰片散等以止痛醒脑。肺增盛热,饮五味藏马兜铃汤,并于肺脉“周果”上面放血,内服八味甘草散、九味石灰华散(九味天竺黄散)等。肝增盛热,饮四味鸭嘴花汤后,于右侧“如通”脉上面放血,内服七味红花散、九味红花散等。脾增盛热,饮三味波棱瓜子汤后,于脾脉“达突日”脉和无名指背脉上面放血,内服七味白豆蔻散。肾增盛热,饮三味红花汤后,于腨端、大肠脉上面放血,内服七味刺柏散、九味檀香散等。胃增盛热,饮四味苍耳子汤后,于“诺嘎”脉放血,内服七味岩精散。胆增盛热,饮三味獐牙菜汤后,于胆脉金枪和“赤巴夏让”脉放血,内服七味波棱瓜子散等。
经过上述治疗后,痊愈的标志,为脉象由原先的沉变浮,由细变粗,由洪变迟,由紧变弛,由虚变实,由芤变长;尿色变得白黄、清澈,气味小,浑悬物薄;体征疼痛消失,身心轻松,味觉灵敏,呼吸正常,睡眠白昼少而夜晚多,有兴趣干活等。增盛热一旦热后生隆(风)容易转变成空虚热,当热证处于山原际时刻时,按临界热病条治疗。上述治疗后,余热仍不回转者,宜用饮食和起居疗法将热邪最后清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