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城中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城中谣 城中谣汉代歌谣名。始载于《后汉书·马廖传》,《玉台新咏》卷一选录题作《童谣歌》,《乐府诗集》载入卷八七《杂歌谣辞》。清吴兆宜《玉台新咏》注曰:“《后汉书》:前世长安《城中谣》,言改政移风,必有所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据此,歌谣始传唱于西汉都城长安。词曰:“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讽咏了当时长安城内贵族妇女所时尚的高发髻、阔眉毛、大袖筒的妆饰。由于“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对应规律,京城时妆被四方各地争相效仿,而且变本加厉地发展到了可笑的地步。歌谣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极为生动地反映了这种上行下效、恶滥蔓延的社会风气。东汉马廖曾引用这首歌谣来说明“吏不奉法,良由漫起京师”(《后汉书·马廖传》),认为一切不良风气、腐败现象的滋延,其根源皆在统治者的倡导。由此可见其社会影响之大。六句歌词都是比喻,用形象来发议论,加上适当的夸张,遂使这首民歌在辛辣的讽刺中带着几分含蓄和幽默。 ☚ 淮南王歌 京都谣 ☛ 城中谣
京城里的仕女喜好把发髻梳得高高的,四方都市的仕女就仿照这模样,把发髻梳得一尺高;京城里的仕女喜好把眉毛画得宽宽的,四方都市的仕女就仿照这模样,把眉光画得占半个额头;京城里的仕女喜好穿宽大的衣袖,四方都市的仕女就仿照这模样,用整匹绸缎来做袖子。这就是《城中谣》勾画出的汉代风俗画。 在汉代,一方面是下层人民谋生维艰,饥寒交迫,另一方面是“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车服僭上无限”(《汉书·食货志上》),“公卿列侯亲属近臣,或乃奢侈逸豫。吏民慕效,寝以成俗” ( 《汉书·成帝本纪》)。上流社会弥漫着攀比豪富、追求享乐、竞相奢靡的风气。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也曾提出反腐倡廉, “故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并发表了一系列提倡节俭的诏令。但他们只是装装样子而已,并没有真正以身作则、认真实行。如元帝大采宫女,甚而至于“画图省识春风面”,成帝迷恋酒色,大封王氏外戚,贵宠赵氏姐妹,纵容他们穷侈极欲,因此社会风气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好转,正如东汉章帝时卫尉马廖在上疏中所指出的“然而奢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也就是说,“上行下效”, “上梁不正下梁歪”。决定社会风气好坏的,不在于上面怎么说,而在于上面实际上怎么做。《城中谣》这首民歌,就是针对汉代社会风气有感而发的。它以嘲讽的口吻,夸张的手法,漫画式的笔调,对仕女梳妆打扮竞相仿效的社会风气作了生动地描绘,深刻地说明了“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的道理。诗外题旨深沉而清晰,耐人寻味。 城中谣高髻、广眉、大袖,是西汉时都城长安城内时髦的妆饰。由于京城内崇尚这种妆饰,所以全国各地纷纷仿效。因不得其法,结果,仿效得走了样,闹得不伦不类,谬之千里。这首民歌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 这首民歌的大意是:京城的人喜好高高的发髻,全国各地就会将发髻梳得高达一尺;京城的人喜好宽阔的眉毛,全国各地就会把眉毛画得占去半个额头; 京城的人喜好宽大的衣袖,全国各地就会用一整匹丝绸来做衣袖。 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往往与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有密切关系,一般都先兴起于宫廷之中,然后流行于京城,最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可谓“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这首民歌,在表现手法上,不是单纯地列举种种现象,而是用夸张的手法,将 “城中”和 “四方”相对比、相对照,说明 “城中”怎样,“四方”又是怎样。这样,两相对照,给人以异常强烈鲜明的印象,将“上行下效”的道理表现得很深刻、很透彻。 这首民歌简洁明快,既是对当时社会风尚的一种夸张描绘,同时也体现了民谣诙谐活泼的风格,起到了巧妙地讽刺时尚的作用。 城中谣[汉]民歌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此诗收在《乐府诗集》第八十七卷,属《杂歌谣辞》,为乐府古辞, 《玉台新咏一》题作《汉时童谣歌》。本是西汉时期长安的歌谣,东汉章帝时被卫尉马廖引用来劝勉其妹妹马太后保持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马廖在上疏中的一段话颇得诗篇要旨,他说: “百姓不足,起于世尚奢靡。故元帝罢服官、成帝御浣衣、哀帝去乐府,然而奢费不息,至于衰乱者,百姓从行不从言也。”(见《后汉书·马援列传·附马廖传》)也就是说,社会风气是由居上位者的实际行动所决定的。统治者实际上喜欢什么,追求什么,直接影响着社会的习尚,决定着人民的思想面貌。 据《汉书》载,元帝刘奭于初元五年四月下诏“罢角抵, 上林宫馆希御幸者,齐三服官” (《元帝本纪》);成帝刘骜于建始元年秋“罢上林宫馆希御幸者二十五所”,永始四年又下诏指责奢侈风气:“公卿列侯亲属近臣,或乃奢侈逸豫。吏民慕效,寝以成俗” (《成帝本纪》),大概也有亲自穿洗过的衣服的行动;哀帝刘欣之即位两个月,就下诏: “郑声淫而乱乐,圣王所放,其罢乐府。”