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垦荒;拓荒kāihuānɡ kěnhuānɡ tuòhuānɡ【同】 都是动词;都表示开垦荒地,把荒地开辟成可以种植的土地;不能带宾语;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不能用于“把”字句和“被”字句;后面都可以加“者”,构成合成词“开荒者”、“垦荒者”、“拓荒者”。 【异】 “开荒”侧重于在荒野上开出田地来;通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例]~种地,发展生产。“垦荒”侧重于在荒地上翻土,使土壤松碎可以种庄稼;多用于书面语。[例]这支部队在边疆~,生活十分艰苦。“拓荒”侧重于辟出和拓展出田地来;书面语,书面语色彩比“垦荒”浓;在后面搭配上“者”,即“拓荒者”,多用于比喻;“开荒者”、“垦荒者”不用于比喻。[例]~者的辛勤劳动使这块荒地变成了良田。 【反义】 开荒—丢荒 撂荒 抛荒/ 垦荒—丢荒 抛荒 撂荒/ 拓荒—丢荒 撂荒 抛荒 垦荒kěnhuāng开垦荒地。 【同】开荒 拓荒 垦荒kěnhuāng〈动〉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大量垦荒时代已经过去。 【同义】开荒│拓荒。 垦荒(同)开荒 拓荒 开垦 开垦垦(垦荒;垦草;垦辟;垦凿;耕垦;进垦) 起 菑 辟(辟地) 开拓 开芭 开凿 屯聚人员垦荒:开屯 锄地开荒:锄荒 迁徙垦荒:移垦 开垦土地:辟土 开垦荒地:开地 开荒(开荒田) 拓荒 辟除 辟草 开荒为田:起田 开田 开垦荒地,进行生产:垦殖 垦植 开垦荒山:开山 (开辟荒地:开垦) ☚ 开辟 挖掘 ☛ 垦荒land reclamation把荒地变为耕地的过程。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途径之一,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最基本的工程建设。 荒地资源 荒地是指尚未开垦种植或曾开垦而长期荒废的土地。包括: ❶生荒地。从未进行垦殖的土地,亦称“处女地”。 ❷熟荒地,亦称“撂荒地”。曾经开垦种植,但由于土地利用措施不当以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因受自然灾害、战乱等原因而荒废达3年以上的土地。熟荒地与休闲地不同,后者是为了恢复地力,在轮作周期中有意加以安排,并进行一定管理的土地。选择适宜农作的荒地的条件是: ❶气温要适于作物生长; ❷土壤要具备改良条件,土质适宜垦殖; ❸坡度小于25度; ❹水文条件适宜,如在有一定雨量能使旱作农业稳定生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或在有灌溉水源可供开发的干旱区。根据上述条件,中国农垦部门将宜农荒地分为四类。 一类荒地。指不需采取改良措施即可开垦的荒地。其土层深厚; 地形平坦,土壤无侵蚀; 不积水或排水条件良好; 无盐碱。 二类荒地。稍加改良即可开垦的荒地。其土层深厚; 地形为3~7度的缓坡地,有轻微侵蚀或沟蚀; 排水条件较差,需采取防洪排涝措施; 或有中强度盐渍化,是改良条件较好的土地。 三类荒地。改良后方可开垦的荒地。其水源困难,旱作不稳定; 或坡度较大,有中度侵蚀,需修筑梯田; 或长期积水,排水条件差,需采取较大型的防洪排涝措施; 或为重盐碱土,改良条件差,需采取较复杂的改良措施的土地。 四类荒地。即开垦困难的荒地。处于高寒地区,积温小于1200℃; 或无灌溉水源不宜旱作的干旱区;或坡度在25度以上; 或长期积水,排水条件很差,改良困难; 或重盐碱地,且改良困难的土地。 中国从1950~1979年陆续开垦荒地3266.6万公顷,尚有宜农荒地约3333万公顷,这些宜农荒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经过工程措施对土地进行改良后才能开垦利用。 垦荒方式 现代垦荒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边远地区的大片荒地,由国家投资建设国营农(牧)场进行大规模开垦,或利用国家的农业机械开荒,然后移民耕种; 另一种是离现有农村较近的小片荒地,一般多由群众开垦利用。垦荒一般分三步进行: ❶实地勘测调查。首先进行地形测绘和现场综合调查,查清荒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情况,以及有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特点。然后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和可行性论证,提出土地利用方向,以及土壤改良、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的相应措施,为制定垦荒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❷规划设计阶段。根据调查数据及资料,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用地,科学安排山、水、田、林、路、渠及居民点建设规模的方案。 ❸开发建设阶段。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规划设计方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逐步逐项实施建设,建立有利于生产、生活和农、林、牧、副、渔、工、商、服务综合发展的新的合理的生态系统。小片荒地的开发,规划设计可以从简。 垦荒与生态平衡 垦荒过程必然会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垦荒和生产建设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保护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如保护森林,避免毁林开荒; 保护草原,切忌破坏草原开荒; 保护水土资源,不能陡坡开荒; 缓坡地垦殖也应兴建水土保持工程,以防水土流失; 为保持和发挥江河湖泊的调蓄水作用,防止洪涝灾害和保护水产资源,不宜轻易围湖、围江造田; 围海造田也应十分注意水产养殖,海岸带建设和入海潜流工程的蓄水、排水能力,以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垦区建设,还应防止大气、水域和土壤污染。 垦荒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艾青《大西洋》诗: “我们是土地的耕耘者,是手拿镰刀的人,是垦荒的人,是牧畜的人。” 垦荒也叫开荒或开垦荒地。扩大农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途径之一。广义的垦荒是指把宜于进行农、林、牧生产的荒芜土地资源,加以开垦种植农作物、林木或牧草等。狭义的垦荒仅指把宜农的荒芜土地进行耕翻,扩大耕地面积,种植各种农作物。 垦荒可以缓和人多地少的矛盾; 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 满足新建城市和工业基地对于农产品的需要; 平衡现有耕地的分布状况,实现农业的合理布局。 根据我国荒地资源分布的特点,应采取国家开荒和集体开荒并举的方式。集中连片的国有荒地,大多分布在边疆或人口稀少地区,适于国营农场垦荒和移民垦荒。各地区的小片荒地,应组织集体经济单位开荒。零星荒地,也可以包给个人就近垦殖。 垦荒 垦荒“开垦荒地”的简称。一般指未加利用的宜农、宜林、宜草的荒芜土地资源,进行翻耕,转变为耕地。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总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垦荒的方式主要有: 边远地区的大片荒地,主要由国家建立国营农场进行大规模开垦,或由国家组织移民开荒耕种; 近距离的小片荒地,主要由集体经济单位和农民群众开垦利用。我国可垦荒地不多。开垦荒地必须从长远利益出发,在不损害水土保持和保护森林、草原和水产资源的前提下,加强垦荒中的实地勘测调查,因地制宜、有计划地进行。 ☚ 农田基本建设 军垦 ☛ 00004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