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墓志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墓志铭 墓志铭碑志之一种。包括志、铭两部分。前者记述死者生平事迹,多用散文;后者对死者表示悼念或称颂,多用韵文。因刻石立于墓门,以防地形变迁时无从辨认墓主,故名。 ☚ 墓表 神道碑 ☛ 墓志铭
(美国) 威廉斯 一棵年老的柳树,树枝空了, 慢慢地摆动它高处稀少、明亮、弯曲的枝条, 并且说道: 爱情是一棵在光秃秃的树林边 闪光的年轻碧绿的柳树。 (袁绍奎 译)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是美国新诗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他反对以艾略特为代表的所谓“欧洲传统”诗风,提倡诗歌的“本土风味”,他认为“唯有地方性的东西才能成为普遍性的东西”。 威廉斯善于从日常细小事物中发掘诗意,诗风清新自然,明朗亲切,善于精心设置象征和意象,讲究剪裁和提炼。 这是一首意象诗。 诗中写了两个意象——两裸柳树:一棵年迈衰老;一棵风华正茂。 年老的柳树躯干中空,枝条弯曲、稀少,在风中“慢慢地摆动”;年轻的柳树神彩焕发,闪光碧绿,显出一派生机。年老的柳树虽已步入暮年,但他那稀少、弯曲的枝条依然在“高处”摆动,而且闪出“明亮”的光色,看不出一丝没落、消沉和悲凉;年轻的柳树是站在“光秃秃的树林边”的,在这鲜明的背景反衬下,更显得郁郁勃勃,充满希望和向上的活力。 这是两个互映鲜明的意象。 但是,诗人如此精细地刻画它们,并不仅仅是为了对比;诗人用老树的一句话——“爱情是……”——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它们的关系中注入了丰厚的蕴意,十分耐人寻味。 意象派诗人反对直白、弃绝解释,他们刻意追求意象的营造,主张在意象的营造中藏匿感情和哲理;因此,我们读意象派的诗,常常感到诗味浓深,并产生一种发现“味外之旨”的快慰。 一首诗的所谓“味外之旨”,常常因为读者的“选择性”而产生多解现象。关于《暮志铭》,我想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其一:老树已经老了,树干空了,枝条少了……但他依然心怀爱情,所以他的枝条依然在“高处摆动”,并且“明亮”地闪光。这说明:只要心里充满爱,他的灵魂中就会是一片绿色,永葆美妙青春,哪怕是垂暮老人也不例外。 其二正因为老人已经身临迟暮,形象不雅,晚境悲凉,所以他才发出“爱情是一棵……年轻碧绿的柳树”的感叹。这说明:人越到老年,越是强烈地感到青春和爱情的可贵,越是强烈地留恋和怀想年轻时的爱情,正如艾米·洛厄尔所说:年轻时的爱情是“狂风摇撼的树丛里……一盏银色的灯笼。”(《日记》) 其三一棵柳树老了,另一棵小树却在他的身旁成长起来;所以在“光秃秃的树林边”,永远有“闪光的年轻碧绿的树”——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这说明:爱情可以使生命繁衍不息,可以使历史长河滔滔不绝,可以使世界永远憧憬未来,永无末日。 综而言之,三个不同的角度都指向一个中心,即:热烈地讴歌爱情的真谛。 一首只有五行的小诗,便营造出鲜明生动的意象,并藏蕴着精湛的哲理和美丽的感情,使景、理、情完美地统一于一炉,这样的小诗怎能不让人爱不释手,读了又读? 墓志铭
〔俄—苏〕 蒲宁 我死的时候还是个年轻姑娘。 他曾经对我说过,我长得很漂亮。 对于爱情,我有过痴心的幻想, 我短短的一生中怀着热烈的期望。 在一个四月的日子我离开了人世, 我顺从地、默默地玉殒香消—— 然而我一生并没有白白度过, 在他的爱情中我活着,没有死掉。 在这里,林荫墓道上一片寂静, 只有轻风在朦胧的微睡中吹拂, 向我低声讲述着春天和幸福。 在古老的墓园中弹奏爱情的乐曲, 倾诉着对我永远不忘的思念。 林荫道上空是一片静静的蓝天。 (张草纫 译) 《墓志铭》是蒲宁于1902年写的一首爱情诗。尽管诗人在家庭生活方面多次受到沉重的打击,但他是个爱情理想主义者,终身向往着纯洁无瑕的忠贞的爱情。这可说是他写作这首诗的动因。在蒲宁为数不多的爱情诗中,这首诗有其独特之处。首先,墓志铭是人死后刻在他墓碑上的铭文,这和爱情诗似乎是很难联系在一起的,可是诗人却用写墓志铭的形式来歌颂忠贞的幸福的爱情。其次,这首诗从内容来看似乎不带自传的成分。诗人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不是写活着的人对去世者的爱慕和怀念,而是由去世的人叙说情人对自己深切的爱。