后来又下了一系列提倡节俭的诏令。但是社会风气并没有因此而好转,而且继续奢侈浪费不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说的和作的不一致。《汉书·本纪》记载,元帝大采宫女,甚而至于“画图省识春风面”;成帝“湛于酒色”,大封王氏外戚,贵宠赵氏姊妹,纵容他们穷侈极欲:哀帝也并未真心从根本上整治奢侈风气,往往是裁削了这一部分贵族的封邑(如王氏外戚)又增加了另一部分贵族的封邑(如刘氏皇族),这就使得他的一些节约诏令对弥漫整个社会已久的奢侈风气犹如杯水之于车薪,根本无法抑止。 《城中谣》就是针对这些情况有感而发的。 诗篇选取四方都市都摹仿京城的梳妆打扮这一典型事例,用夸张的手法,漫画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社会风俗画。而全诗的诗眼在于一个“好”字。所谓“好”,并不光指口头上提倡什么,而且包括并且主要是指实际上喜欢什么,追求什么。元帝、成帝、哀帝口头上并不是没有提倡节俭廉洁,但实际上却有许多大违本旨的行为,致使下面效法,奢靡不息。这就如同仕女社会一样,尽管口头上标榜什么肃穆静恭的女德,实际上却是赶时髦成性。京城里的仕女喜欢把发髻梳得高高的,四方都市的仕女就敢梳上一尺高的发髻;京城里的仕女喜欢把眉毛画得宽宽的,四方都市的仕女就敢把眉毛画得占半个额头;京城里的仕女喜欢穿宽大的衣袖,四方的仕女们就敢用整匹的绸料来做袖子。仕女如此,整个社会何尝不是这样?诗人用三个简单的比喻,把“上行下效”这一社会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事情的发展完全证明了诗篇所寓的道理。马太后没有辜负哥哥的一片苦心,终于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节俭太后。并以身作则,影响了一代风气,使上下恭俭成风。(事见《后汉书·皇后记·明德马皇后纪》。)而到了东汉后期,梁冀擅朝,与妻子孙寿竟相奢靡,上下贪残成风,风气大坏(事见《后汉书·梁统传·俯梁冀传》)。孙寿又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等妖媚姿态, “京都歙然,诸夏皆仿效”(见《后汉书·五行志(一)·服妖》)。搧起了一股淫荡之风。终于被双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传世的笑柄。 以史为镜,可以正今。诗篇留下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供我们思考:在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作为“居上位者”的党员干部应该喜欢什么、追求什么?怎样来塑造自己的形象?带给社会一种什么风气? 《城中谣》城中谣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是东汉初流行在京城长安的一首童谣,收在《后汉书·马廖传》中。这首诗被马援之子马廖上疏皇太后时引用,目的是讲“上行下效”的道理。马廖上疏劝皇太后行德政,说“夫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他举历史上的事例为证: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小腰,宫中多饿死。”又举了当时百姓口中流传的这首民谣为例,指出“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师”。说的是京城的一举一动。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对全国的影响都很大。实则指出宫中的影响更大。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这里的“城”指京城长安; “高髻”,修饰得高高的发式。 “高髻”、 “广眉”、 “大袖”皆为西汉时京城妇女流行的妆饰。诗中说:如果京城里的人喜欢高高的发式,那么四面八方的人们就会把发式修饰得比京城的人还要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其中, “广眉”指宽眉; “且”,将。句意是:京城里的人若描宽眉,四方的人们就会把眉毛描到占半个额头那么宽。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京师流行宽大衣袖,那么外地人就会用整匹帛去制做衣袖!全诗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写出四方学京城的效果,借以说明“上行下效”的严重性。重叠的形式也正是民谣的特点,便于记忆,便于说唱,便于流传。 城中谣东汉歌谣。《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作者不详。据《后汉书·马廖传》,马援之子马廖上疏皇太后时引用这首歌谣,说明上行下效的严重性:“前世长安《城中谣》,言改政移风,必有其本,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其辞如下:“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为:城中时兴高发髻,四方的人就把发髻梳得有一尺高;城中时兴描宽眉,四方的人就把眉毛画得有半个额头那么宽;城中时兴大衣袖,四方的人就用整匹布去做衣袖。全诗用十分夸张的手法描写四方学京城的荒唐效果,采取民谣常用的重叠的手法,生动形象,便于记诵。 城中谣chéngzhōngyáo〔偏正〕 东汉时的童谣。后用以比喻上行下效。《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城中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高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