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塞翁失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塞翁失马典源出处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形容祸福相倚,可以因祸得福,也可因福得祸。《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高适《金城北楼》:垂竿已谢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刘禹锡《览董评事思归之什》:文儒自袭胶西相,倚伏能齐塞上翁。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忘情同塞马,比德类宛驹。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古代寓言。见西汉刘安撰《淮南子·人间训》。写在临近边塞地方有一善于算命的老翁,他的一匹马无故走失跑到胡人地方去了。人们都来慰问他,老翁说:“这事谁知道就不能成为福份呢?”过了几个月,他丢失的马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老翁说:“这谁知就不能成为灾祸呢?”他家里有许多好马,他儿子喜欢骑马,失手从马上跌下来,摔折了胯骨。人们都前来慰问,老翁说:“这谁知就不是福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青年壮丁都引弓迎战,边塞的人战死的不止十之八九。唯独他的儿子因跛脚之故,父子得以保全。 ☚ 淮南子 说苑 ☛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即成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汉人所著《淮南子·人间训》记载:住在边塞上的一个老头儿,有一天丢了马,别人来慰问他,他说:“这怎么就不算是好事呢?”几个月后这匹马果然带了一匹马回来了。后来就用塞翁失马来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 咨 阮公祠 ☛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西汉寓言小说。刘安撰。原载《淮南子·人间训》。见世界书局《诸子集成》刊《淮南子》本。李格非等主编《文言小说》、陈蒲清等编《中国古代寓言选》、公木等编《历代寓言选》亦皆录入。这是一则著名寓言故事,描述: 塞上一个善算命的老翁,他家的一匹马跑失于胡地。村人都来慰问他失马的不幸遭遇,而他却说: “这谁知就不能成为福呢?”逾数月,那匹丢失的马带着一匹胡地骏马回来了。村人又来向他祝贺,而老翁说: “这谁知就不能成为灾祸呢?”他儿子好骑马玩,失手跌坠,摔断了胯骨。这时人们又来慰问他,老翁则说: “这谁知就不是福呢?”一年后,胡人大举入侵塞内,青年壮丁都去迎战,塞边居民战死者不下十之八九,唯独老翁之子因跛脚,而与父亲得以保全。故事主旨在于说明“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亦可引出坏的结果。但是,这种转化(或变化) 是有条件的,不是寓言作者所说的 “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故事描写塞翁坐等祸化为福,坏事变好事,未能积极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这是作者的思想局限使之为然。但文中描写塞翁与村民不同,他能看到“祸能为福”、“福能为祸”,倒也是个有识者。行文用村人数次“吊祸”、“贺福”,来反复衬托塞翁的识见,写得颇有情致。 ☚ 子发用偷 东方朔 ☛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西汉寓言。西汉淮南王刘安等著。《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滥竽充数 ">鵷 ☛ 塞翁失马 〔人间训〕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③?”居数月④,其马将胡骏马而归⑤。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⑥。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⑦。近塞之人,死者十九⑧,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注释〕 ① 术: 道术、术数。 ② 吊: 慰问、安慰。 ③ 遽: 助词,通“讵”,就。何遽: 犹言怎么就,表示反问。不: 王念孙认为应作“不能”。 ④ 居: 经过。 ⑤ 将: 带领。 ⑥ 髀: 大腿骨。 ⑦ 引弦: 拉开弓弦。引弦而战: 指拿起弓箭去打仗。 ⑧ 十九: 十分之九,指大多数。 【鉴赏】 塞翁失马的故事大概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古代寓言之一,这不仅是由于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更是由于它非常生动地折射了现实生活中人之命运的无常,也深刻地诠释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的哲理。 人之常情,总是要求福而避祸,为此,人们又常常工于权衡计算,希望对于未来的福祸能够有一种确切的预料,以早做准备。然而,这利害、得失、祸福等,果真能被人计算得清清楚楚、权衡得丝毫不差?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诸如这些,非计所能为。这就如徐梵澄说的:“古之士君子立身行道,循理尽分而已,祸福非所计者也。倚伏之数,盖不可量。往往小人之祸,为君子之福。今日之福,成他日之祸。父祖之祸,贻为子孙之福。财富之福,转为国家之祸。纷纷徼绕,何可胜言。”(《老子臆解》)但人多长期迷惑,不解此理,在功名利禄的驱动下不停地求福邀赏,尽管结果常常相反,但仍昏昏其中。 然昏昏中却也有昭昭者。《人间训》中提到的“塞翁”就是一位能从失马得马中引出祸福相生的智者: 此翁之马无故走失,邻居均来劝慰,但塞翁说:“马之走失,说不定还是好事呢!”