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均输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均输论原意为“齐劳逸而便贡输”(《盐铁论·本论》)。西汉桑弘羊制定的一种财政政策。当时,各郡国贡品输京因运输过久有如下弊端:一是长途运输使贡品变质;二是土特产抵京和其他地区土特产相比可能成为次品;三是贡品抵京后,其买价常不足以偿其运费。其措施是各郡国的贡品,除质量特优者仍然要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可由当地办理均输官吏运往邻近高价地区出售;或将贡品折收现金,另将当地所丰产而又价廉的商品运到高价地区出售。以减少运送贡品的损失和各郡国送贡品的麻烦,减轻劳动人民运送贡品的痛苦,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继后,唐代刘晏、北宋王安石等把它们基本精神在实践中进行运用。 均输论 均输论西汉桑弘羊创议采取“均输”措施,以减轻各地运送贡品繁重和困难,增加政府收入的财政思想。元鼎二年 (公元前115年) 桑弘羊任大农丞,“管诸会计事”。当时,各郡国以本地土特产贡品输送进京,有的因长途运输而使贡品变质,有的运费浩大以至于政府买价已不足以抵偿。为解决这些弊端,桑弘羊提出“均输”之法:“乃请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各往往置均输盐铁官,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盐铁论·本议》均输者除少数独特贡品和某些质量特优贡品仍直接运送进京外,其他“谓诸当所输于官者,皆令输其土地所饶,平其所在时价,官更于他处卖之。输者既便,而官有利。”(《史记·平准书》) 此法减少了输送中的损失,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也减少了各郡国运送贡品的麻烦和百姓承担运送劳役的痛苦。经试办后于元封元年 (公元前110年) 大力推广。一年之后,即扭转了当时的财政困窘局面。《史记·平准书》称其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在汉昭帝始元六年 (公元前81年) 的“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对桑弘羊均输及盐铁酒专卖、平准等经济政策提出非议,指责推行均输平准“吏恣留难,与之为市”,“行奸卖平”,“释其所有,责其所无”,致使“百姓贱卖货物以便上求”(《盐铁论·本议》),遭受种种痛苦。桑弘羊则极力辩护,称实行均输、平准做到了“平万物而便百姓” (同上),“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欺”(《盐铁论·禁耕》)。桑弘羊的均输思想及均输法为后世理财家继承发展。中唐时刘晏将均输思想运用于粮食转运和常平业务,获得了较显著的成绩。北宋王安石继承桑弘羊的均输思想,在东南江淮地区推行均输法,也取得较大成功。南宋后因商品货币经济进一步发展,封建徭役退居到不重要地位,实物贡赋形态也主要表现为漕粮运输,故均输措施不再受到重视。 ☚ 盐铁酒专卖 平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