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稱“墩”。一種坐具。有木墩、蒲墩、繡墩、瓷墩等類。古人跪坐,膝下設墊,有的以蒲、棕等物編成圓形坐墊,稱爲“坐團’,蒲编者稱“蒲團”,棕織者稱“棕團”(“棕”亦作“椶”)。改爲垂足而坐後,坐團加高,漸變爲形似墩的坐具,稱之爲“坐墩”。宫廷、官府及富貴人家將墩做成小鼓形,刺以文繡,因稱“錦墩”。宋代出現瓷製坐墩,其形如覆盂,漏花錯彩,式樣繁多。據宋·張邦基《墨莊漫録》載,宋學士王珪召對蕊珠殿,設紫花瓷坐墩令坐。陶瓷坐墩延用至明清,今公園内亦間有陶墩。坐團仍見農村使用。《宋史·丁謂傳》:“〔帝〕遂賜坐。左右欲設墩,謂顧曰:‘有旨復平章事。’乃更以杌進,即入中書視事如故。”《前漢書平話》卷下:“〔田子春〕禮畢,大使賜墩而坐。”明·文震亨《長物志·器具》:“坐墩,冬日以蒲草爲之。”參閱清·朱琰《陶說》。

瓷坐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