果然数月后,走失的马归来,还引来一匹骏马;而当邻居来道贺之时,塞翁却说:“这或许是件坏事。”果真,塞翁好骑的儿子从马背上堕地而折髀,此时邻居又来慰问,塞翁说出使人惊奇的话:“这件祸事说不定是件福事呢!”后来突然爆发战争,塞翁之子因腿跛而免于服兵役;当战争导致近塞之人十有九死之际,塞翁之子却以腿跛得以保生。这正是“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用老子的话来总结,即是“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面对这种祸福难测的情状,老子给人们的建议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老子·五十八章》)意谓方正而不割人,有棱角而不伤人,正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刺耀。这就是说,当你有意做成一件有福、有利的事情时,也要同时考虑到这件事的负面效果(祸)并努力将其降至最低点,而不能一味求福、求利,以至于被福、利冲昏了头脑。这犹如产生便民利民的汽车之时,是不是可以将汽车排放废气中的有害气体降至到零?噪声是不是可以降至最低限度?以此类推,现代社会中各种标以“造福于人类”的事情都有这个问题。于是后现代主义就接过老子的旗帜、继续这一话题: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而其中的理论根据则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①而入胡,人皆吊②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③,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①亡:逃跑。②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者。③髀:股部,大腿。 【意译】 有一个家离塞上不远的人,善于谋术。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地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大家又赶来祝贺。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会成为祸害吗?”他家里有许多好马,他喜好骑马,结果把腿都摔断了,大家都来安慰,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能成为福份吗?”过了一年,胡人入塞侵犯,壮年男子持箭引弦参加战斗,靠近塞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死了,因为他的腿伤残,他们父子生命都得以保全。 【解说】 “塞翁失马”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国人在遭逢逆境或者顺境时,似乎总喜欢以这个故事为例证,来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塞翁式的思维在某种程度影响了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和人生态度,这决非夸大其辞,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时候,一个生动形象却包含着人生哲理的故事,比那些抽象深奥的哲学思想,更能够直接普遍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祸福相依,利害相伴,“塞翁失马”所给予的启示既有辩证法的成份,但更多的是一种宿命观点。我们不讳言这是唯心主义的产物,但宿命论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无可取之处。在寓言中,塞翁人生态度的乐观和坦然正是基于宿命论之上的,那种遇逆境不悲观,遇顺境不自满,并非一般人有此胸境气度。事实也是如此,塞翁失马,众人皆吊之;塞翁得马,众人皆贺之;众人的态度都是着眼于眼前的祸福,或以物喜,或以己悲,这样一种现实功利的眼光,多少反映了众人的愚钝和狭隘。所以,比较起众人,塞翁就不愧是一个智者。他能超越现实,放眼将来,而且从他的深层心理来说,他坚守着老庄所倡导的“无为”、“守静”的人生原则,这反而使他显得通达适然。如此说,倒并非是要兜售宿命论,因为彻底的宿命论将会导致消沉沦落,于人生极为有害。在这里,我们只是想从“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抽离出宿命论的精华,使人能以更深远的视野来洞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来获取人类智慧的灵光。 【相关名言】 福者祸之先也, 利者害之始也。 ——崔敦礼《刍言》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 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英国·培根 塞翁失马典源出处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释义用法 塞上老人丢失一匹马,马跑到胡地,人们来安慰他,老人说:“怎知这不会带来好处呢?”果然马又跑回,并带来胡马。可老人并不认为这是好事,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摔折了腿。不久边境发生战争,老人的儿子因腿断,不能去参战,保住了性命。后以此典表示祸福相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 用典形式 【塞马】 唐·杜牧:“冥鸿不下非无意,塞马归来是偶然。”清· 孙枝蔚:“塞马楚弓那足问,船中书画聊自娱。” 【塞翁】 唐·杜牧:“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塞翁。” 【失马翁】 唐·许浑:“遁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宋·陆游:“失马翁言良可信,牧猪奴戏未妨为。” 【折足忧】 唐·白居易:“龟灵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 【塞上马】 宋·王安石:“忘情塞上马,适志梦中蝶。”