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境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境界疆界,地域。班昭《東征賦》:“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 境界 境界语出清代词论家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境界原为佛语:“功能所托,名为‘境界’,如眼能见色,识能了色,唤色为‘境界’。”(《俱舍论颂疏》)唐以后广泛用于论诗。由王国维首次高标为评词标准。在王国维评论艺术作品时,境界的涵义与意境相同。二者的区别,在于意境只能用于艺术作品,而王国维的“境界”不仅指艺术作品,有时也指外界和人心中的审美对象:“夫境界之呈现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人间词话附录》)“境界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王国维的“境界”有三层涵义:一、“境界”是情与景、意与象、隐与秀、感情与想象的统一:“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二、“境界”要求再现的真实性:“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三、“境界”还要求文学语言能够直接引起鲜明生动的形象感。根据词人审美观照和境界构成方式的不同,王国维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并把由此产生的两种不同美感效应分为“壮美”与“优美”。根据创作方法的不同,他又将境界的创造分为“造境”与“写境”两种;从境界的语言艺术表现着眼,他又提出“隔”与“不隔”的观点。王国维因之把“境界”作为诗歌艺术本体来加以强调,认为它比别的诗歌范畴更为本质和重要:“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王国维的“境界”说,概括反映了抒情文学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对境界产生过程和构成形态的论述,则已深入到艺术的本质,从中西美学相互参证融合的理论高度,论及艺术家的修养和审美体验、审美观照、艺术表现乃至对艺术意象的分类和批评,表现出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 意境 有我之境 ☛ 境界 境界古代诗学概念,其意旨与“意境”大体相同,谓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主体情思和审美对象互相交融,虚实结合,启人想象的艺术世界。“境界”一词原意是疆域,《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后来成为佛学概念,如《成唯识论》:“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境”指心所缘识之外物,“境界”指觉悟的境地。旧题唐王昌龄《诗格》则以“境”论诗,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后世诗家,遂明确以“境界”论诗,如明江进之云:“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扩多少。”清叶燮《原诗》盛赞苏轼诗歌“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境界或意境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与向来所谓“意象”含义大体相当,即情景、思象的结合,《易》“立象以尽意”的一系列论述可称为先导;其次,虚实结合,在“意象”本体外,还有“象外之象”(司空图《与极浦书》),即在“意象”之外另具一超越性的艺术新天地,不具“象外之象”的“意象”不能说是有“境界”或“意境”。而从境界或意境的视角来看,这两方面具有潜在的关联。人们所讲的“境界”或“意境”或者狭义地指“象外之象”,或者指全面包含了“意象”本身和“象外之象”的统一体,所以皎然称为“境象非一,虚实难明”(《诗议》)。唐代诗歌理论正是在后一方面有了明确的拓展,所以“境界”或“意境”之产生当断于其时,而若论其“意象”的含义则须推前。然而两者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关系。由“象”之本体推及“象外”,唐前非无萌芽,如谢赫《古画品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这“象外”被唐刘禹锡明确定名为“境”,“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当时人对营构“境界”或“意境”多有论述,旧题王昌龄《诗格》论“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境与意相兼始好。”权德舆《左武卫胄曹许君集序》:“凡所赋诗,皆意与境会。”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境界”或“意境”之“象外之象”的特征深刻体现了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特质和理想,它在许多诗学论中都得到了体现。如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百景。”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诗品》又标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梅尧臣论诗主“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严羽《沧浪诗话》“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到了近代,王国维对传统“境界”范畴用西方理论概念作了更为明晰的分析,提出了“境界”之真实性,“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写境”、“造境”之别及“隔”与“不隔”的问题等,将对此概念的理解引向深入。“境界”或“意境”在后代用例甚多,含义并不统一,各有侧重。同时它们不仅是诗歌理论中的范畴,且广泛运用于绘画、戏剧、小说等批评中,其美学内涵就更丰富了。 ☚ 意境 有我之境 ☛ 境界 境界语出清代词论家王国维《人间词话》。它的基本涵义是既写真景物又抒真性情,把逼真传神的写景与诚挚真切的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辩证地统一起来。是王国维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又认为境界产生于审美观照之中,他说:“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按照构成方式的不同,王国维把境界区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类;按照构成材料的不同,王国维把境界区分为“造境”和“写境”。关于境界的艺术表现,王国维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境界的基本涵义和艺术表现是对抒情文学基本艺术特征的规定:即情与景的统一,真感情和真景物的统一,言情的真切性、写景的鲜明性和文辞的自然性的统一。境界的产生过程和构成形态则进一步深入到艺术的本质,即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审美感情移情灌注于审美对象,艺术家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准确及时地捕捉审美意象,以高度熟练的艺术技巧和语言能力加以表现的产物,是主观和客观、情感和理智、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因之,境界说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表现出对艺术的本质和特征的相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 词尚气骨 有我之境 ☛ 境界jìngjiè事物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境界jìngjiè〈名〉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状况:思想境界│神奇的境界。 境界jìngjiè土地的界线,引申为事物达到的程度。 境界jìngjiè【释义】 境界jìng jiè境地: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幻来亲就臭皮囊。(八·179) 境界jìnɡjiè土地的界限,引申指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引申义多含褒义。 境界 境界即“意境”,见该条。 ☚ 意境 无技巧境界 ☛ 境界❶ 疆界。《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使远者不过二百里。” 琳琅/思与境偕/清旷豁达/意境深蔚/别有天地/别有洞天/羚羊挂角/妙绝时人/妙处不传/惊神泣鬼/烘云托月/脱胎换骨/闳大不经/闳中肆外/苍润空蒙/曲尽奇妙/诗格超逸,风姿高秀/古雅深邃,静逸无边/博物洽闻,阐幽探颐/意不浅露,语不穷尽/神往境来,巧凑妙来/意外生意,境外生境/满目空翠,山媚峰辉/游憩之境,雅静深秀/孤标野趣,生意浩沛/高远清虚,幽悠宁谧/超凡脱尘,心泰神宁/调和鼎鼐,融采百家/行意任达,素心澹泊/意境清新,萧然出尘/拔身出尘,去妄明心/如临秋溪,清光照人/以境写心,不露痕迹/隐秀含蓄,不落言诠/托物寄意,美不胜收/寓理于形,水乳交融 ☚ 赋采制形,皆创新意 琳琅 ☛ 境界 境界境界 境域 化境 境地 程度 ☚ 情况 败露 ☛ 地界 地界边(边界;边届) 界(界分;界限;境界) 藩篱 藩篱 疆界 另见:河 山 边境 边地 界限 ☚ 地界、边际 边际 ☛ 程度 程度度(寸度;幅~;角~;跨~;硬~;韧~;纯~;光~;密~;速~;难~) 田地 另见:水平 位置 造诣 限度 超过达到 达不到 ☚ 程度 程度高 ☛ 意境1 意境1意象 意调 意兴 另见:境界 情调 ☚ 意境1 诗的意境 ☛ 思想境界 思想境界胸境 ☚ 境界1 程度 ☛ 境界jìng jiè❶疆界,界限。《后汉书·仲长统传》:“当更制其~~,使远者不过二百里。” 境界jìng jiè❶疆界;地域;处所。《本草纲目 ·序例》:“诸首所生,皆的有境界。” 境界realm of essence;state;territory 境界plane attained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