诗人的这种独特构思使这首短诗不落俗套。此外,这首诗还充分说明,蒲宁写的即使是最快乐的题材(一对忠贞恋人的爱情),也充满了悲哀的情调。 全诗共14行。前两段歌颂了忠贞的爱情。第一段写一位美丽的姑娘年纪轻轻就去世了。一位忠诚的男子曾热烈地爱上了她。姑娘在短暂的一生中对于爱情也“有过痴心的幻想”,并“怀着热烈的期望”。第二段写姑娘是在一个四月的日子——春天悄悄地离开人间的,但她短短的一生没有白白地度过,因为在她心爱的人的心中,她永远活着。诗的后两段转为诗人对墓地上大自然景色的抒情性的描写,以进一步衬托纯洁爱情的幸福和美好。诗人只用寥寥数笔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春天的图景。姑娘长眠的墓地的林荫道上是一片寂静,轻风仿佛在朦胧的微睡中吹拂着,向姑娘低声地讲述着春天和幸福。在古老的墓园中弹奏着爱情的乐曲,倾诉着对姑娘永远不忘的思念。诗的最后一句是:“林荫道上空是一片静静的蓝天”。这句话似乎为这幅春天的美景添加了最后一笔,为歌颂纯洁忠贞的爱情的乐曲画上了最后一个休止符。 墓志铭 墓志铭碑志文的一种。又称“坟记”、“圹志”、“椁铭”、“埋铭”等。记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卒日、葬时及子孙大略,供勒于石 (或刻于砖,或书于木版),下葬时埋于圹前三尺土中,作为标记以防异时陵谷之变的碑志文样式。《文体明辨序说》:“至汉·杜子夏始勒文埋墓侧,遂有墓志,后人因之。”晋·张华《博物志》载有西汉醇儒王史威长葬铭铭文。知墓志。铭源自两汉。其成熟体制与墓碑文类,有志叙事,有铭赞德,有的还有序述写作缘起。志用散体,铭用韵文,三言、四言、七言、杂言不等,用韵亦无定则。墓志铭写作首重信今传后,最忌润饰太过。志铭与碑碣写法上的区别仅在于: 碑碣立于墓前,文可稍详; 志铭埋于圹中,文则严谨。由于安葬方式不同,刻写质料不同,墓志铭又有种种异称。未葬而权厝圹中者谓之权厝志,殡后葬而再志者谓之续志、后志、殁于他所而归葬故里者谓之归附志,葬后又迁者谓之迁附志; 志铭刻于石者谓之石文,刻于砖者谓之砖铭,书于木版者谓之墓版文。而释氏则称塔铭、塔记。墓志铭中的名作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等。 ☚ 碑 坟记 ☛ 墓志铭 墓志铭参见“墓碑文”条。 ☚ 墓碑文 神道碑 ☛ 墓志铭 墓志铭放在墓里有关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也指墓志上的文字。《宋书·建平宣简王宏传》:“上痛悼甚至,每朔望辄出临灵,自为~并序。”蔡元培《与孙中山》:“如尊处有克强先生行述(家传、哀启或~稿均可),请寄一份,当即属草。” ☚ 墓碑 墓堂 ☛ 碑刻 碑刻刻有文字的碑碣:碑石 乐石 ☚ 墓碑 桥 ☛ 墓志铭 墓志铭Muzhiming墓志铭是记死者姓名、籍贯和生平的,放在墓中的石刻。方形墓志,下底上盖,底刻志铭,盖刻标题。墓志铭简称“墓志”。其字比碑文小些。著名的有《董美人墓志铭》、《苏孝慈墓志》等。 ☚ 摩崖 执笔法 ☛ 墓志铭文体。埋在墓中石刻上的死者传记。包括志和铭两部分。“志”所记为死者生平、姓名、家世等,为散文。“铭”则为对死者的赞扬、悼念或安慰,用四字句,系韵文。亦有仅用碑志或仅用碑铭的。商代即已有此体。 墓志铭 墓志铭古代文体之一。又称墓志、圹志、圹铭。内容与墓碑文相同,都是记述死者姓氏及生平事迹的。刻石立于地上者称墓碑文,埋于地下者称墓志铭。通常前有序(或志),后有铭。序为散文,似传记,记载死者的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卒葬月日以及子孙大略等。铭用韵文,一般为四字句,表达对死者的赞颂、悼念之情。也有只用序或铭的变体。南北朝时期的墓志铭都用骈文,也有用典精当、辞采华茂、富有情韵的佳作,如庚信《吴明彻墓志铭》。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所作墓志铭风格简古,刻画人物各具个性。他的《柳子厚墓志铭》,记叙中夹有议论,寄慨深沉,行文顿挫激宕,更是别创一格。 ☚ 座右铭 埋铭 ☛ 墓志铭mu zhi mingepitaph 墓志铭mu zhi mingepitaph 墓志铭inscription on the memorial tablet within a tomb;epitaph 墓志铭biographical sketch engraved on memorial tablets;epitaph 墓志铭epitaph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