宋·曾巩:“塞上马归终反覆,泰山鸱饱正飞扬。” 【塞上翁】 清·马维翰:“远书底用问边鸿,得失因缘塞上翁。” 【塞上贤】 宋·苏辙:“斗鸡谁识城东老,丧马方知塞上贤。” 【塞上猜】 明·李东阳:“惊魂已脱池边险,往事无劳塞上猜。” 【塞翁马】 清·唐孙华:“忧喜塞翁马,得失楚人弓。” 【塞翁福】 清·吴元龙:“何如此马辞骖服,纵病还同塞翁福。” 【失马成福】 宋·陆游:“失马真成福,移山未必愚。” 【老翁失马】 清·黄遵宪:“大海走鳗寻有迹,老翁失马卜难知。” 【偶亡塞马】 宋·陆游:“偶亡塞马宁非福,太察渊鱼恐不祥。” 【得马生灾】 唐·元稹:“维鹈受刺因吾过,得马生灾念尔冤。” 【得马失马】 宋·黄庭坚:“作云作雨手翻覆,得马失马心清凉。” 【得马折足】 宋·黄庭坚:“得马折足祸,亡羊多歧悲。” 【塞儿坠马】 清·归庄:“塞儿坠马宁非福,扶杖看云且放怀。” 【塞上归马】 宋·苏轼:“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塞叟归驹】 清·王夫之:“楚人得亡弓,塞叟有归驹。” 【塞翁失马】 宋·陆游:“士师分鹿真是梦,塞翁失马犹为福。”清·赵执信:“伧父塞翁前失马,痴儿臧谷旋亡羊。” 【塞翁得失】 明·唐寅:“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 【马何预得失】 宋·陈与义:“马何预得失,鵩何了淹速。” 【倚伏占北叟】 清·钱谦益:“倚伏我应占北叟,兴亡君莫问南公。”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①者,马无故亡而入胡②。人皆吊③之。其父④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⑧。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⑨壮者引弦⑩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①术:指医术、占卜、星相等技艺。②胡:指匈奴。③吊:慰问。④父:对老年人的尊称。⑤遽:就,竟。⑥居:经过。⑦将:带领。⑧髀(bì):大腿。⑨丁:成年男子。⑩弦:弓箭。 【译文】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个善于方术的人。他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匈奴的住地。人们都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匈奴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可能是一种灾祸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的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唯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所以说福致祸,祸致福,转化是不可能到头的,此中奥妙深不可测。 【评说】 “塞翁失马”是一则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的经典寓言故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好事,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坏事,“塞翁失马”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很好地注解了《老子》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正确的得失观是符合辩证的思维方法的。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①而入胡,人皆吊②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③,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淮南子·人间训》 【注释】 ①亡:逃跑。②吊: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者。③髀:股部,大腿。 【意译】 有一个家离塞上不远的人,善于谋术。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逃到胡地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了一匹胡地的骏马回来了,大家又赶来祝贺。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会成为祸害吗?”他家里有许多好马,他喜好骑马,结果把腿都摔断了,大家都来安慰,他的父亲说:“这难道不能成为福份吗?”过了一年,胡人入塞侵犯,壮年男子持箭引弦参加战斗,靠近塞上的人,十有八九都死了,因为他的腿伤残,他们父子生命都得以保全。 【解说】 “塞翁失马”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国人在遭逢逆境或者顺境时,似乎总喜欢以这个故事为例证,来说服别人或说服自己。塞翁式的思维在某种程度影响了中国人的处事方式和人生态度,这决非夸大其辞,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时候,一个生动形象却包含着人生哲理的故事,比那些抽象深奥的哲学思想,更能够直接普遍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祸福相依,利害相伴,“塞翁失马”所给予的启示既有辩证法的成份,但更多的是一种宿命观点。我们不讳言这是唯心主义的产物,但宿命论在现实生活中却并非无可取之处。在寓言中,塞翁人生态度的乐观和坦然正是基于宿命论之上的,那种遇逆境不悲观,遇顺境不自满,并非一般人有此胸境气度。事实也是如此,塞翁失马,众人皆吊之;塞翁得马,众人皆贺之;众人的态度都是着眼于眼前的祸福,或以物喜,或以己悲,这样一种现实功利的眼光,多少反映了众人的愚钝和狭隘。所以,比较起众人,塞翁就不愧是一个智者。