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灾害防治
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的防治。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球内应力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形、位移及地表物质所产生的有害过程和现象,如地震、地裂缝、构造断裂和火山等。地貌灾害是由于地球外应力作用导致的地表固体物质运动所产生的灾害过程和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水土流失、沙漠运移等。地质地貌过程本是地球自然演化过程的一部分,之所以形成灾害,与人类脆弱性的存在和不合理活动对环境稳定性的破坏有关。由于地质地貌灾害所具有的突发性或渐进累积性,以及人类行为对灾情形成的重要作用,防灾减灾首先需要提高对地质地貌灾害的理解和认识。灾害孕育、产生在日常生活之中,减轻地质地貌灾害需从调整人类行为入手,干预灾害形成的各方面的条件,提高防灾、抗灾和灾后恢复能力。
地质地貌灾害防治的策略有:
❶进行灾害研究与制图,弄清每种地质地貌灾害的成因、易发区域及严重程度、可能采取的预防措施并制成有关图件。
❷减少致灾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干预过程。如果岩溶突水,可以通过对矿区地质构造的详细研究和监测,在生产中避免破坏隔水层,以防岩溶突水。平原地区实行节水灌溉,减少地下水抽取量并通过洼地蓄水回灌,降低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以防地裂缝灾害。水土流失和风蚀严重的山地、高原地区,通过人工植树、种草,恢复和提高植被覆盖度; 采矿、修路时注意不要破坏坡体稳定性,以防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❸高度重视易灾区的开发规划和防灾管理。减少暴露,减轻处于危险的地方的人和财产的脆弱性。加固易灾地区的建筑物,对新的建筑物进行抗灾安全设防,建设防灾减灾工程; 在泥石流多发的山地地区,房屋建筑应避开泥石流通道; 高层建筑及水库选址,避开断裂带或岩溶渗漏区; 开展健康和安全活动等。
❹干预灾害形成的条件 (社会、环境背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教育和培训水平;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制定和实施资源、环境持续发展议程; 接受海外援助; 改进灾害反应和灾害管理。极端事件监测、警报 (如: 暴雨洪水、地震、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在深入研究区域灾害脆弱性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防灾减灾和灾害应急方案、紧急转移计划,以及应急人员、通讯、物资等准备; 协调、发挥灾害应急机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灾区群众的灾害应对作用,进行有组织的救援与救护、恢复和重建。
❺提高灾害知识和信息水平。普及、宣传灾害知识,进行灾害教育、培训,让人们了解灾害的成因、过程和防灾、自救的有关知识,提高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公众对灾害信息的接近能力,并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 进行救灾训练,对警察、军队、政府官员、工人等进行培训,对搜寻救护、灾害通讯、第一援助、灾害药品、灾后创伤治疗进行训练。
❻加强灾害综合研究。将灾害监测、预测预报、警报、预防、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灾害管理等纳入灾害系统的综合研究中,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信息和决策支持,以实现全社会共同减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