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雜俗部 > 習尚活動(附) > 填倉節 填倉節 tiáncāngjié 亦稱“祭倉神”、“填倉日”。舊俗以正月二十五日爲填倉節,是日爲倉囤添糧,全家歡宴以祝稻米滿倉。明·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正月]二十五日填倉,亦醉飽酒肉之期也。”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填倉》:“每至二十五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鞭炮最盛。居民不盡致祭,然必烹治飲食以勞家人,謂之填倉。”又引《北京歲華記》云:“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或謂是日糴米積薪,收貯煤炭爲填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填倉》:“當此新正節過,倉廪爲虚,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爲填倉。今好古之家,於是日糴米積薪,收貯煤炭,猶仿其遺意焉。” 填仓节锡伯族汉族节日。正月二十五日,俗称“填仓节”或“添仓节”。农户家家向粮仓焚香礼拜,插香于粮囤上,还用柴草灰在囤的周围洒上灰圈,同时口念:“大囤满,小囤流,今年丰收好年头。”在大门前洒上灰圈,借以避邪。东北满族人家还将粘高粱米饭盛盆内,用秫秸制成马或锄形插饭盆上,置于仓房或仓子上,寓多收粮食,马驮至家。此后3日陆续添饭于盆,象征粮食增产。 填仓节填仓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五,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津俗填仓节活动主要有“画囤”。亦称“打囤”。二十四日晚,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或屋内地上画囤形。囤中间放米一包,曰“米囤”;放钱一包,曰“钱囤”。然后全家早早睡觉,夜间有响声,不得惊动,说是老鼠娶亲的吉日。应节食品,津俗吃米饭和煮有白菜、菠菜的鱼汤(天津人称“干饭鱼汤”)。津俗填仓活动,主要寓意为新年已过,预卜来年丰收。如今,“打囤”习俗已消失,但这天吃“干饭鱼汤”沿袭至今。 填仓节 填仓节民间传统节日,时在正月二十五。是日早起,用草木灰画灰囤,以求粮食丰收。并于此日食糕,取步步登高意。胶东一带要蒸几个窝窝头,上插几根香,敬满囤姑姑神。其它各地一般用手捏成面茧,蒸熟,树之为粮神置粮仓中,还要鸣放鞭炮祭祀一番,祈祷它保证粮食丰收。少数地区至今仍存此俗。 ☚ 填房 𡏞 ☛ 00010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