他能超越现实,放眼将来,而且从他的深层心理来说,他坚守着老庄所倡导的“无为”、“守静”的人生原则,这反而使他显得通达适然。如此说,倒并非是要兜售宿命论,因为彻底的宿命论将会导致消沉沦落,于人生极为有害。在这里,我们只是想从“塞翁失马”的故事中,抽离出宿命论的精华,使人能以更深远的视野来洞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来获取人类智慧的灵光。 【相关名言】 福者祸之先也, 利者害之始也。 ——崔敦礼《刍言》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 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英国·培根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近塞上②之人,有善术者③,马无故亡④而入胡。人皆吊⑤之,其父曰:“此何遽⑥不为福乎?”居⑦数月,其马将⑧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⑨者引弦⑩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11)。此(12)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3)。 【注释】①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②〔塞(sài)上〕这里指长城一带。 ③〔善术者〕精通术数的人。术,术数,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这类的迷信活动。 ④〔亡〕逃跑。 ⑤〔吊〕吊慰,表示慰问。 ⑥〔遽(jù)〕就。 ⑦〔居〕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⑧〔将〕带领。 ⑨〔丁壮〕青壮年男子。 ⑩〔引弦〕拉开弓弦。 (11)〔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12)〔此〕这样。 (13)〔保〕保全。 【译文】古时候,居住在靠近长城边塞的百姓当中,有个精通术数的人家。一天,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逃跑到外族地区去了。邻居都去安慰他,这家的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变为有福气的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跑失的马带着外族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来祝贺,他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变为灾祸呢?”他家有很多好马,他儿子喜好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跌断了腿。人们都来安慰,他父亲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成为有福气的事呢?”过了一年,塞北外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召参战,十分之九的人都丧了命。唯独塞翁的儿子因跛脚而免于出征,父子俩都保全了性命。 字数:700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67-268页. 塞翁失马
《淮南子·人间》的要旨是说明“人间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几”。《塞翁失马》所塑造的便是一个知“得失之端”的善术(擅长道术)者的形象。 在作者笔下,这个善术者的思维方法玄妙莫测。他的马无缘无故地丢失了,这本是个损失,人们都来安慰他。这个老头(父,fu,对老年人的尊称)却说:“这难道不会变成一件好事吗?”过了几个月,他的马果然带了一群北方骏马归来了。这本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人们都来祝贺。他却说:“这难道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吗?”家里有了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骑,不幸跌断了大腿。这本是一个悲剧,人们都来慰问。他却说:“这难道不会变成一件好事吗?”过了一年,外族入侵,边地的青壮年应征对敌作战,牺牲者达十分之九。这家却以伤残缘故,父子幸得保全。 在作者眼中,这个善术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以众人之“贺”为喜,也不以众人之“吊”为忧,而是独具慧眼,“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他不但看到了“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的一面,而且想到了“祸福之转而相生”的一面, 因而能够“事知所秉,动知所由”,方寸不乱, 在纷繁变幻的现实面前,始终保持“清静恬愉”的个性。透过表层,可察底蕴。宣扬“淡泊无为,蹈虚守静”的道家观点,就是作者描画“失马塞翁”这一形象的旨意。 这则寓言所揭示的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观点,是颇有辩证因素的。但它所宣扬的在祸福、利害面前人们只有“无为”、“守静”、默认、等待的思想,则是消极的。至于以“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的义勇壮烈情状作为陪衬,宣扬其子以跛幸存,独得其福,格调就更低了。后世用“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得马,焉知非祸”来说明坏事和好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凡事不可绝对化,则是创造性地发挥了这则寓言的积极面。 塞翁失马【题解】 本文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题目为编者所加。塞翁失马,意指边塞上一位老人丢失了马。