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 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1978年以前,由于受全省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衣着在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很小,而且衣着式样极为单调。1956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6.60元,占全部生活费支出的10.3%。以后,棉布等实行票证供应,更加抑制了人们的消费,居民穿着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96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3元,比1957年增长38.55%;1965年,居民衣着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22%,比1957年仅增加1.88个百分点。80年代以后,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衣着由单一化向多样性的趋势发展。1981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为48.96元,占生活费支出的比重为12.49%;1988年人均衣着支出142.08元,占生活费支出的13.9%;到1992年人均衣着支出205.60元,比1981年增长1.55倍。 表8-1-23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服装消费量
衣着消费数量增加,衣着面料趋于高档 194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棉布2. 8米,到1981年人均消费4.04米。随着化纤工业的发展,针纺织品日益丰富,改变了人们穿着以棉布为主的单一局面。近几年城镇居民棉布消费量明显下降,1992年人均棉布消费量下降到0.61米。呢绒、绸缎的购买量大幅度上升,1981年人均消费量分别为0.06米、0.18米;1992年分别达到0.15米和0.25米。1988年全省城镇居民平均每人购买1件呢绒、绸缎服装支出34.67元,是购买棉布支出的4.4倍;人均购买化纤布服装3件,支出8.13元,是棉布支出的3.6倍。随着衣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档衣着拥有量在城镇居民家庭中不断增加。1988年末,每百户拥有毛皮大衣16.3件,呢大衣146.7件,毛料服装299.6件。 衣着消费向成衣化方向发展 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购买成衣的数量很少,大部分是自己缝制,衣服破了,补补再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在人们头脑里占据多年。直到80年代初,这种观念才开始淡薄,家庭制作衣着减少,成衣购量增长。1988年,全省城镇居民购买各种服装支出与购买布料支出的比例为1.6: 1。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成衣支出为111.40元,比1981年增长6.98倍;人均购买成衣数量4.02件,比1981年增长2.43倍。 衣着消费追求多样化、配套一体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社交活动增多,消费观念进一步更新,更加着意于衣着、容貌、装饰上的美化。各种款式的服装变化周期短,衣着需求趋向多样化。穿西服、夹克衫、裙服、运动服、风雨衣、羽绒服、毛呢大衣、裘皮大衣、旗袍、牛仔裤等的人逐步增多。同时,人们日益注重服饰的配套一体化,讲究四季服装与鞋、帽、袜子、围巾、背包、头花等配套与颜色、款式等的相协调。1988年全省城镇居民家庭,用于购买衣、帽、鞋、袜、床上用品、装饰用品的支出,人均为65.7元,占全部衣着支出的46.2%,每百人购买床褥单37条,购买各种鞋198双(其中每两人购买皮鞋1双)。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布制服装、化纤服装、呢绒服装、绸缎服装、针织服装、床褥单的数量分别为0.32件、1.2件、0.13件、0.07件、1.27件、0.10条。1992年城镇居民在购买衣着消费支出中,购买各种鞋袜支出48.17元,比1981年增长5.17倍。其中,购买布鞋、塑料鞋支出占购买各种鞋的支出比重由1981年的14.61%下降到1992年的4.22%,而购买皮鞋的支出所占比重则上升到1992年的52.76%。1992年城镇居民人均购买各种鞋的数量为1.17双,比1981年增长1.10倍,其中,皮鞋数量为0.61双,增长96.77%。 ☚ 四 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 农村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