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增效剂作用机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增效剂作用机制mechanism of synergist增效剂与杀虫剂解毒酶结合,使解毒酶对杀虫剂的代谢受抑制,而增加了杀虫剂药效。依据结合情况不同而有两种学说:❶在解毒酶活性部位上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又称交换底物抑制作用学说; 细胞色素P-450和微粒体的电子转移系统 (据Plenum Press,1976) 第二个电子来自还原辅酶I(NADH)经由细胞色素b5和黄素蛋白还原酶。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底物复合体与CO结合,形成CO复合体在差示光谱上的450纳米处有一吸收峰。当还原细胞色素P-450-底物复合体与O2结合后,则还原为氧化型。底物则变成羟基化合物和一分子水。当遇到外源化合物时,又会循环氧化。亚甲二氧苯基类化合物的增效作用,是由于苯环上的亚甲基与细胞色素P-450激活氧复合体反应,形成一个不活泼的稳定细胞色素P-450复合体。此反应可分为三步。 第 一步是亚甲二氧苯基化合物与氧化型的细胞色素P-450结合,形成氧化型细胞色素P-450亚甲二氧苯基复合体: 杀虫剂类似物的增效作用,是由于一些杀虫药剂类似物,本身虽无杀虫作用,但能与杀虫剂竞争解毒酶的活性中心,而使杀虫剂不被代谢失效。DMC是滴滴涕的类似物,由于它能竞争结合脱氯化氢酶的活性中心,使滴滴涕不会变为滴滴依(DDE)而失效,则使滴滴涕增效。增效磷(SV1)是对硫磷的类似物,其增效作用机制,也是与解毒酶的竞争性的抑制作用。 自由基作用学说 亚甲二氧苯基类增效剂分子上的亚甲基C—H键断裂,分别形成自由基、负碳离子或碳氧正离子,它们与MFO中的某些组分相互作用,使酶失去活性。这样杀虫剂不被降解失败,而发挥增效作用。 亨尼西(D.J.Hennessy,1965)提出,由亚甲二氧苯环上亚甲基的氢离子转移体形成亲电性的苯并二氧离子,与细胞色素P-450的血红素进行置换或加成作用。汉施(C.Hansch,1968)用立体、均裂和疏水常数等研究了亚甲二氧苯基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认为此类化合物对杀虫剂的增效作用,是由于增效剂与微粒体复合体的某些部分相作用,从苯环亚甲基上的夺取一个氢原子而产生了均裂自由基(OH·)。亲电性的OH·基就作为P-450上活化氧的形式,而增效剂就是与杀虫剂竞争P-450上的活化氧,而导致对P-450的抑制作用。乌尔里希(V.Ullrich,1973)认为,亚甲二氧苯基化合物与细胞色素P-450作用,产生负碳离子与增效作用有关。此外,用非酶体系Fenton氏试剂(含EDTA、Fe2+、H2O2、牛血清蛋白等组分,能产生OH· 自由基)研究证明,亚甲二氧苯基化合物与艾氏剂强烈地争夺OH·自由基,从而抑制了艾氏剂的环氧化作用,并生成相应的儿茶酚。反应式如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