本文用“失马”、“得马”、“儿子摔伤”、“父子保全”这富于曲折变化的小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道理。尽管塞翁当时对祸福的认识是从个人的利益出发的,但我们现在品味这个故事,仍可认识其不朽的价值。它告诉我们:千万不要孤立、静止地看待得失,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好事,反之亦然。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则寓言通过塞翁不以一时失利而忧,不因一时得利而喜,坦然对待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的故事,反映了他对待祸福的辩证观点,刻画了一个智者的形象,也启发了我们:人的祸福、得失、成败等都处于一种相对的矛盾状态中,它随时可转化为对立的状态。 作者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刻画塞翁的形象,突出了他的独特见解和鲜明性格。当人们都认为是不幸的事时,他却认为可以得福;当人们都认为是福时,他却认为可以变成祸。他的见解是如此与众不同,而事态的发展恰又证明了他的预测,既突出了他见解的独特,又烘托了他冷静自若、不为暂时的得失所动的性格,同时也与他“善术数”的本领相照应。 全文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故事集中。故事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发展,写出了“祸—福”、“福—祸”、“祸—福”三次矛盾转化,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周而复始的矛盾运动,而这一切又围绕着马来写,虽曲折变化而中心不变。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后以此典形容祸福相倚,彼此转化,难以预测。赵必𤩪《沁园春·归田作》:“叹塞翁失马,祸也福也,蕉间得鹿,真欤梦欤。” ☚ 塞马得失 三朝臣不遇 ☛ 塞翁失马借指转祸为福,逢凶化吉。宋魏泰《东轩笔录·失马断蛇》: “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有柬别之,曰: ‘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楚相断蛇,后必有福。’ ” 塞翁失马【出处】 《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bi),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sàiwēng-shīmǎ塞: 边塞。翁: 老人。原意为边塞老人丢失了一匹马。典出《淮南子·人间训》。 塞翁失马sàiwēng-shīmǎ比喻坏事也可能变成好事。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成〉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成好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喻为暂时受损,却因此得到好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坠而折其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后多与“焉知非福”连用。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淮南子·人间》:“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后用“塞翁失马”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和好事可以互相转化。宋·魏泰《东轩杂录》:“曾布为三司使,论市易被黜,鲁公(曾公亮)有柬别之,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有福。’”也作“塞翁得马”。清·李渔《比目鱼·耳热》:“精神乏,安心要把驴儿跨,又谁知塞翁得马,塞翁得马。”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 塞翁失马塞翁丢了马。喻指祸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古时候,西北边塞住着一位老者,人们称他塞翁。有一次,他的马跑丢了,人们都来安慰他。塞翁并不伤心,说:“这难道就不是好事吗?”果然几个月后,他家的马回来了,还带来了匈奴的几匹骏马。人们又都前来庆贺,塞翁却担心可能带来祸患。几天后,他的儿子骑马摔断了大腿。至此,他又说:“这难道就不是好事吗?”一年后匈奴入侵,青壮年都被拉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在了战场上,而他的儿子却因为是个瘸子免遭一死。(见《淮南子·人间训》) 塞翁失马 意为一个人有时蒙受损失,反而会引出好的结果。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塞上有人丢失了马,别人来安慰,其父亲说怎么就知道不是好事呢,果然数月后,这匹马还带回一匹骏马。故有道是“塞翁失马犹为福”。 字数:99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否极泰来 心坚石穿 ☛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淮南子》中说,住在边塞的老头丢了一匹马,不久这匹马带着另一匹马回来了。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但因此而得到另外的好处。‖“塞”不读sāi,读sài。 ☚ 人财两空 失而复得 ☛ 事情变化 事情变化事情已经过去:时移事去 时移事迁 ☚ 事物的变化 世事变化 ☛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Saiwengshima形容福、祸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卷十八《人间训》。