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表形状的科学。研究河流、冰川、海浪、风暴、物质的重力运动等对地表的侵蚀、沉积,由火山、地震等引起的地壳断层等。冰川地质学在加拿大地貌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北极地貌学、海岸地貌学、与第四纪(距今200万年)密切相关的气候变化在加拿大地貌学中也非常重要。 地貌学/构造地貌/气候地貌/应用地貌/灾害地貌/人为地貌/新构造学/风化作用/风化壳/陆地地貌类型/褶皱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坡地地貌/流水作用/流水地貌/河谷发育/溯源侵蚀/河床/河漫滩/河流阶地/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水系类型/河流袭夺/泥石流/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地表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水地貌类型/冰川地貌组合/冻融作用/冻土地貌/冻土地貌类型/黄土地貌/黄土地貌发育/风沙作用/风蚀地貌/风积地貌/荒漠类型/海蚀作用/海岸地貌/海蚀地貌/海积地貌/海岸类型/海底地貌/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中脊/岛弧/岛屿/半岛/湖泊地貌/湖蚀地貌/湖积地貌/火山地貌/熔岩流地貌/地貌图类型/地貌剖面图/地貌素描/野外地貌调查 ☚ 中学地质课外活动小组 地貌学 ☛
地貌学 地貌学dimaoxue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成因、发育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复杂多样,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大陆、海洋、山地和平原,小的如冲沟、溶洞、冰斗、沙丘等。地表形态虽然复杂多样,但是,它们都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内力是指来自地球内部的营力,主要是由放射性元素蜕变放出的热能、重力能、化学能、对流能等。内力作用造成地壳的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从而引起岩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一般不易为人们所察觉,但在长时期作用下,对地貌形成起着巨大的影响,但有时也会发生突发性活动,如火山与地震。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驱动下,通过大气、流水、生物等作用对地球表面进行作用,其中包括岩石的风化作用、块体运动、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地貌发育过程中,内外力作用是同时出现、互相作用、相互影响的,只不过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有主次之分。例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区是年轻构造活动区,构造抬升速度超过剥蚀速度,是以内力作用为主的地区,因此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地区,称之为“世界屋脊”;相反,华北平原是处于不断下降地区,在那里堆积作用十分旺盛,周边山地的河流携带大量搬运的碎屑物质堆积在低洼地区,逐渐地形成了广阔的大平原。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内外力作用也会转化的,当高地经过外力作用被剥蚀成低地,而低洼地区大量堆积,从而使地壳表面负荷失去平衡,引起地壳上升或下降; 有时地壳由下降的堆积区转变为上升的剥蚀区,形成了由低地向山地或高原的变化,这就是“沧海桑田”的道理。地貌发育除受到内、外力作用外,还与地表组成物质 (包括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 和作用时间有关。地质构造控制着地貌形态的基本轮廓,而岩石性质的差异,也可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内、外力作用的时间长短,也使地貌形态有所不同。总之,地貌发育是受到内、外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的影响,使地球表面形成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 地貌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貌知识。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早在西周 (公元前8世纪) 的 《诗经·大雅·笃公刘》 中已经知道周人已在不同地形部位进行垦耕,并已有“岗”(丘陵)、“塬”(平原)、“隰”(低湿地)等三种地貌类型名称。在公元前4至3世纪时的 《山经》和《禹贡》中,已有区域地形的记述。《山经》中已将我国分为5个走向系统,即分为南、西、北、东、中,并记载了每个系统中起首、结尾和伸延方向,其中不少山名使用至今。《禹贡》中对我国东部地区划分为九州,对山川大势和土壤类型进行阐述。北魏郦道元在阅读大量地理著作的基础上结合他自己的实地考察访问,为《水经》作注,写出一部比较完善的水道地理著作,称为《水经注》。在《水经注》中,他记述的河流水道有1,252条,并对每条河流流经地区和沿河地形、气候等作了详细叙述。唐代颜真卿任杭州刺史时,在今江西省南城县的麻姑山顶一座古坛附近发现了螺蚌壳化石,他认为这是沧桑变化的遗迹。北宋沈括在1074年到河北西路察访时,见太行山麓有“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认定这是“昔之海滨”,从而提出了海陆变迁的确证; 此外,他认为太行山以东的大陆是由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沉积而成,从而正确地解释了华北平原的形成。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三者关系有明确的认识,指出高山与深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陆地也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太行山麓曾是昔日的海滨。明代徐霞客所著《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对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的类型、成因、分布和区域特征的阐述最为精辟,堪称喀斯特地貌科学史上的经典著作。清初孙兰在总结前人对流水侵蚀作用的认识以及他本人在野外观察到的高地被散流剥蚀、山地被暴流溪水冲蚀和堆积等事实的基础上,提出了 “变盈流谦”的理论。他把侵蚀和堆积看作为地貌发育过程中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他写道:“变盈流谦,其变之说亦有可异者。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者。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排河入淮,壅水溉田,起险设障,久久相因,地道顿异。因变而变者,如土壅山崩,地震川竭,忽然异形,山川改观。如此之类,亦为变盈流谦”。从上文可知,“因时而变”即渐变因素,“因变而变”即突变因素,加上他重视人为因素影响,使流水地貌发育理论更趋完善,是对地貌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开发的需要,18世纪以来,不少国家派出了探险队、考察队,对各大洲进行考察,并对所见的地貌形态进行描述。19世纪后半期,地质、地理工作者对地表形态、侵蚀堆积作用做了大量的记述和解释工作,但还是以描述为主,缺乏系统理论概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地貌学进入一个新阶段。美国地貌学家W·M·戴维斯于1899年创立“地理循环”学说 (又称侵蚀循环),他把地貌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的发育模式,每个发育阶段都各具不同的地貌特征,发育到老年期后,已达到准平原状态。当地壳再次上升,河谷再次下切,形成幼年期地貌形态,如此反复进入下一个侵蚀轮回阶段,这种发育过程就是地理循环的基本含义。这种学说对从描述地貌阶段向定性分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他应用发展的观点说明地表形态的发展,并考虑到营力、构造和侵蚀阶段对地貌发育的作用。但是这一学说把内、外力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归结为简单的封闭过程,把复杂的地貌发育过程机械地描述成一成不变的循环过程,这是不符合地貌演化的基本规律的。1924年,德国地貌学家W·彭克在《地形分析》一书中,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可以根据斜坡剖面形态分析内外力作用的特征,此外,还提出山坡后退学说用以研究地壳运动方向和速度。20世纪50年代,地貌学开始注意外动力的数理分析和定量研究。60年代以后,随着内外动力研究的进展和实践应用的需要,地貌学的分支学科迅速发展,主要有构造地貌学、气候地貌学、动力地貌学和应用地貌学等,其中尤以动力地貌学发展较快,并形成了河流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喀斯特地貌等分支学科,大大地促进了地貌学的发展。随着物理探测、遥感技术、年代测定、微体古生物等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有效地促进地貌学向定量化发展。此外,新思想的引入,如全球板块构造、新构造学、环境演变、新灾变等理论,对地貌学发展也起着很大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国地貌学与其他科学一样,得到了飞跃地发展。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地貌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对黄河下游游荡河流成因及演化、长江三峡河流地貌、青藏高原的隆起与环境的研究、海岸地貌与海港建设、构造地貌与中、长期地震预报、黄土地貌与黄土高原治理、区域地貌与地貌区划和国土整治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 ☚ 地貌学 构造地貌 ☛ 地貌学地貌学geomorphology
地貌学geomorphology |