故事梗概是:我国西北边塞一带有一位善于骑马的人。他的马无故跑到塞外匈奴那边去了,邻人都来安慰他。父亲说:“怎么知道这不会成为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的马带着匈奴的好马回来了。邻人特来道喜。父亲说:“谁说这不会变成坏事呢?”他的儿子喜欢骑马,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邻人又来慰问。父亲说:“怎么知道这不会成为好事呢?”过了一年,匈奴发兵来侵犯。身体健壮的青年都去服役参战,多数人战死,而这家的儿子因为是瘸子,保住了性命。所以说,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种变化是没有穷尽的。这个故事说的好事和坏事,是以一家的私利为标准,不足为取。但它所表现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福与祸是两个对立的方面,但它们并不绝对对立,依着一定条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看待其他问题也应如此。矛盾双方既可以相互依存,又可以相互转化,关键是要有适当的条件。 ☚ 刻舟求剑 盲人摸象 ☛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后以此典形容祸福相倚,彼此转化。宋·陆游《贺蒋尚书出知婺州启》:“鲁人获麟以为不祥,虽爱憎之叵测;塞翁失马未必非福,抑倚伏之何常。”宋·李廷忠《谢王枢使荐举启》:“塞上之马,屡得而屡亡;梦中之蝶,孰非而孰是?” ☚ S 三黜 ☛ 塞翁失马sai weng shi mathe old frontierman losing his horse—a blessing in disguise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解义】塞:边塞。比喻坏事有时反而可以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西北边塞地方,有个精于道术的人。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为了这件事,他很懊丧,饭菜不思。邻居们知道这件事后也感到惋惜,都来安慰他,叫他不要过于气闷。 塞翁失马sài wēnɡ shī mǎ塞:边塞。比喻祸福可以相互转换,坏事可能变为好事。《淮南子·人间训》:“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塞翁失马sài wēnɡ shī mǎ【释义】比喻祸福无常,不能以一时定论。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比喻坏事可能变为好事,不利的情况可能变为有利的情况。程乃珊《金融家》二○:“以世界之大,因而引起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无奈之事,也是屡见不鲜的,所谓~,因祸得福嘛。” 塞翁失马sàiwēnɡ-shīmǎ塞:边塞。《淮南子·人间训》载:古代北面边塞上有个老翁丢了一匹马,后来这匹马带了许多匹好马回来。后以“塞翁失马”比喻暂时的挫折与损失。也比喻因祸得福,坏事变为好事。常与“焉知非福”或“安知非福”连用。 塞翁失马sài wēnɡ shī mǎ解释 塞:边塞。翁:老头。比喻祸福相倚,坏事变成好事。 塞翁失马sài wēnɡ shī mǎ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解义】 塞:边塞。比喻坏事有时反而可以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sài wēnɡ shī mǎ塞: 边塞。翁: 老人。这是《淮南子·人间训》里的寓言故事: 边塞上有个老头丢了一匹马,别人都替他惋惜,来安慰他,他却认为说不定会是件好事。果然,不久这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另一匹好马。后来就以“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可能引出好事。冰心《关于女人》:“人生的路线,曲折得很,~,安知非福?” 塞翁失马sai weng shi ma塞翁:住在边塞的老头儿。据《淮南子·人间训》记载,边塞有个人丢了匹马,他父亲说:“怎么知道这不是好事吗?”不久,这马还带着另一匹马回来了。后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挫折,却可能因此而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变为好事。 塞翁失马sàiwēng-shīmǎ塞:边塞。翁:老年男子。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记载:古代边塞上有个老头儿丢失了一匹马,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丢失马未必就是坏事。数月后,这匹马竟领了一匹骏马回来。今比喻因祸得福,坏事也可能变为好事。常与“安(哪里)知非福”连用。 B33M【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比喻虽然暂时遭受损失,也许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好事。塞翁:住在边塞的老头儿。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或城关。常与“安知非福”连用。 塞翁失马sàiwēng-shīmǎ〔主谓〕 比喻人的福祸可以转换,坏可能变好,好也可能变坏,常与“安知非福”连用。语本《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宋·陆游《长安道》:“士师分鹿真是梦,~犹为福。” 塞翁失马sài wēng shī mǎ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载,古代边塞上有个老人失了一匹马,后来这匹马又带了一匹好马回来。比喻眼前的损失,可能带来以后的好处。现多比喻坏事可以转化为好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